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期刊>>《機關黨建研究》雜志>>2022年第3期

理論前沿 | 偉大建黨精神:凝練依據、理論內涵與實踐路徑

曾 峻
2022年07月06日10:00
文字縮放: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一百年前,在創建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深入理解建黨精神,需要把握其凝練依據、理論內涵和現實指向,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傳承和弘揚這一偉大精神提供有力支撐。

一、基於三重依據的凝練概括

恩格斯指出,新學說的形成得益於兩個方面:“已有的思想材料”和“物質的經濟的事實”。新學說如此,新概念、新理論也是如此。從實踐層面看,建黨實踐孕育了建黨精神。建黨實踐有狹義、廣義之分,前者指黨的一大召開這個特定事件,后者指整個早期建黨活動,以黨的一大為中心點,可前溯到五四運動,后延至黨的二大。建黨精神的凝練以黨的一大為重點,但涵蓋了廣義的建黨活動。而整個建黨活動又與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從思想層面看,作為“精神之源”的偉大建黨精神則受到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以及長期積澱的中華民族精神的影響。這就是說,應以更寬廣的視野、更深邃的歷史縱深感來認識偉大建黨精神產生的實踐基礎、思想淵源。

(一)偉大建黨精神形成的歷史依據

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文明,為世界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華民族陷入前所未有的苦難深淵,“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

為應對空前民族危機,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維新派、革命派紛紛登上歷史舞台,進行各種嘗試。20世紀20年代,中國處於進退失據的尷尬境地:一方面是退無可退,因為腐朽的專制體制已失去人心﹔另一方面是進無可進,按照西方模式建立的民國亂象叢生,更可悲的是西方世界陷入戰亂,“偶像”坍塌,“神話”破產。何去何從,歷史面臨新選擇,時代呼喚新思想,人民期盼新組織。

把偉大建黨精神置於近代中國背景下來理解,才能更好弄清楚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要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選擇共產主義作為遠大理想,才能更好弄清楚為什麼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才能更好弄清楚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能夠為實現理想、踐行初心而英勇斗爭。

(二)偉大建黨精神形成的實踐依據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十月革命影響下,為反對西方列強損害中國主權、反對北洋政府賣國行為,五四運動爆發。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人民的真正覺醒,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更大范圍傳播。在“問題”與“主義”爭論中,黨的創始人進一步厘清了什麼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同時,他們走出書齋、走向大眾,啟迪民智、組織群眾,進而組建新型政黨。

1920年2月,陳獨秀、李大釗“相約建黨”。8月,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在上海率先建立,取名為“中國共產黨”。此后,北京、武漢、長沙、廣州、濟南以及法國、日本等地黨組織也陸續成立。中國共產黨上海早期組織成立后,舉辦外國語學社,招募、培養黨的骨干﹔組織翻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為建黨提供理論支持﹔發表《中國共產黨宣言》,提出“要按照共產主義者的理想,創造一個新的社會”﹔創辦《共產黨》月刊,介紹國際共產主義和各國共產黨情況﹔領導成立第一個工會組織和社會主義青年團,推動工人、青年運動發展。

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黨的早期組織的成立、新思想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黨的一大召開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理論基礎、社會基礎、組織基礎和干部基礎。1921年7月23日,黨組織的代表齊聚上海望志路106號(現興業路76號)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最后一天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一艘游船上完成全部議程。黨的一大召開,庄嚴宣告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

黨的第一個綱領雖然規定了黨員資格、入黨程序、組織設置、黨的紀律,但還缺乏一個正式章程。從這兩個方面看,建黨任務還沒有完全完成。黨的一大未盡事宜則由黨的二大解決。因而,黨的二大也是建黨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五四運動到黨的一大召開再到黨的二大提出第一個民主革命綱領,從北大紅樓到上海石庫門再到嘉興紅船,從北京、上海、長沙到法國、日本,一大批革命先驅經過艱苦努力、沖破重重阻撓,完成了建黨大業。偉大建黨精神是基於多年、多地、多人的活動提煉出來的,從更大時空范圍全面反映偉大建黨歷程,體現了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的有機統一。

(三)偉大建黨精神形成的思想依據

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奠定偉大建黨精神的政治屬性。《共產黨宣言》宣稱:“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代替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早期中國共產黨人決心把“由少數階級專制的黑暗社會,變為全體人民自由發展的光明社會”,發出了致力於人民大眾解放、達到美好境界的呼聲。

中華民族偉大精神是偉大建黨精神的直接來源。中華民族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民族。偉大民族精神哺育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進而滋養了偉大建黨精神。在偉大建黨精神中,我們可以讀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豪情,讀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著,讀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擔當,讀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節,讀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勇毅。

