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 特稿

理論學習如何學、怎麼用?

倪四義
來源:旗幟網2023年07月18日08:22
文字縮放:

一、如何學?

語言是思想的表達工具,思想是語言的內容實質。我們要做好新聞輿論工作,提升傳播效果,離不開語言,更離不開思想。而這個思想的根基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我們在學習中要注意避免囫圇吞棗、生搬硬套,必須深刻理解其理論邏輯。

內容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容涵蓋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方方面面,構成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概括了這一思想的主要內容。我們既要全面系統地學習掌握這些主要內容,又要整體把握這一思想的科學體系,做到融會貫通。“十三個方面成就”是對新時代各領域實踐成果的總結﹔“十個明確”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回答了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十四個堅持”回答了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為今后的實踐指明了目標、路徑、方略、步驟。“十個明確”從何而來?就是從“十三個方面成就”總結而來,是我們長期實踐的經驗總結。“十四個堅持”從何而來?就是從“十個明確”推導而來,是我們對今后實踐的行動指南。所以,這三者構成一個整體,相互之間是一個從實踐總結出理論,再以理論指導今后實踐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對共產黨人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繼承和發展。在“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這些主要內容背后,是“六個必須堅持”: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必須堅持胸懷天下。這是更深一層、更具普遍性的基本原則,深刻揭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品格和鮮明特質,既是深刻理解這一科學思想體系必須牢牢把握的基本點,也是繼續推進理論創新必須始終堅持的基本點。我們在學習中不能簡單地記幾個概念名詞,而是要仔細去理解和體會這種相互關系,才能真正讀懂其理論邏輯和豐富內涵。

方法論。在內容的背后是科學的思想方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將其歸納為系統思維、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証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七個方面,這是幫助我們科學分析問題和作出決策的強大思想武器。七種思維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為什麼要學習這套方法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覆蓋了國家政治、經濟、社會、安全等各個領域,主要是國家大政方針層面的,而各個單位和個人所從事的工作是具體的,如何把習近平總書記的部署要求落實到我們的具體工作中?需要我們在思維方式上把理論與實踐、戰略和戰術統一起來。比如,總書記要求我們“敢於斗爭、善於斗爭”。那麼,我們在對美輿論斗爭中,如何落實好這一要求?以七國集團峰會的報道為例。新華社國際部在會前就預設議題,把這次峰會放到整個國際輿論場的大環境中來看,看清楚幾場峰會之間的關系,找准既可以引發受眾關注、又有利於實現輿論斗爭目的選題角度,從而取得了更好的傳播效果。另一方面,這次報道也體現了辯証思維。正面報道和輿論斗爭並非相互隔絕,在很多情況下是一體兩面的關系。對比和反差本就是傳播領域用來吸引受眾的常用手法。在開展輿論斗爭的同時,結合適當節點、借助正面報道,可以在更宏觀的層面上起到輿論引導與對沖的作用。再比如,總書記經常強調,要堅持底線思維,准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從新聞輿論的角度來說,底線思維重點體現在報道安全方面,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這也是我們在日常工作中不斷強調的。唐朝詩人杜荀鶴有一首詩:“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意思就是說,大家都知道有風險的地方,就會謹慎小心,就不容易發生問題。大家都認為沒風險的地方,反而最容易發生危險。這其實就是一個底線思維的問題。風險的大小,不僅僅取決於事物本身,也取決於我們對待風險的態度,精神鬆懈必然會放大風險。這一點,我們要牢記。總之,我們學習這些思維方法,不是記住一些簡單的概念,而是要把它們變成我們的工具和習慣,通過不斷結合實際運用,把這些思維方法變成自己自然而然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從而真正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推動我們的學習與工作。

世界觀。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會有什麼樣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方法論則體現了世界觀。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統一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論修養是領導干部綜合素質的核心,理論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礎,政治上的堅定源於理論上的清醒。對領導干部來說,馬克思主義這個看家本領掌握得越牢靠,政治站位就越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就越強。”學習馬克思主義看家本領,首先就要學好馬克思主義哲學,因為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概念上說,馬克思主義哲學非常通俗易懂。辯証唯物主義有三大規律: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歷史唯物主義有三大觀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兩者都屬於唯物主義,都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這個基本原理。但要真正理解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需要我們下功夫,與實際聯系起來,與歷史聯系起來,去思考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比如,“六個必須堅持”中的第一條——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就是對應歷史唯物主義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在100多年裡,從一個50多人的小黨,克服艱難險阻,發展成為9800多萬黨員的大黨,把我們國家從一窮二白的農業國建設成為全面小康的工業大國,靠的就是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黨的百年歷史就是和人民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歷史。我們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我們始終與人民站在一起,這就是與歷史的創造者站在一起,就是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這是我們黨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原因,也充分體現出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反觀西方資產階級政黨,披著“民主”外衣的金錢政治把腐敗制度化、合法化,把人民作為欺騙、剝削、壓迫的對象。因此,資本主義國家總是內斗不止,貧富之間斗、黨派之間斗、種族之間斗,大量資源被浪費在內耗中,整個社會運轉的效率越來越低,成本越來越高,這是資本主義制度所無法克服的內生矛盾,也是社會主義顯著優越於資本主義的一大優勢。

