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習近平:強化不敢腐的震懾,扎牢不能腐的籠子,增強不想腐的自覺


6月17日,中央政治局就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進行第四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發表了重要講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論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為全面打贏反腐敗斗爭攻堅戰、持久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們整理了部分重要論述,與您一起學習領會。
2020年1月13日,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黃敬文 攝
讓黨員干部因敬畏而“不敢”、因制度而“不能”、因覺悟而“不想”
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僅是反腐敗斗爭的基本方針,也是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方略。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必須統籌聯動,增強總體效果。
——2020年1月13日,習近平在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上的講話
從治標入手,把治本寓於治標之中,讓黨員干部因敬畏而“不敢”、因制度而“不能”、因覺悟而“不想”。
——2022年6月17日,習近平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必須三者同時發力、同向發力、綜合發力,把不敢腐的強大震懾效能、不能腐的剛性制度約束、不想腐的思想教育優勢融於一體,用“全周期管理”方式,推動各項措施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工作成效上相得益彰。
——2022年6月17日,習近平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2022年1月18日,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姚大偉 攝
強化不敢腐的震懾
隻要誰敢搞腐敗,就必須付出代價。一棵參天大樹,如任蛀虫繁衍啃咬,最終必會逐漸枯萎。懲治腐敗這一手必須緊抓不放、利劍高懸,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
——2016年1月12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的講話
要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堅持重遏制、強高壓、長震懾,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堅決減存量、重點遏增量。“老虎”要露頭就打,“蒼蠅”亂飛也要拍。要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嚴厲整治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要把掃黑除惡同反腐敗結合起來,既抓涉黑組織,也抓后面的“保護傘”。要加強反腐敗綜合執法國際協作,強化對腐敗犯罪分子的震懾。
——2018年1月11日,習近平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的講話
要強化不敢腐的震懾,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強化監督和監察全覆蓋的震懾效應,不斷釋放全面從嚴強烈信號。
——2018年12月13日,習近平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2018年1月11日,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扎牢不能腐的籠子
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關鍵是要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
——2013年4月19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首先要建好籠子。籠子太鬆了,或者籠子很好但門沒關住,進出自由,那是起不了什麼作用的。我們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發揮紀檢監察派駐機構的監督作用,加強和改進巡視工作,建立領導干部談話制度,暢通人民群眾舉報和監督渠道,發揮輿論監督包括互聯網監督作用,一個重要導向就在於建好籠子、強化監督。
——2014年1月14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的講話
要扎牢不能腐的籠子,把“當下改”和“長久立”結合起來,形成靠制度管權、管事、管人的長效機制。
——2018年12月13日,習近平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2021年9月1日,2021年秋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在中央黨校開班。習近平在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翟健嵐 攝
增強不想腐的自覺
要增強不想腐的自覺,引導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強化宗旨意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營造風清氣正的從政環境和社會氛圍。
——2018年12月13日,習近平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嚴以修身,才能嚴以律己。一個干部隻有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總開關擰緊了,把思想覺悟、精神境界提高了,才能從不敢腐到不想腐。
——2021年9月1日,習近平在2021年秋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的講話
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帶頭落實關於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的意見,從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黨性覺悟,增強拒腐防變能力。
——2022年1月18日,習近平在十九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的講話
(來源:黨建網微平台)
( 編輯:白 翔 送簽:白 翔 簽發:鐘鳴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