近代以后,各方仁人志士探尋民族復興道路的嘗試雖然失敗,但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救國救民的家國情懷、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前赴后繼的抗爭精神,無疑對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產生了直接影響。中國共產黨的創建者們繼承前人遺志,賦予中華民族精神以新的內涵。無產階級政黨的政治本色與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在中國共產黨人身上得到完美結合和充分展現。

二、兼顧三種關系的理論建構

作為主觀意識的理論建構有其特定的實踐和思想依據,具備邏輯性、有機性和包容性。偉大建黨精神言簡意賅,卻兼顧了3個方面的關系。一是組成偉大建黨精神的4句話及8個關鍵詞的關系。每句話、每個詞都有明確指向和豐富內涵,又一起構成一個完整體系。二是偉大建黨精神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關系。偉大建黨精神既反映出建黨時期的精神,也反映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總體特征,闡釋了中國共產黨的獨特品格。三是偉大建黨精神與后來形成的各種革命精神之間的關系。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建設的最新成果,從源頭上完善了黨的精神譜系,能夠貫通百年歷史,反映其他革命精神的共性內容。

(一)知、行、意、情的有機統一

人類活動具有自主性和自覺性特點,是在一定觀念指導下、指向一定目標的主體活動。知是行的基礎和先導。“知者行之始”,但“知”不一定帶來相應的“行”,隻有真正按照“知”的導向行動,才是“知之成”。以“行”踐“知”,可能會遇到各種障礙,如果沒有強大意志,“行”可能就半途而廢﹔此外,如果對事業缺乏激情和堅守,“行”同樣難以達到預期目的。偉大建黨精神遵循人類活動的一般規律,包含知、行、意、情4個要素,並且相互支撐、缺一不可。

堅持真理、堅守理想,集中體現的是偉大建黨精神的“知”的內涵。在建黨時期,中國先進分子經過反復分析、比較和推求,認識到“經濟問題的解決,是根本解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堅信馬克思主義是“世界改造原動的學說”。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共產黨人樹立起遠大理想打下了信仰之基。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定名為“共產黨”,就在於旗幟鮮明地把實現共產主義確立為自己的奮斗目標。

踐行初心、擔當使命,集中體現的是偉大建黨精神的“行”的內涵。有了先進理論,還必須把“批判的武器”轉化為“武器的批判”﹔有了遠大理想,還必須腳踏實地,探索出實現理想的現實路徑。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就在尋找實現民族復興的現實路徑。黨的一大通過的第一個綱領明確提出“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實行社會革命”。黨的二大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實現了黨的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的結合。黨在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實際作為中彰顯了真理的力量、理想的價值。

不怕犧牲、英勇斗爭,集中體現的是偉大建黨精神的“意”的內涵。黨的一大召開時的50多名黨員中有許多人主動放棄體面的職業、優渥的生活,投身到建立共產黨和民族救亡的偉業之中。面對“過激主義”的詆毀,他們英勇無畏、機智靈活,以無比的意志力克服各種障礙,保証黨得以順利成立。

對黨忠誠、不負人民,集中體現的是偉大建黨精神的“情”的內涵。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來自中國共產黨人對黨、對人民、對民族的深沉熱愛和強烈責任。面對“風雨如晦、黑夜如磐”的殘酷,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痛心疾首,產生了拯民於水火的渴望。面對“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混亂,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堅信,沒有一個“強固精密”、團結統一的政黨,就不能帶領人民走出危局、走向光明。

從知、行、意、情結合的角度看,“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表達了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基礎、前進方向,具有根本導向和激勵功能。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解決中國實際問題,在實現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實踐中實現遠大理想,這就是“踐行初心、擔當使命”。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就要敢於斗爭、善於創造、不畏犧牲,因此必須做到“不怕犧牲、英勇斗爭”。而要做到前面3點,則必須“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始終做到赤膽忠心、我將無我,永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本色。

(二)黨的鮮明品格的綜合映射

偉大建黨精神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的總體精神特質,蘊含著黨的理論、理想、性質、宗旨、價值、原則,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品格、實踐品格、斗爭品格、政治品格。

偉大建黨精神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品格。思想建黨、理論強黨,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法寶。中國共產黨人堅信馬克思主義行,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黨的靈魂和旗幟。在這個前提下,牢牢植根中國實際,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讓馬克思主義在同中國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中顯示出思想偉力。

偉大建黨精神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實踐品格。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都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無論革命、建設,還是改革,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反觀近代中國的其他政治力量,其政治主張要麼流於紙上談兵,要麼無疾而終。

偉大建黨精神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斗爭品格。要勝利就要斗爭,要斗爭就會有犧牲。中國共產黨是意志力最堅定、最不怕犧牲的政黨,英勇斗爭、無私奉獻、不怕犧牲始終是其鮮明特點。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付出的巨大犧牲,世所罕見。新中國成立后,一批又一批優秀黨員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聳立起一座座精神豐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新時代是奮斗的時代,要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在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偉大斗爭中磨礪意志、增強本領。