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物質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商品生產國和工業體系最健全的國家,社會主義在中國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証偽了西方一些學者所謂的“歷史終結論”。這其實是一個辯証唯物主義所說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過去,中國長期落后於西方,一些中國人對於中華傳統文化乃至自己作為中國人的身份缺乏自信,存在一種自我否定的傾向。如今,中國人重拾自信,這就是否定之否定的過程。通過這樣的螺旋式上升,我們對於中華傳統文化和中國悠久歷史的認識又更進了一步,能夠以更加科學、更實事求是的態度來看待自身和看待世界。以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簡要分析我們當前所看到的社會現象、我們所經歷的時代變遷、我們所走過的發展道路,這有助於我們理清思路、看透本質。學習理論,必須與實際結合起來,這種結合就是運用。事實上,不運用,就談不上真正的學習,“學”和“習”這兩個字本來就包含了了解知識和練習運用的含義。

二、怎麼用?

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目的全在於運用,在於把這一思想變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首先,要強黨性,努力改造主觀世界。要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深刻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做到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作為我們黨最早建立的新聞機構,新華社因黨而生、為黨而歌、跟黨而興,始終與黨的事業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改造主觀世界,首要一點就是繼承和發揚我社紅色基因,做到先是“革命人”再是“新聞人”、先是“黨的人”再是“新華人”,一分鐘都不站在黨的隊伍之外,一分鐘都不偏離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改造主觀世界,就是改造我們自身,就是改造人。這種改造的過程,既是學習的過程,也是實踐的過程。因為,理論通常是別人總結的經驗,隻有通過實踐才能把別人的經驗與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從而變成自己的經驗。要真正學會一樣東西,離開實踐是不行的。比如寫稿子,光聽很多理論就能學會寫嗎?就能寫好嗎?必須要靠大量的寫作,通過寫來學會寫。正如毛澤東同志在革命戰爭年代所總結的那樣: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古人說的“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也正是這個道理。

其次,要重行動,努力改造客觀世界。我們學習的目的是把黨的創新理論運用到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中去,把學習成果體現在報道上。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提出:要善於運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善於運用這一思想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取得新進展、新突破,善於運用這一思想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善於運用這一思想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善於運用這一思想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當前,我們面臨很多任務:要用心用情做好核心報道,要在輿論斗爭中掌握更多主動權,要切實提升國際傳播能力,要加快媒體深度融合步伐,要加強國際問題深度調研,要確保報道安全。這些任務相互交織、彼此關聯,對於我們的能力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隻有深刻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運用好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才能夠在錯綜復雜的輿論場上發揮扛旗、領軍作用,才能在百年大變局的驚濤駭浪中做到迎難而上、化危為機。我們黨一貫重視調查研究,新華社也一貫把調查研究作為自己的優良傳統,調查研究其實就是一種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讓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統一起來的方法。國際部去年以來各項報道取得明顯成效,一個關鍵就在於大力加強調查研究,包括走出去採訪調研。通過這些調研,增進了同志們對於相關問題的認識,鍛煉了大家的寫作能力,推出了一系列精品力作,可以說對於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需要繼續堅持下去,取得更多成果。

最后,要建新功,守正創新、奮力拼搏,為把我社建成國際一流新型全媒體機構貢獻力量。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是一個世界大變局、國家大發展、媒體大變革的時代。不僅世界在巨變、中國在復興,我們所處的媒體行業也在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革,而這正是在信息化、智能化浪潮推動下全球技術與產業變革的一部分。未來,隨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飛速迭代升級,我們的輿論場和媒體圈也將發生更加劇烈的變化。如何適應這種變化,真正做到准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這對我們是一個重大考驗。“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手段同時產生。”這是馬克思《資本論》中的名言。也就是說,世界上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隻要有問題,就會有解決辦法。而要找到這些辦法,需要我們去探索、創新、突破。

習近平總書記對於國際傳播和媒體融合發展作出了許多極具系統性和針對性的重要指示,我們必須認真學習領會,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引,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不斷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水平。唯有如此,方能在時代洪流中急流勇進,切實履行好黨的喉舌、耳目、智庫職能,推動國際部各項工作再上新台階,為新華社事業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作者系新華社國際部黨委書記、主任)

( 編輯:林燕   送簽:林燕   簽發:趙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