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黨的光輝照亮愛國青年奔赴延安之路

崔苗
來源:旗幟網2022年06月21日16:31
文字縮放:

全面抗戰爆發后,一大批愛國青年以寶塔山為指引,喊出“到延安去”的口號,他們歷經艱辛終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寶塔山下、延河岸邊。是什麼指引無數愛國青年像海上扁舟劃向燈塔般奔赴延安?是因為那裡不僅對知識青年有著充分的尊重與愛護,更是因為那裡處處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光芒。

正確抉擇:“到延安去”由心靈呼喚變為實際行動

延安偏居一隅,何以成為愛國青年向往之地?七七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大肆侵略中國,國民黨實行片面抗戰路線,主要依靠政府和軍隊作戰。雖然成立了三青團,但其本質是反共工具,未能爭取到有志青年。延安是中國革命聖地,中國共產黨高舉全面抗戰的偉大旗幟,這裡真抗日、真救亡,政府廉潔、政治清明,閃耀著希望之光。這一時期,共產黨清醒地認識到知識青年對革命事業的重要作用,實行了許多積極爭取知識分子的舉措。1939年12月,中共中央發出《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廣招天下士,誠納四海人。當時,對於革命青年採取“來者不拒”的方針,抗大的招生廣告從延安一路貼到西安。延安還實行“來去自由”政策,打消了部分愛國青年的顧慮。另外,斯諾的《西行漫記》、范長江的《西北近影》 《陝北之行》等紅色報道很大程度上幫助愛國青年更加全面准確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一支拯救民族於水深火熱的紅色隊伍。最終,愛國青年們通過對比國共兩黨政治主張和實際行動,逐步堅定了理想信念,選擇了正確的政治方向,毅然放棄相對優越的生活環境,如潮水般涌入延安,投入共產黨的懷抱。“打斷骨頭連著筋,扒了皮肉還有心,隻要還有一口氣,爬也要爬到延安城”喊出了一代愛國青年的心聲。據統計,這一階段到延安的知識分子大約有4萬余人,他們大多文化程度較高。一時間,革命聖地“天下英雄豪杰雲集”,延安成為一座培養進步青年的小城。

>>愛國青年奔赴延安。

艱苦奮斗:愛國青年乘風破浪奔赴革命聖地

愛國青年主要通過黨組織和個人介紹,或者參加延安各類學校的招生考試奔赴延安。大多數青年前往延安前都要通過西安八路軍辦事處的介紹,他們還需要在安吳青訓班參加短期培訓,合格后才能踏上前往延安之旅。雖然前去延安的道路崎嶇漫長,不時面臨國民黨所設關卡的重重檢查,但愛國青年卻展現出驚人的勇氣與毅力,甘願用汗水、鮮血乃至生命鑄就這條通往信仰的大道。作家魏巍在奔赴延安的路上曾三次被敵人關押,每次設法逃出后,都不改初心繼續前行。

看到寶塔山,就知道心之所向的那方“淨土”終於抵達。許多愛國青年激動不已,直接匍匐在地,流下熱淚親吻著這片土地。延安負責接待愛國青年的工作人員親切地稱他們為“同志”,當聽到這略顯陌生的稱呼時,大家紛紛感慨“全身的血管仿佛能冒出熱氣來”。

到達延安后,雖然大家感受到這裡的生活條件的確比較艱苦,但這些熱血青年並沒有退縮。他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主動融入到延安這座革命的大熔爐中。他們積極挖窯洞、建校舍,沒有桌椅板凳,就以膝蓋為桌、以石頭為凳﹔沒有紙張,就在石板、沙盤、樺樹皮上寫字﹔沒有鐘表,就用石日晷計時。無論條件多麼艱苦,他們都堅持主動學習抗日本領和戰略戰術,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吃小米飯,攻理論山”是這一時期理論學習的真實寫照。

鑄魂育人:黨為青年成長成才引領航向

愛國青年的到來,為我黨不斷發展壯大提供了大批人才儲備。他們雖滿懷革命熱情,卻面臨理論高度不夠、實際斗爭經驗不足等問題。對此,黨中央高度重視,決心把他們培養成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中華青年救國團體聯合辦事處等青年組織緊密配合黨的中心任務,在組織青年抗戰、參與根據地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黨中央還先后創辦了30多所干部學校,延安儼然成為一座學習之城。

領導干部也十分關心學員學習情況,經常抽出時間給學員講課,為他們指明前進方向。毛澤東同志非常重視教育抗大青年,要求他們向工農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他鼓勵學員們說:“你們到抗大來學習有三個階段,要上三大課,由西安到延安,八百裡秦川,這算第一課﹔在學校裡住窯洞,吃小米,出操,這算第二課﹔但最重要的是第三課,這便是在斗爭中去學習,現在你們才開始第二課。”青年們立即行動起來,主動走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道路,深入群眾、服務群眾,架起一座座黨與人民群眾溝通的橋梁。對此,毛澤東同志在《青年運動的方向》中給予了高度評價:“延安的青年運動是全國青年運動的模范。延安的青年運動的方向,就是全國的青年運動的方向。”革命熔爐育英才,廣大愛國青年逐步成長為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和革命意志的無產階級戰士。

知識青年從延安獲得革命的思想武器,紛紛走上了抗日前線。1936年到1945年間,僅抗大就培養出10萬名杰出的政治和軍事人才。他們不僅為八路軍、新四軍注入了新鮮血液,也為中國革命事業貢獻出了寶貴力量甚至生命。陳康白留學歸國后,於1937年在恩師徐特立的介紹下帶著成箱的化學資料直奔延安。黨中央得知后高度重視,毛澤東、朱德先后接見了陳康白,並任命他擔任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陳康白不負眾望,為邊區科教事業和經濟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張露萍於1937年來到延安,1939年在中央社會部委派下來到重慶,奉命打入國民黨內部,多次出色完成各項任務。不幸的是,1940年張露萍因身份暴露被捕,國民黨反動派用盡酷刑也沒能從她口中得到任何有關我黨的機密。最終,惱羞成怒的敵人殘忍地將年僅24歲的張露萍殺害。

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運用紅色資源,深化黨史學習教育,賡續紅色血脈。”那些毅然奔赴延安的愛國青年為我們矗立起一座座愛國奮斗的豐碑,我們一定要做忠實傳人,堅定不移跟黨走,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

(來源:《旗幟》2022年第5期﹔作者單位:延安市委黨校)  

( 編輯:賈澤娟   送簽:陳誠   簽發:鐘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