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 期刊 >> 《機關黨建研究》雜志 >> 2022年第1期

學思踐悟 | 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推動新時代科技管理系統機關黨建高質量發展

王志剛
2022年07月05日16:21
文字縮放: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是在黨百年華誕的重要時刻,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心願,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全國科技管理系統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作為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的重要內容,切實增強“兩個維護”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推動科技創新實踐,發揚偉大建黨精神,破解科技發展難題,開創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的新局面。

一、深刻領會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重大意義,從黨的百年奮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科技部把學習宣傳貫徹六中全會精神作為建設政治機關、模范機關的重大任務,作為深化黨史學習教育、推動機關黨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引導部系統黨員干部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統一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

深刻領會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是科技事業不斷前進的根本保証。從“向科學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再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到人才強國戰略再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中央始終牢牢把握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正確方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步伐,推動我國科技創新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

深刻領會深化全面從嚴治黨是科技事業發展壯大的堅強保障。堅持自我革命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戰略眼光、全局視野縱觀百年黨史得出的寶貴經驗。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匯聚了一大批聽黨指揮、對黨忠誠的科技工作者。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強化政治引領,把黨旗插在基層一線,科研工作者響應黨的號召,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在抗疫大考中交出了合格答卷。科技界堅持理論創新每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跟進一步,切實以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在航天科技實踐中,廣大科技工作者賡續“兩彈一星”的精神血脈,創造了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北斗導航等一大批新的輝煌成就。從“支部建在連上”到“黨的一切工作到支部”,都是為了把基層黨組織建設得更加堅強。在載人深潛科技任務實施中,注重加強組織保障,每個載人航次現場都建立臨時黨組織,在黨徽照耀下,中國載人深潛團隊不斷提高戰斗力、凝聚力,一次次刷新世界紀錄。從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到認真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都是為了強化作風紀律,密切聯系群眾。90多萬科技特派員進鄉下田,錘煉作風,助力“三農”闖出新天地。這些黨史、科技發展史中的寶貴經驗、紅色基因和先進模范,為在新時代結合科技創新實踐加強黨的建設、深化全面從嚴治黨樹立了標杆,提供了借鑒。

二、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推進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

科技部堅持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首要任務,以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等4本黨史學習教育指定用書為基礎教材,以強組織、建機制、廣調研、深落實為重要抓手,大力推動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為加快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提供了堅強政治保障。

學黨史、悟思想,走好“兩個維護”第一方陣。建立完善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及時傳達學習和貫徹落實制度,2021年召開黨組會45次、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會14次,充分發揮黨組示范帶頭作用。黨組成員為部系統黨員干部講授專題黨課20余次。積極開展培訓輔導,邀請中央宣講團成員及黨史專家學者作專題講座。41個青年理論學習小組積極探索黨史積分賽、讀書沙龍等創新形式,深入開展各類學黨史活動。成立8個部黨史學習教育指導組,全面深入地對各基層黨組織進行指導。分別召開主管社團(基金會)和企業黨史學習教育推進會、離退休干部黨委黨史學習教育推進會,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全覆蓋。

建機制、轉作風,辦好實事暢通科技創新“最后一公裡”。部署開展“深入基層改進服務推動落實大調研”,部領導牽頭組建跨單位、跨司局調研組,與科技口部門、47個地方科技管理部門協同,開展各類調研活動191次,覆蓋22個省份和10個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以及34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企業和高新區等基層一線單位,同數千名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進行交流研討。在此基礎上,梳理出10個方面、122項“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清單,出台97項相關制度,切實為科研人員辦實事、解難題。構建“聯學聯建”的開放式黨建工作格局,引導黨員干部走出機關大院,走進科研一線,在送政策、送服務中強化務實作風、厚植人民情懷。

