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將熱血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

——讀《山腰上的中國:紅旗渠》有感

楊樹弘
來源:旗幟網2023年01月12日14:50
文字縮放:

20世紀60年代,河南林縣(今林州市)人民為改變干旱缺水的困境,在太行山腰修建了“人工天河”,孕育出了紅旗渠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紅旗渠就是紀念碑,記載了林縣人不認命、不服輸、敢於戰天斗地的英雄氣概。要用紅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社會主義是拼出來、干出來、拿命換來的,不僅過去如此,新時代也是如此。”

作家楊震林創作的紀實文學《山腰上的中國:紅旗渠》一書以“為什麼要”“為什麼敢”“為什麼能”的“紅旗渠三問”為主線,深入解讀了紅旗渠蘊含的紅色基因。作者通過豐富翔實的史料、生動的場景描寫和典型人物的刻畫,生動再現了紅旗渠從醞釀到決策、從上馬到建成的整個過程,深刻闡釋了“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時代內涵與當代價值。

要想回答“紅旗渠三問”,不僅要看清這背后凝結著的時代氣息,還要理解其中承載的逐夢故事。通讀全書,答案躍然紙上—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願意傾聽人民的心聲,並帶領人民努力奮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這部作品展現了一幅鮮活生動的“奮斗群像”。我們看到的是黨員干部沖鋒在前,無數人民群眾緊隨其后的感人場面。林縣縣委書記楊貴、縣長李貴、工地總指揮馬有金、技術員吳祖太……這是一場參與者超過30萬人的持久奮戰。建設紅旗渠過程中,黨員干部與人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踐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譜寫了黨史的光輝一頁。

細節最能戳中人心。縣委書記楊貴下鄉調研時,在老鄉家洗了把臉,順手倒掉洗臉水后方知,老鄉本來要用這水喂豬,他心裡“一陣陣懊悔”……寥寥數筆,深刻反映了楊貴作為縣委書記的愛民之心、恤民之情。再如,建設者們鞋不夠穿,縣長李貴在捐鞋動員大會上當場脫下自己的鞋捐了出去。細節背后,蘊含著共產黨人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品格。今天,物質生活雖大為改善,但愚公移山、艱苦奮斗的精神不能丟。

然而,好事有時也不是“人人都擁護、一直都支持”。建設紅旗渠過程中,也一度出現過質疑反對之聲。有人暗地裡說修建紅旗渠勞民傷財。尤其在1960年秋,國民經濟十分嚴峻的情況下,紅旗渠一度面臨停工。在挫折壓力面前,楊貴等人沒有退縮,而是寧願被撤職、抱著“引不來水,就跳太行山”的決心,也要堅持奮斗。“反對聲音”和“所遇困難”的再現,不僅沒有絲毫弱化紅旗渠精神,反而更凸顯其彌足珍貴。這也揭示了一個不變的道理:中國共產黨人的抉擇,從來都是從人民的利益出發,為此可以不惜一切代價!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紅旗渠精神早已外化為沉甸甸的一份責任。充分發揮組織力和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堅定地逐夢、圓夢,這是“戰天斗地”的紅旗渠精神賦予我們的時代啟迪,也是新時代我們面對和迎接各種風險挑戰、攻堅克難的思想武器。

從革命戰爭年代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等,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紅旗渠精神,這些偉大精神既一脈相承,又有鮮明的時代印記。“山腰上的中國”,不僅指代山上蜿蜒的紅旗渠,更是中國人民不懈奮斗的縮影。當下,全國人民正處在“攀登高峰”的“山腰地帶”,這時更需大力發揚紅旗渠精神,以頑強拼搏的姿態奮進新征程。

(來源:《旗幟》2022年第11期﹔作者系中國期刊協會副會長、黨刊分會主任委員﹔當代黨員雜志社總編輯) 

( 編輯:賈澤娟   送簽:陳誠   簽發:趙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