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理論武裝

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意蘊與價值追求

趙義良
來源:旗幟網2022年04月22日09:20
文字縮放:

現代化是標識人類文明演進邏輯和發展趨勢的核心術語,它表達的是人類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總體性歷史過程。作為一個代表特定歷史發展階段的概念,現代化在不同學科或民族話語中具有不同意蘊。按照西方學者的常用說法,“古代—中世紀—現代”構成人類歷史發展的大致脈絡,它展現了西方從中世紀過渡到現代、從傳統農業社會轉變為現代工業社會的一個長時段過程。由於西方率先進行工業革命,推動生產關系、交往行為和思維方式發生劇變,推動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以致於人們往往把西方化、工業化作為現代化的同義語或代名詞。實際上,盡管西方現代化推動了傳統社會向工業化、都市化的轉型,但這種現代化歸根到底是以資本為驅動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馬克思預想的“另一條道路”的現代化,是以人的現代化為主題,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人類解放為根本價值追求的新型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深刻改變了現代化問題的基本版圖。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涵攝在一般現代化范疇之下,具有共性﹔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不同於過去佔主導地位的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這一道路曾一度被認為是唯一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意味著過去被當作現代化之“一般”的模式(西方現代化),實質上也是一個“特殊”,即一種特殊的現代化模式。在此意義上,中國式現代化包含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之“特殊”的理解﹔第二,對現代化之“一般”和共性的重新理解。

一、人類社會發展與現代化的生成邏輯

現代化主要描述的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轉型過程,它表征的是人類歷史上形成的生產方式、制度模式發生的大跨度大范圍的功能性變遷。這種變遷不是局部的、表層的、斷裂式的轉型,而是一場世界性、深層次、持續性的劇變。當然,伴隨著現代化帶來的社會革命,人類自身也在經歷著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要理解現代化所帶來的這種革命性變革邏輯演進,需要將其放置於人類社會形態的發展與人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中去把握。

一方面,從人類生產方式的演進來看,現代化處於“經濟的社會形態”演變的特定階段。現代化不是抽象的歷史概念,而是人類社會發展形態中特定歷史階段的理論表達。那麼,人類進入現代化的動力機制或主要標志是什麼?要回答這些問題,就需要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脈絡和一般規律中去探尋現代化的歷史方位及其發生過程。馬克思認為,社會形態演進是一種動態的繼起過程,但也不排除社會形態在空間上的並存關系,而現代化的發生機理和生成邏輯正處於這種歷史的繼起或並存關系之中。繼起意味著人類進入現代化階段的必然性,這是歷史發展的本質性要求,馬克思通過考察人類生產方式和所有制形式的變遷過程,認為在“經濟的社會形態”中,現代化的過程必然與馬克思冠名為“現代”的“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發生勾連,即現代化就是人類從“資本主義以前的各種形式”進入“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的過程。在馬克思的語境中,“現代”一詞是與“前資本主義”相對的概念,而人類進入“現代”的標志就是以資本為主導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可以說,馬克思語境的“現代社會”就是現代化的重要表征與結晶,而“現代”所指稱的歷史方位就是馬克思恩格斯經常論及的“資產階級社會”。因此,從社會形態的視角看,現代化就是從前資本主義進入資本主義的過程,就是西方社會早期的“資本主義化”,即以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為起點,並在此基礎上展開的各種資本主導的生產方式,而這一過程正是西方現代化的普遍道路。並存雖然是馬克思對前資本主義社會形態多樣性的揭示,亞細亞的生產方式、古典古代和日耳曼的形式可能是並列成一排,類似於地質在特定時期所具有的層次性。這意味著現代化除了西方主導的模式外,可能也應該存在其他非西方的模式。

現代化是劇烈而持久的社會變革,它率先發生在西方,其內生動力是資本對利潤無止境的追逐所帶來的生產方式的革命。馬克思把不同於“前現代”的生產工具(蒸汽機、棉花加工機)的變革視為形成現代社會的重要力量,從而把英國看作現代化的最早典范。由此可見,西歐現代化不是偶發的歷史現象,而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變革引發的必然結果。然而,並不是歷史上所有生產方式的變革都必然引發現代化的實踐效應,相反,現代化必須建立在現代大工業的基礎之上,才會引發持續而廣泛的世界性影響。由此可見,現代化並不是歐洲中心論者鼓吹的西方化、歐洲化,而是世界性的歷史流變,它具有開放性和動態性,具有世界性的示范意義。

