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新時代先鋒

萬步炎:“到更深更遠的海裡去打一鑽!”

安海燕
來源:旗幟網2023年09月28日15:42
文字縮放:

 萬步炎(中)在湖南科技大學實驗室調試設備。

萬步炎(中)在湖南科技大學實驗室調試設備。

                                                                                                   

深海礦藏埋於海底,少則千百萬年,多則數十億年。國際海底資源是人類共同的財產,亦是各國實力的競技場。

湖南科技大學的眾多實驗室裡,有一個像工廠的車間。這裡是“大國重器”海底地質勘探鑽機“海牛家族”的搖籃,萬步炎教授和他的團隊正是“養牛”人。

2021年,“海牛”號深海鑽機在2060米海底成功下鑽231米,刷新海底鑽機海上實際鑽探深度世界紀錄。2023年,萬步炎被中宣部評為“時代楷模”,自然資源部發出學習萬步炎先進事跡的通知。

8月4日,記者在暑假中的校園見到了我國海洋地質勘探專家萬步炎。59歲的他,一如少年時,推敲著未知世界的大門,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海底“放牛”,鑽下“中國孔”

——從0.7米到231米

海洋礦產資源調查,是一場海底尋寶的挑戰。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公海資源開採權一般遵循誰勘探、誰優先的規則。

以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成立為標志,我國申請國際海底礦區是1990年。那時,一些海洋強國已在公海“跑馬圈地”十余年。

1994年,我國開始大洋富鈷結殼資源調查,由於沒有海底鑽機,隻能採用拖網調查,僅能得到一些表面散落的礦岩。1998年,我國租用他國的海底鑽機設備,也沒能獲取岩芯。

那個航次,萬步炎也在船上。第一次出海,比暈船更讓人難受的,是看到科考船上的海洋調查設備,大到絞車,小到一根取樣管,都是進口的。

海洋地質勘探設備成為海底礦產資源調查研究的瓶頸。1999年,中國大洋協會決定面向全國招標,自主研發海底鑽機。時任長沙礦山研究院海洋採礦研究所副所長的萬步炎,帶領團隊一舉中標。

這是一個“從零開始”的任務,要從最基本的原理設計入手,唯一看過的“資料”是那台租來的國外鑽機。有人勸說萬步炎,新項目能按照國外鑽機的原理做出來,就很不錯了。

“我們的項目是要解決國家面臨的問題,不只是為了交差。”看著並不穩定的國外設備,萬步炎決定走一條新路,“后發的優勢,就是有后來居上的可能。”

放棄“仿制路”,萬步炎決定瞄准國外當時最新的海底鑽機技術,一切從零開始摸索,機械設計、電子技術、自動控制……“要做就做最好的”。

一個個“硬骨頭”,一次次夜以繼日。2001年,中國人的第一台海底鑽機走出了實驗室。

“第一台海底鑽機,我們是怎麼弄上船,又怎麼搬下了船。”首台鑽機還沒下水便無功而返。提起原因,萬步炎不無遺憾,“國外退役漁船改造的科考船,號稱承重5噸,實際承重隻有2.5噸。4.5噸重的鑽機根本無法放入大海。”

“鑽機減重一半,不是‘減肥’,而是‘重生’。”當時,離項目驗收隻有2年時間,萬步炎團隊爭分奪秒,重新設計、重新制造、重新試驗。

2003年,萬步炎親手操作,將新鑽機一點點向海底鑽進。

這一次,中國深海淺地層岩芯取樣鑽機海試成功——在西太平洋的海底下鑽0.7米,獲取富鈷結殼礦石樣本——中國人用自己的海底鑽機打下了“第一孔”。

這一次,很少喝酒的萬步炎第一次喝醉了。

此后,萬步炎團隊幾乎是奔跑在關鍵技術研發的路上。鑽杆接卸、繩索取芯、機械手、傳感器,一個個突破﹔鑽機從深海淺地層到深海中深孔,0.7米、2米、20米、60米……

2015年,中國海底鑽機有了自己的愛稱:“海牛Ⅰ”號。此時,我國的海底鑽機技術已經實現了與國際水平的並跑。這一年,萬步炎又接到了新任務。

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一般賦存於不超過2000米水深的海底表層0至200多米沉積層中。可燃冰是固體,如未實施保壓取樣,其原有的低溫高壓環境改變后,會迅速揮發。

