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深秋時節來到策勒,除了星星點點的沙丘,還可以看到大片金色的胡楊、梭梭,以及泛著些許紅的檉柳,再走近點,還可以看到矮一點的駱駝刺、花花柴……它們似乎拼了命在向沙漠“宣示主權”。
策勒,地處塔裡木盆地南緣,南依昆侖山,北臨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歷史上,這裡曾三次被風沙掩埋,縣城被迫搬遷。如今,歷經40年,策勒縣風沙天氣從270天降到126天,擺脫了沙漠對縣城的威脅。
從“沙進人退”到“沙退人進”再到“人沙和諧”,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參與、見証了策勒縣荒漠化防治全過程。
>> 策勒沙漠研究站科研人員在和田地區進行三北防護林現狀調研。
堅守:綠色屏障逐漸加固
20世紀80年代初,流沙逼近到距離策勒縣城1.5公裡處,策勒綠洲告急。1982年10月,為了解決“沙臨城下”的嚴重問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在策勒縣召開了沙漠化治理現場辦公會議,決定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原“中國科學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成立策勒沙漠研究站,開展荒漠化防治研究工作。
40年來,策勒沙漠研究站老中青三代科學家戰黃沙、搞科研,創建了干旱區流沙治理的綜合防護體系,使流沙前沿后退10余公裡,同時還有效保護了風沙前沿38個自然村的農業生產。
40年來,科研人員先后研發出的流動沙丘治理技術、檉柳大面積恢復技術、肉蓯蓉接種技術及棉花雙層雙株高產栽培技術等,為區域荒漠環境治理、綠洲生態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作出了重要的科技貢獻。其中,“策勒縣流沙治理試驗研究”和“引洪灌溉大面積恢復檉柳造林技術”兩項科研成果榮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頒發的“全球土地退化與荒漠化防治成功業績獎”﹔在新墾沙荒地上連續3年創造的棉花單產世界紀錄入選2001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策勒沙漠研究站現任站長曾凡江1997年來到這裡,他回憶:“剛來的時候,眼前隻有一條灰禿禿的沙子路,是農民到沙漠裡砍柴蹚出來的。現在的研究站,交通便利,生活和工作條件良好,各項研究設備完善。”
“這裡生長著多種植被,它們承載著特殊的使命。”曾凡江介紹,他們先在這裡試驗,種植成功后再推廣到更多地方。
正是一代又一代像曾凡江一樣扎根在此的科研工作者,使得新疆綠色屏障逐漸加固。40年時間,策勒縣森林面積從12.7萬畝增加到102.25萬畝,森林覆蓋率從0.24%增加到2.16%,縣域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探索:增綠與增收共贏
10月30日一大早,策勒縣策勒鄉托帕艾熱克村村民麥麥提阿卜都拉·艾麥爾就來到一大片檉柳林中挖大芸。
大芸,又名肉蓯蓉,能活血、提高人體免疫力,被譽為“沙漠人參”。
“這兩年行情好,今年我家的大芸已經賣了近13萬元,剩下的還能賣近8萬元。”麥麥提阿卜都拉一邊挖一邊咧著嘴笑,“多虧中國科學院專家的指導和幫助,種了檉柳,風沙小了,還能掙上錢。”
麥麥提阿卜都拉說,做夢都沒有想到,有朝一日能靠曾經困擾他們的沙漠掙上錢。
讓“沙漠掘金”成為現實的正是策勒沙漠研究站的科研人員。他們研發出在檉柳和梭梭根部接種肉蓯蓉的相關技術,並突破肉蓯蓉接種技術瓶頸,建立了肉蓯蓉高產穩產的種植技術模式。該成果已在我國西部干旱區相關區域實現規模化應用。
“必須讓當地群眾從荒漠化防治中得到切實的利益,這既是我們的目標,也是治沙工作取得成功的最有力保証。”曾凡江說,利用的時候要注意保護,確保可持續發展,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人沙和諧。
在策勒沙漠研究站,擁有生態修復和經濟價值“雙重功能”的植物有很多。以這些荒漠植物為研究對象,他們一直在努力探尋既能防風固沙又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最佳方案。
“駱駝刺生長於南疆沙漠地帶,根系發達,最長可達十幾米,適合鹽鹼地生長。研究駱駝刺的相關種植技術難題,可以為生態修復及人工種植提供理論參考。”
“油莎豆既是一種特色油料作物,又是優良飼草,適宜生長在風沙土地和中、輕度鹽鹼地等邊際土地,不與農民爭地。”
……
科研人員的心裡一直都算著兩本賬,一本是“防風治沙”,一本是“為民增收”。
在算好“兩本賬”的基礎上,他們建立了完善的綠洲過渡帶綜合防護體系,並在過渡帶建立了“糧、棉、果、桑、草”立體農業體系。在近萬畝試驗示范區中,小麥單產提高65%,棉花單產提高48.4%。自1983年以來,策勒試驗示范區累計恢復、利用綠洲邊緣自然植被25萬畝,示范區農牧民人均收入由90元提高到237l元。
共享:讓成果惠及更多人
荒漠化是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態問題。
新疆荒漠化土地106.86萬平方公裡,佔新疆國土面積的64.18%。經過與風沙的長期博弈,新疆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蛻變。但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下,高溫、干旱等極端氣候事件增加,也為荒漠化防治帶來更嚴峻挑戰。
在今年策勒沙漠研究站建站40周年的慶祝活動上,策勒站提出未來十年的發展目標,其中一個重點就是讓防沙治沙成果惠及更多人。
“科研的最終目標就是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曾凡江說。
治沙,首先得熟悉沙、研究沙。早在多年前,他們就摸清了沙與植物、水分、養分和鹽分的關系。通過不斷摸索,他們在試驗示范基地建立起荒漠植物優化管理和合理利用的技術模式。目前,該成果在南疆累計推廣近5萬畝,不僅為干旱區退化植被修復提供了理論依據,而且對區域生態建設和特色生態產業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策勒荒漠化防治技術不僅惠及策勒、在新疆推廣,更是走出了國門,在國際上也享有了盛譽。
2013年以來,乘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東風,借助科技合作項目,新疆荒漠化防治技術已惠及17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其中8個國家進行了技術示范與推廣,累計推廣面積超過5萬公頃。
(來源:《旗幟》2023年第12期﹔作者系新疆日報社記者)
( 編輯:林燕 送簽:林燕 簽發:鐘鳴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