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群團工作

和農民交友 與群眾交心

郝小峰
來源:旗幟網2024年04月23日11:21
文字縮放:

2021年9月,根據組織安排,我作為一名選調生赴江西省遂川縣挂職。要問兩年中最大的收獲是什麼,莫過於我結交了一群可親可敬的農民朋友,收獲了一份親切真誠的群眾情誼。

挂職之始,我試著“找群眾”。群眾在哪裡?和村干部一道,我們花3個月時間走訪了黃塘村119戶脫貧戶,我開始認識村裡的路,知道哪裡是黃塘村的“消息中心”,哪裡是孩子的“秘密基地”,哪裡是大家自封的“文化廣場”。我和本村企業家接觸,了解農村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和問題困難﹔與村裡舞蹈隊的婦女群眾交流,聽她們對村裡文藝事業發展的期待﹔與假期返鄉青年大學生座談,詢問他們對宣傳家鄉文化的奇思妙想。由陌生到熟悉,村民們慢慢知道村裡來了個外地的村干部。

挂職之初,我一直“學群眾”。雖然混了個“臉熟”,但是我和村民們其實還有些生疏。作為北方人,我對江西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還不熟悉,更要命的是——我聽不懂遂川話。怎麼辦?我想,學習一門語言的最快方法就是沉浸在這種語言環境中,我開始“泡”在遂川人裡、遂川話裡。工作時努力聽方言、向其他村干部學方言,周末等假期時間積極參與農業勞動,向村民學習插秧、施肥、割稻、摘木梓等農活,在共同勞動中慢慢試著說方言,逐漸克服了語言障礙。

挂職之中,我努力“為群眾”。遂川縣是外出務工人口大縣,黃塘村也不例外,這導致村裡留守兒童不少。孩子們課堂之外的教育、陪伴、安全一直是黃塘村民的心頭事,尤其在暑假這個兒童溺水高發時段,村民總是提心吊膽。因此,我們決定籌辦一個“童伴之家”,供孩子們寒暑假、周末學習玩耍。面對資金、人員、場地、設施等難題,我們發動群眾力量,“游說”各方,四處“化緣”。最終,祠堂留出場地作為活動場所,鎮小學送來桌椅、志願者協會送來體育用品,社會愛心人士捐贈投影儀,返鄉大學生主動來當志願者……一座小小的“童伴之家”熱熱鬧鬧地辦起來了,孩子們在這裡度過了安全、充實又快樂的假期時光,此舉得到村民們的一致好評。

挂職始終,我一直“念群眾”。在黃塘村待得越久,我和村民的感情也愈發深厚。性情耿直的李大伯,我們因他對村干部的誤會而相識。因為擔心美麗鄉村建設項目施工后會對他家的排水有影響,李大伯反復阻攔施工。“來年雨季我家的雨水排不出去怎麼辦?”“大伯,現在的方案是施工方反復測算過的,他們做過周邊很多類似的工程,確保不會有問題。明年雨季您家出不了水,給我打電話。”我當即把自己的手機號碼留給他。后來再見面,他總是樂呵呵的,再也不和村干部唱反調了。

隻有深入群眾,才能更好了解民情民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干部就要到哪兒去,不然怎麼聯系群眾呢?”我在基層挂職的經歷也印証了這一點。村裡的好多情況是在村委會的台賬資料中看不到、想不到的,等到群眾找上門來就晚了。做好群眾工作,我們必須主動走進他們家裡,走到田間地頭,做好“望聞問切”的基礎工作。與群眾交好朋友,我們就有了更多眼睛發現問題、指出問題,更多耳朵了解現實、傾聽民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走過兩年的挂職時光,再度品讀總書記的論述,方才真正領悟民生、民心與民政的關系。找到群眾、了解群眾、回應群眾、牽挂群眾,黃塘村為我上好了群眾路線第一課,更為我投身民政事業打下了堅實基礎。兩年時間雖短,但與遂川群眾的深情厚誼將是我永遠的滋養、一生的財富。

〔來源:《旗幟》2024年第4期﹔作者系民政部機關黨委(人事司)宣傳教育處三級主任科員〕

( 編輯:張莉   送簽:張莉   簽發:鐘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