因此,眾多科學家篤學至技,力求突破“保壓取芯”技術。當時,掌握海底鑽機“保壓取芯”技術的有3個國家,但他們的海底鑽機保壓技術,也隻能保壓50米。

2017年至2021年,“海牛Ⅱ”號應運而生。150項國家專利、16項國際專利,以其全孔全程保壓取芯技術領跑世界同類技術水平。

2021年4月7日,是值得“海底養牛人”銘記的日子。這一天,“海牛Ⅱ”號在南海2060米海底成功下鑽231米,刷新原有的147.5米世界紀錄——“中國孔”成為“世界孔”。

這一天,很少流淚的萬步炎任由眼淚流了下來。

如今,中國大洋協會已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多個礦區勘探合同,我國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從深海到印度洋、太平洋,“海牛家族”耕耘在海底,續寫著海底兩萬裡的新傳奇。

家國是根,海洋為魂

——從洞庭湖到大洋

“性格決定命運,細節決定成敗”是萬步炎的微信簽名。這句人們熟知的話,萬步炎有自己的注腳。

大國重器的產生仿佛注定不可能一帆風順。2021年,“海牛Ⅱ”號正在緩緩下水,它需要在科技部驗收前,完成不同海深的海上作業試驗。

“嘭!”一聲巨響,驚住了船上的科考隊員——絞車排纜系統傳動機構整個崩壞。鑽機吊在1000米的水中,距海底隻有6米,放不下去,收不上來。

禍不單行。就在萬步炎和同事們大腦飛速轉動,嘗試補救的時候,船上氣象員告知:台風將在48小時后到達,船要駛離作業海域避風。

這就意味著,“海牛Ⅱ”號收不上來,就要砍纜——國家幾千萬元的投入、團隊20余人4年來的心血,都將沉入海底。

聯系廠家,被告知無法解決。排除故障,多次嘗試沒有效果。很快,9個小時過去了。甲板上隻剩下沉默。

“砍纜,是不到最后一刻任誰都無法做出的決定。”湖南科技大學海洋實驗室副主任金永平回憶,他一眼望見萬步炎,正在鎮靜地畫著圖紙——液壓系統設計圖。“萬老師想要臨時做一個新的系統。”金永平說,這可真是異想天開,也令人叫絕。

他們請來船長,按照萬步炎的圖紙,或湊或拆,在船上拼齊所有需要的零部件,一起動手做了一套新的系統……最終,“海牛Ⅱ”號在台風到來的2個小時前,完好無損地回收到甲板。

甲板上,歡呼聲沸騰了。

“我好像是很喜歡這樣的挑戰,困難越大我就越興奮。”生長於湖南岳陽洞庭湖畔的萬步炎,似乎從不缺乏這樣孤注一擲、背水而戰的信心和勇氣。

也許是父母給予的愛與自由。7歲的他,可以撒潑打滾讓母親斥“巨資”給他買一本《新華詞典》,這讓愛讀書的萬步炎更加自如地享受閱讀的快樂。也可以拆掉手搖電話機和手電筒,給自己做一個“電子照明系統”而不會挨打。

也許來自頗為傳奇的成長經歷。1978年,14歲的萬步炎參加高考,順利考入中南礦冶學院地質系探礦專業。21歲研究生畢業時,他就獨立完成了“地質鑽探小口徑繩索取芯沖擊器”項目,並獲得當時的核工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2年,萬步炎作為交流學者,到日本從事海洋採礦揚礦技術研究。日本同行在對他個人能力表示贊賞的同時,也毫不掩飾對中國科技水平的鄙視。

一年后,日方高薪挽留,萬步炎仍選擇了回國:“我覺得自己不比他們差,甚至某些方面可能還要強上一些。憑什麼被人瞧不起!”