偉大建黨精神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品格。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決同破壞黨的團結統一的行徑作斗爭,同破壞民主集中制原則的行為作斗爭,同侵害人民利益的消極腐敗作斗爭,以偉大自我革命推動偉大社會革命,以強大組織力保証強大戰斗力,經受住各種風浪考驗,始終得到人民衷心擁護和愛戴。

(三)革命精神的源頭活水

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長期奮斗中,產生了各具特色而又本質相通的各種革命精神。這些革命精神誕生於不同時代,有的以重大歷史事件命名,如抗戰精神、抗洪救災精神、抗疫精神﹔有的以重要事件發生地命名,如井岡山精神、大慶精神、特區精神﹔有的以英雄模范人物命名,如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這些精神無不體現出黨的堅定信念、根本宗旨、優良作風,凝聚著艱苦奮斗、犧牲奉獻、開拓進取的偉大品格,是偉大建黨精神在特定時空條件下的具體展開和豐富呈現。

總之,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總源頭和紅色基因,是中華民族獨特氣質的生動展示和民族精神的時代升華,是中國共產黨人建黨實踐和改造客觀世界、引領偉大變革的精神結晶。

三、“精神”化為“實踐”的路徑選擇

實踐孕育精神,但精神一旦形成即獲得相對獨立性並反作用於實踐,轉化為實踐的力量。實現精神與實踐相互轉化的主體是人。當然,這裡的實踐並非完全相同。首先,自覺的、理性化的精神產生之前的實踐可能是初步的、不完善的,精神的形成有助於促進原來實踐的完備化、達到預期目的。其次,隨著環境、任務和目標的變化,建立在過往實踐基礎上的精神被運用到新的實踐,以促進新的實踐。再次,精神與實踐的相互轉化並非一次性的,而是一個相互往復、螺旋上升的過程,從而推動實踐和精神都達到更高境界。單就精神本身而言,它也會在新實踐中展現出新的表現形式。

具體到偉大建黨精神,如前所述,該精神蘊含在建黨時期的實踐之中,現在得到明確界定和闡釋。過去一百年間,包括偉大建黨精神在內的偉大革命精神,融入黨、國家、民族、人民的血脈之中,為“立黨興黨強黨提供了豐厚滋養”。當下和今后,繼續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把偉大建黨精神繼承下去、發揚光大,著眼點則放在偉大建黨精神與新實踐的結合,為完成新的奮斗目標提供動力支撐。實現這種結合和轉化,需要辯証處理具體與抽象的關系。

(一)從具體感悟“抽象”

20世紀50年代,馮友蘭先生提出了一個“抽象繼承法”。原意是說,對於中國古代哲學命題,不能隻看到其具體所指,而應看到其中的一般或抽象內容,相應地,所謂“繼承”更重要的是在第二個層面,簡言之是“繼承抽象”。“抽象繼承法”對於傳承革命精神同樣是有啟示和借鑒意義的。因為對於革命精神,常見的誤區就在於認為這些精神產生於特定歷史條件下,現在時過境遷,原來的條件不復存在,精神便失去依存的根基。另一種誤區則是簡單照搬或模擬原來做法,如某些地方紅色教育對過去做法的表面化復制。兩種情況都類似於馮友蘭所批評的“具體繼承”,沒有抓住精神的實質和超越時空層面的內容。

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不是為了簡單套用一百年前的做法,也不可能回到當時的狀態,而是要從“堅持真理、堅守理想”中認識到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理想、社會主義信念對於中國共產黨的極端重要性,從“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中認識到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所承載的使命意識、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從“不怕犧牲、英勇斗爭”中認識到犧牲奉獻、斗爭意識的價值,從“對黨忠誠、不負人民”中認識到忠誠、無私的赤子之心、博大情懷。

(二)化“抽象”為具體

如果說感悟精神重在把握其“抽象”意義的話,那麼踐行精神則重在與具體結合,把抽象的精神置於新的條件下,化精神為實際行動。

把握具體的時空。與一個世紀前相比,中國共產黨所處的時空條件發生了重大變化。就時間而言,中國共產黨成長為世界第一大執政黨,黨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已經實現,正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就空間而言,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影響中國,中國發展對世界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必須立足這種特殊的時空方位以及由此提出的一系列目標任務、機遇挑戰。

把握具體的要求。“堅持真理、堅守理想”就是要進一步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記“國之大者”。“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就是扭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就是要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准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就是要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增強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的政治自覺,確保黨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

把握具體的形態。偉大建黨精神在激勵新征程新作為的過程中,將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也將演繹出更豐富的形態,產生新的具體的革命精神。從這個角度看,偉大建黨精神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開放體系,這也是它歷久彌新、生生不息的密碼所在。

(作者系上海市委黨校副校長、教授,上海市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

來源:《機關黨建研究》2022年第3期

( 編輯:謝淳子   送簽:謝淳子   簽發:梁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