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本網專題>>中央和國家機關定點幫扶工作>>經驗交流

生態環境部推動定點幫扶縣發展有機產業促進農業綠色轉型升級

來源:旗幟網2023年01月16日12:07
文字縮放:

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圍場縣)地處京津冀水源涵養區,擁有豐富的林地資源和良好的生態本底,是傳統的農業大縣,素有“中國馬鈴薯之鄉”的稱號。近年來,生態環境部積極幫助圍場縣破解農業產業發展難題,以發展有機產業為著力點,促進農業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努力走出一條綠色發展新路子。

聚焦發展重點,從“常規耕作”到“有機種植”。立足破除當地固守常規耕作方式、缺乏品牌認証意識和有機生產技術等特色產業發展制約因素,生態環境部幫扶人員在深入走訪中國農業大學等農業科研機構,調研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品牌經銷商市場需求,聽取縣、鄉、村干部農戶意見的基礎上,確定結合圍場縣縣域氣候土地資源實際,幫助發展有機農業。聚焦圍場縣傳統特色馬鈴薯、胡蘿卜等重點產業,組建專家技術團隊,會同承德市及圍場縣共同攻克當地有機農業生產在土壤養分持續供給、病虫草害綠色防控和田間精細化管理等關鍵技術瓶頸,構建集合了32種特色有機農產品生產關鍵技術的生產技術體系,並提出了“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生產模式、“政府引導+服務+政策支持+監管”管理模式和“產品導向+客戶導向”營銷模式,幫助構建起圍場縣域有機農業發展布局。

加強體系培訓,從“疑惑重重”到“信心滿滿”。圍繞解決當地群眾最為關心的“有機種植怎麼種”“環境質量是否符合要求”“有機生產技術靠不靠譜”等疑惑和問題,技術幫扶人員組織開展了針對性有機種植標准與技術培訓,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培訓現場面對面問答互動、理論講解和現場操作演示等多種方式,解答當地群眾的疑惑和問題,並根據種植戶和有關農業種植企業反饋情況,幫助他們准確識別有機生產過程中的痛點和隱患,提供解決方案,有效降低了有機種植風險,保証了生產效益。2018年至2022年,生態環境部先后選派行業專家60余人次,深入圍場縣鄉村企業、合作社和田間地頭開展點對點技術指導培訓,累計培訓種植農戶和農業企業技術人員600余人次,有力提高了當地干部群眾對有機種植的認知度和認可度,幫助培養了一批本地專業種植技術人才,堅定了當地干部群眾對發展有機種植業的信心和決心。

強化技術支撐,從“田間山貨”到“標准精品”。指導圍場縣建立源頭持續把控、過程科學精准指導、產品嚴抓質量檢查的有機管理種植機制,確保了有機產品質量。2019年至2022年,生態環境部每年定期組織部屬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與承德市環境監測站對圍場縣有機種植區域開展產地環境質量監測,累計採集灌溉水樣品和土壤樣品100余個,嚴格對照國家有機產品標准,強化對有機種植基地實施檢查過程監控,幫助精准識別有機管理的風險問題並及時解決。截至2022年,在圍場縣實施有機農產品質量控制檢查67次,累計頒發有機或有機轉換証書60張,讓這裡的農產品從田間山貨走向標准化有機認証精品。

深化產銷對接,從“提籃小賣”到“高端市場”。積極引導當地群眾轉變“提籃小賣”傳統觀念,樹立市場化企業化經營思維,組織當地干部群眾赴長三角地區有機農業示范基地,考察高端有機銷售市場,幫助對接盒馬、山姆、華潤ole、叮咚等知名新零售企業,推動圍場縣有關企業與雲南芸嶺鮮生等大採購商簽訂產銷對接協議,開拓“產品導向+客戶導向”的新營銷模式,讓圍場縣農產品從“田頭”走向“都市”商超。截至2022年,幫助圍場縣通過芸嶺鮮生對接盒馬等新零售商銷售有機產品1702噸,其中有機馬鈴薯1565噸,有機胡蘿卜、洋蔥等100余噸。

加強示范推廣,從“偏遠鄉村”到“全國知名”。指導圍場縣在前期有機種植企業成功實踐基礎上,探索推進“以點串線、由線連面”的綠色有機產業體系建設。2021年,圍場縣綠色有機認証企業達到19家,種植面積達到6.7萬畝,有機種植產量達到2.6萬噸,年產值超過4.5億元,年銷售額達到3.2億元,直接和間接帶動1.1萬人就業,人均增收超過2000元。其中天添乳業種植有機青貯玉米2353畝,產量1.5噸/畝,實現收益1220元/畝,畝產收益是常規青貯玉米的133%。圍場縣化肥施用量相比2018年累計減少超過2700噸,綠色有機產業的蓬勃發展激發了農民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促進圍場縣從“被動扶”向“主動興”轉變,在中國式現代化農村新征程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圍場縣2021年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第五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2022年被命名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2022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財經頻道《鄉村振興中國行》欄目,將圍場縣作為鄉村振興典型案例,進行了專題紀實報道,向全國展現了圍場縣生態有機產業發展的生動實踐。

( 編輯:徐雅維   送簽:徐雅維   簽發:鐘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