家國是根,海洋為魂。30年來,萬步炎徜徉在海洋地質勘探領域,與祖國發展的脈動同頻共振,邁上一座座科研高峰,永遠熱愛,永遠年輕。

沾溉后人,其澤也遠

——從科考船到講堂

走進暑氣蒸騰的實驗室,3頭紅色的深海巨獸矗立眼前。2台不同孔徑的“海牛Ⅱ”號,腰圍10米,高7.5米,正在等待任務整裝出發。另一邊,科研人員正在安裝調試“海牛Ⅰ”號搭載的傳感器。

“‘海牛Ⅰ’與‘海牛Ⅱ’各有所長,活干得很好的。”萬步炎介紹“海牛家族”時的語氣,像是說起自家的娃。

整個實驗室像是一個巨大的車間,除了3頭“海牛”,還有一個10米深的試驗水池,沒空調,濕氣大,蒸騰的水汽肉眼可見。4個集裝箱搭建成“室中室”,裡面是各個系統操作平台,以及“卡脖子”技術的研發樣品。

在學校,萬步炎80%的時間都是在實驗室。“就算沒什麼事,我也愛圍著‘海牛’轉上幾圈。”

海牛團隊工程師朱偉亞博士與萬步炎是近二十年的同事,從長沙礦山研究院到湖南科技大學,他從萬步炎身上體會到的,是“熱愛”兩個字。

2003年的一次海試中,海底鑽機的水下逆變器因無法散熱自動停機。如果是在陸地,這並不算是問題,隻需裝個風扇散熱就行了。但在海底密封艙體內,卻一時讓人束手無策。

萬步炎提出一個大膽的方法:找來一桶變壓器油,倒進裝著逆變器的耐壓筒,讓熱量散到海水裡。海試繼續進行。

“萬老師常說,海上科考投入大,船在海上,一天就是幾十萬。我們要盡可能把問題在實驗室解決掉,力求海上作業一氣呵成。”朱偉亞說,“他不是一個愛說教的老師,但是無論是同事還是同學,都會被他感染。”

為此,海牛團隊成了名副其實的“細節控”。每一次看似小小的改進,都是海底勘探技術的一大步。

“以前鑽機的軟件系統,最初是找的合作方開發編程。后來隨著我們的不斷改進,系統也要隨之重來。”朱偉亞說,“可合作方卻因為客觀原因,無法隨時調整。”

怎麼辦?萬步炎用3個月時間自學C語言等知識,半年后,他寫出了幾萬行代碼的監控系統程序。“想做的事我就能學得特別快。”萬步炎說,自己編程的好處真是太多了,可以隨時按照需要進行調整。

萬步炎的字典裡沒有“放棄”兩個字,有的是一名科技工作者應有的質疑與洞見。“海牛家族”的誕生,從來不是模仿和追趕,而是直面問題,找到管用的解決方案,將深海資源與地質鑽探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裡。

金永平是萬步炎帶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金永平說,“腳踏實地,仰望星空”是萬步炎教給他最好的知識。

“科考船上有開講堂的傳統,萬老師不僅講專業知識,也講天文、講樂理。”金永平永遠忘不了2018年海上的滿天繁星,“萬老師帶我們在甲板上看星星,教我們辨識星座。他跟我們說,人的一生就是星星眨個眼的時間,在我們有限的生命裡,如果我們的‘海牛’能為國家深海勘探作出一些貢獻,那我們經歷的困難挫折都是值得的。我們目光所及是星辰大海,但我們走的每一步路都是腳踏實地。”

繁忙的萬步炎並不拒絕與青少年的交流。他會給中小學閱讀教育活動錄制視頻,分享小時候讀過的《小黑鰻游大海》《海底兩萬裡》等書籍,講述自己閱讀的收獲。

近日,“海牛Ⅲ”號深海鑽機項目正式啟動。說到未來,萬步炎滿是壯志豪情:“到更深更遠的海裡去打一鑽!”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 編輯:林燕   送簽:王馨悅   簽發:趙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