強組織、提精神,為“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開新局注入更多活力。以黨史學習教育為重要契機,深入推進黨支部標准化規范化和“四強”黨支部建設,倡導“一支部一策”,形成“三化工作法”“五抓五強工作法”“系統聯動工作法”等一批具有科技管理特色的支部工作法,以點帶面,引導黨員干部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業務。壓實基層黨組織責任,把深化專項整治與黨史學習教育相結合,從正反兩個方面汲取經驗智慧,出台系列制度文件,提高監督執紀科學化規范化水平,實現內部巡視全覆蓋。召開警示教育大會,探索完善警示教育常態化機制,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為黨員干部成長成才和科技工作營造良好環境。在抓好各層級黨員干部教育管理的基礎上,注重做好青年工作,形成“一個聚焦、雙向聯動、三大環節、四點融合”工作機制,組織開展“演黨史·講黨史·答黨史”系列特色活動,部系統1200余名青年干部全面參與,引導廣大青年感黨恩、強黨性、跟黨走。

引導全國科技管理系統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有力推動黨史學習教育、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江西、遼寧、重慶組織黨員干部赴紅色教育基地開展黨性教育,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江蘇、安徽、河南舉辦科技政策大宣講,組建科技服務小分隊,為科研人員辦實事、解難題。浙江打造“智慧監督”“智慧黨建”雙系統,以數字手段促進公正廉潔。天津落實基層黨組織巡回走訪制度。湖北實施“黨員積分制管理”。青海、甘肅、黑龍江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進一步完善學習機制,強化組織建設,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山東、山西、河北積極開展特色黨建品牌創建活動。湖南、廣西、寧夏、貴州深入開展聯學聯建,科技廳與市縣區科技局“結對子”,與社區和幫扶村同進步,推動黨建工作與中心業務同頻共振,推進黨建中有業務、業務中有黨建,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工作合力。

三、強化科技自立自強使命責任,勠力同心走好新的趕考之路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面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把推進科技自立自強作為重大任務進行部署,充分彰顯了黨中央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全國科技管理系統要准確把握新形勢新要求,牢記初心使命,堅定創新自信,緊抓創新機遇,勇攀科技高峰,破解發展難題,為統籌發展和安全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扛起政治責任,以高質量科技供給塑造發展新優勢。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打造一批區域創新高地。加快落實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各項任務,激發各類人才和創新主體活力。著力構建開放創新生態,在參與國際科技創新治理中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

強化政治引領,促進黨建工作質量實現新提升。在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上下深功夫,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效,不斷增強理論武裝針對性實效性。在構建大黨建格局上下深功夫,把黨建工作、監督執紀、巡視巡察、群團工作貫通起來,不斷提升黨建工作整體效能。在夯實基層黨組織上下深功夫,深化黨支部標准化規范化和“四強”黨支部建設,探索完善“黨建聯盟”新模式,增強科技管理系統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力。在推動黨建與業務融合發展上下深功夫,堅持圍繞中心、建設隊伍、服務群眾,用好模范機關創建、黨建責任制、“支部工作法”等有效抓手,把“最先一公裡”的黨建成效落實到“最后一公裡”為科研人員和各類創新主體服務當中。

優化政治生態,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取得新實效。從嚴打造不敢腐的高壓網,強化精准執紀、嚴肅問責,加大曝光力度,發揮巡視利劍作用,著力構建大監督格局。精心編制不能腐的防護網,從強化管黨治黨政治責任、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干部監督管理等多方面織密制度籠子,強化制度執行。切實筑牢不想腐的思想防線,引導黨員干部強化紀律規矩意識,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在行動中廉潔從政、秉公用權,實現“三不”一體推進。黨員領導干部在政治生態建設中發揮著示范引領作用,要嚴格落實黨中央關於加強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的意見,帶頭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新征程呼喚新使命、展現新作為。全國科技管理系統要切實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為己任,做對黨忠誠、立場堅定、有鮮明政治品格的新時代科技人,做堅守初心、勇擔使命、有矢志報國情懷的新時代科技人,做求真務實、專業精湛、有干事創業本領的新時代科技人,做砥礪奮斗、守正創新、有過硬紀律作風的新時代科技人,推動全國科技界和廣大科技工作者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真抓實干、攻堅克難,共同完成黨中央交給我們的歷史使命,共同走好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

(作者系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

來源:《機關黨建研究》2022年第1期

( 編輯:謝淳子   送簽:謝淳子   簽發:梁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