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特稿

從世界工廠邁向制造強國

黃鑫
來源:旗幟網2024年01月28日10:40
文字縮放:

C919大型客機實現商業運營並進入產業化發展階段,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成功研制交付……中國制造業規模已連續13年位居全球第一,並向高端化和高附加值方向積極邁進,向智能化和服務化轉型步伐日益加快。經過艱苦奮斗和強力趕超,中國制造正從世界工廠邁向制造強國。

>> 在山東煙台興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工人裝配用於出口的礦山無軌設備。

規模優勢驅動“大者愈大”

在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上,對於中國是否還是世界工廠的討論熱度很高。多年來,中國制造業生產力水平不斷提升,企業在中國建廠生產成本低、生產效率高,吸引各類資本來投資建廠,形成了中國制造業在產能和產量上的規模優勢。

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9月同比增長4.5%。2022年全部工業增加值突破40萬億元大關,在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四成以上產品產量位居全球第一。我國還擁有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信息基礎設施,5G基站數佔全球60%以上,實現“市市通千兆”“縣縣通5G”“村村通寬帶”。擁有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具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許召元認為,制造業產業的技術進步有一個很重要的“干中學”效應。很多產品生產規模越大,就越容易在生產中完善技術,提升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我國制造業規模持續提升,為提升生產效率優勢這一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打下重要基礎,包括產業配套優勢、產業規模優勢等,可以顯著降低成本。

“大”為“強”提供了堅實基礎。賽智產業研究院院長趙剛分析,“大”使得我國制造業形成了規模經濟優勢,很多產品訂單隻有在我國才能實現大規模、高效率、高質量、低成本的生產。“大”還為制造業技術進步提供更多資金、人才和應用場景,推動我國制造業加快技術研發投入,提升產品研發設計、高端生產裝備、先進工藝設計、先進基礎材料水平,並為中國品牌崛起提供更多有力支撐。

賽迪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關兵表示,新領域新賽道很大程度上是在現有制造業基礎上的延鏈補鏈強鏈,或是在現有產業基礎上通過數字賦能等方式衍生的新應用新業態新模式,健全的制造業體系為我國未來產業的選擇和培育提供了更多空間。

協同創新向高端邁進

在規模穩步發展的同時,制造業的“質”即產業結構也在持續優化。2023年1月至9月,178家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現工業總產值23.5萬億元。全國已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3萬家,建設了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合計主導產業產值超過10萬億元。

近年來,聚焦制造業重點戰略領域,重大科技專項、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等重大專項加快實施,涌現出一批重大創新成果。如,重點突破了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機、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等重大研究任務,刷新了深海深潛器的世界紀錄,培育了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新型顯示、移動智能終端、5G、先進傳感器和可穿戴設備等滿足未來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技術與設備。

各國對最先進技術都嚴加防范,難以走引進的路徑。中國制造要從世界工廠走向制造強國,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必須主要依靠原發性創新。

為解決制造業發展長期以來存在的技術研發與產業化脫節問題,突破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加速創新成果工程化產業化,2016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聯合印發《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實施指南》,組織開展了制造業創新中心創建工作。最新數據顯示,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機器人等36個重點建設領域,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全國批復認定26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動力電池、增材制造、印刷及柔性顯示、信息光電子等一系列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的持續供給問題初步得到解決,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明顯提升。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骨干龍頭企業一馬當先。在最新發布的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中,中國共有142家公司上榜,其中不少是制造業企業。中小企業創新活躍。目前,我國已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3萬家、“小巨人”企業1.2萬家,形成200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加速創新向各領域推進,也讓中國制造業具備了“新”的優勢。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能源、智能汽車等新興產業加速發展、異軍突起,成為引領產業結構升級和制造業競爭力提升的重要力量。一些專精特新企業立足獨門絕技做精做強做優優勢產品,全球市場佔有率穩居第一方陣,加速向產業鏈高端進軍。

補短鍛長打造新優勢

我國制造業的產能和產量大,但在產品研發設計、高端生產裝備、先進工藝設計、先進基礎材料、高端品牌等方面還存在不少短板。與美國、德國等相比,我國還不是制造強國。要從世界工廠走向制造強國,還需補短板、鍛長板,打造新的競爭優勢。

補短板,中國制造業著力穩定供應鏈。近年來,在“工業強基”工程推動下,一批關鍵核心零部件、材料、技術和工藝取得突破,探索形成了一批強基突破的典型路徑模式,切實解決了部分重點產業的“卡脖子”問題。“以信息技術領域為例,中國的芯片、傳感器、基礎軟件、應用軟件等領域產品和服務逐步從基本可用向好用易用邁進,已初步形成體系化、生態化發展態勢。”眾誠智庫高級副總裁柳絮說。

鍛長板,中國制造業向產業鏈高端攀升。制造業高端創新持續突破,高速鐵路、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大飛機、載人深潛、射電望遠鏡、超級計算機、5G研發等科技成果不斷涌現,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向制造業深度滲透,國產大飛機、高速鐵路、三代核電、新能源汽車等部分戰略領域搶佔了制高點,實現從“跟跑”到“並跑”“領跑”的躍升。

制造業由大向強,還需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瞄准高端、智能、綠色等方向,實施制造業技術改造工程,落實稅收優惠和專項再貸款政策,支持企業設備更新、工藝升級、數字賦能、管理創新,讓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

鞏固發展優勢產業。我國軌道交通裝備、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電力裝備、新能源汽車、太陽能光伏、通信設備、鋰電池等領域已形成規模和技術優勢,要繼續推進強鏈延鏈補鏈,提升全產業鏈競爭優勢。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聚焦5G、先進計算、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新材料、消費電子、生物醫藥、高端醫療裝備等領域,系統推進技術創新、規模化發展和產業生態建設,激發涌現更多技術含量高、品牌影響大、國際競爭力強的“中國制造”名片。

前瞻布局未來產業。瞄准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元宇宙、6G、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領域,加快技術、材料研發應用,培育一批未來產業高地,促進形成新質生產力。

制造強則國強。中國制造正強筋壯骨、步履鏗鏘,為民族復興夯實發展之基、匯聚前行之力!

(來源:《旗幟》2023年第12期﹔作者系經濟日報社記者)

( 編輯:王馨悅   送簽:王馨悅   簽發:鐘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