另一方面,從社會歷史發展主體的視角看,現代化與人的發展密切相關,現代化也是人的現代化。馬克思指出,現代化在顯性意義上是現代生產所催生的商業化、工業化和城市化,而在隱性意義上,現代化是人從依賴性走向獨立性的過程,即人不斷打破血緣關系的限制,從狹小范圍和孤立地域不斷解放,在擴大的地域中建立普遍交往。所以,現代化不僅體現為社會的變革,更體現為人自身的變革,實現人的存在狀況從“人的依賴關系”到“物的依賴性”的轉變。現代化的啟蒙意蘊正在於它促進了人的覺醒,使人從自我依賴或群體依賴走向了個體本位、自我獨立或物的依賴。現代化體現在人的發展上就是人獲得了相對獨立性。

但是,由於西方現代化的主要推動力是資本,人猶如資本戰車上的“俘虜”,人在資本的世界裡必然“受抽象統治”,發生勞動異化和精神頹廢,這表現為人在現代社會的動物化和物化。

第一,人的動物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描述了現代社會勞動者淪為動物的存在狀況。自由自覺地活動構成了人的類特性,然而在資本主導下,勞動者勞動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實現自己的類特性,而僅僅是維持自己的肉體存在。

第二,人的物化。《資本論》及其手稿將“Versachlichung”和“Verdinglichung”沒有區分地翻譯為物化。這裡的物既包括人勞動產生的產品,也包括沒有經過人加工改造的物。馬克思對人在現代社會的物化正是在這兩重意義上使用的。首先,人的社會關系的物化。現代社會實現了人的獨立,但借助資本對分工和交換的推動,同時又生成了普遍的交往關系,但這種交往關系是借助於商品和貨幣的中介實現的,最后造成了商品和貨幣反過來支配人。其次,還在於資本家本身也物化。馬克思在《神聖家族》中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有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被異化了。不僅如此,良心、名譽、信用等人的品質乃至人的階級關系和所處社會地位都由物及其交換價值決定。

由此可見,現代化帶來了雙重效應:一方面是現代生產促發了社會劇變,帶來了人的自主性、獨立性﹔另一方面是現代世界由於資本的介入,使人的關系發生異化,誘發了人的迷失。但資本主導的現代化無法化解資本驅動的現代化與人的發展的悖論。這正是馬克思批判西方現代化的深層原因,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出場的理論前提。

二、西方現代化與人的發展的悖論

依照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來看,西方現代化是以資本為內驅的,資本不僅是西方現代化的內在推力與現實表征,而且已經深深內嵌於現代社會的各個領域,成為控制、主導現代社會的至高存在,最終引發了現代化與人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第一,現代國家與人的矛盾。現代國家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也是現代資本和現代私有制催生的結果。現代國家與現代私有制同本同源,它看似消除了封建特權和等級制,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人權、自由和民主,但這種歷史進步性僅僅體現為它代表的是少數人的權利,歸根到底是資產階級自私自利的權利。在資本外衣的包裹下,現代國家並不是要實現資產階級標榜的道義承諾,也不是政治解放的最高形式,相反,它是完全虛幻的形式,由於資本的介入,現代國家與市民社會產生了分裂,體現為普遍利益與私人利益的沖突。作為這種分裂和對抗的結果,置身於其中的人發生了分裂。

第二,“人的物化”與“物的人化”的矛盾。人原本是世界的主體,但在資本主導的現代世界裡,作為人的特殊對象物,資本取代了人的主體性,而作為主體的人則物化為資本的“物件”,降格為依附於資本的生產工具或生產條件。

第三,“資本權力”與“人的生命權利”的矛盾。在西方現代化過程中,資本扮演的是一種社會力量,形成的是一種資本權力,主導和控制了整個社會關系,人隻能卑屈於資本權力的統治,喪失了自我權利和個人自由。西方現代社會的資本權力不僅擠佔人的勞動權利和勞動自由,而且在更深層的意義上侵犯了人的生命權利,因為資本是對勞動及其產品的支配權力,資本對勞動的支配歸根到底是對人的生存權、生命權的支配,因為人的勞動,是人的生命力的消耗和生命力的支出,是人的自由活動。

三、中國式現代化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與西方現代化的抬高資本、異化人性相比,中國式現代化乃是“非資本主義現代化”,這一道路屬於超越型或后發型的現代化,它在性質上屬於社會主義,在空間上與現代資本主義並存,在實踐上依托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運動,在路徑上突出“社會主義公有制+自由市場+政府調控+現代國家機構”的發展格局。中國式現代化的最大特色在於盡力規避資本邏輯的困境,激發人的主體自主性,在資本邏輯與人的邏輯的張力中找到平衡點,從而突破了西方現代化的悖論,為人的現代化和全面發展開辟了全新道路。

第一,從性質上看,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的邏輯為導向的現代化。在西方現代化中,資本是本題,人是副題。馬克思倒轉了西方現代化道路中本題(資本)與副題(人)的關系,強調人是主題,資本和其他物是副題。

人的現代化是馬克思現代化理論的根本主題。一方面,人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出場背景。從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歷史坐標來看,可以劃分為兩大歷史階段:中國早期現代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前者是以舊民主主義時期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為代表的“被迫卷入型”的現代化,這一現代化深受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的侵染,可以看作中國歷史上的“資本主義化”或“資本主義現代化”,這種現代化的典型特征是被動性、盲目性、非自主性和非統一性。后者是中國共產黨開創的“獨立自主的現代化”,它是把馬克思主義引入中國,以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富強為整體目標的現代化,其話語表達是實現“四個現代化”,其最新目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另一方面,人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本質。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出發點是維護人的利益,滿足人的需要,更確切地說,就是實現人的美好生活,促進每個人的發展。

第二,從發展動力上看,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民群眾為主體動力的現代化。人類現代化有不同的路徑,也有多重動力源。就現代化的動力要素而言,主要有生產力、技術、資本、制度、文化等,概括起來就是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其中非經濟因素中,人的因素不可或缺。西方現代化的模式是“經濟導動型”的現代化,其中的內生動力是“工業革命+資本驅動”。中國式現代化是由中國人民的主體選擇、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導向的現代化,這種現代化以人民的整體思想變革和利益需求為前提,以人民的主體願望為動力。中國人民在比較和選擇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通過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開辟的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發展道路,為中國的現代化奠定了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從根本上將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在性質上區別開來。

第三,從結構上看,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為主線的“並聯式”現代化。如果說西方式現代化以生產資料私人佔有為軸心,那麼,中國式現代化則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軸心,堅持惠及全體人民的目標導向,牢牢把握住兩個原則:一個是堅持公有制佔主體,另一個是堅持共同富裕。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與資本是“絕緣”的,而是准確調試了資本與社會主義的關系,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共同富裕的大前提下充分利用、激活資本的文明面,服務於現代化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式現代化突破了西方現代化的單選題樣態,在世界歷史坐標上賦予了現代化多選題樣態,走出了一條以人為中心,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協同推進的“並聯式”現代化道路。

總之,中國式現代化開創了世界現代化歷程中的獨特道路,打破了資本主義現代文明一統天下的局面,為后發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全新道路選擇。中國式現代化在價值內核上追求的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最終實現的是人的解放。這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主題和行動目標,更是中國共產黨人一直以來的夢想和追求。中國式現代化內蘊的這一獨特價值,集中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本身的解放使命和價值意蘊,佔據了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這一現代化道路必將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極大生機與活力,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和人類追求真善美的境界開創新的廣闊空間。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課研究專項“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項目編號:20VSZ0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本文原刊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22年第1期,轉載時做了刪減。]

( 編輯:張莉   送簽:徐雅維   簽發:鐘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