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五年來,長沙市直機關各級黨組織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和國家機關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實施“黨建聚合力”工程,充分發揮走在前、作表率作用,在擔當善為中彰顯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以高質量機關黨建引領服務長沙高質量發展。
圍繞中心“聚合力”,服務大局顯成效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長沙市直機關各級黨組織把黨建作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紅色引擎”,緊扣中心、緊跟趨勢、緊貼需求,更好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聚焦經濟建設主戰場。瞄准持續發力“三個高地”建設、全力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找准結合點和切入口,健全完善“黨建+產業鏈建設”“黨建+項目建設”“黨建+核心技術攻關”機制,連續4年選派黨員干部聯產業、聯企業、聯項目,以高質量黨建推進產業質效倍增,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深入開展“機關支部聯基層”活動,指導市直部門黨組織與產業鏈重點企業、科研院所黨組織結對共建,讓支部建在一線、黨旗飄在一線、黨員沖在一線。聚焦一體化發展最前沿。錨定“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目標,主動將區域機關黨建聯建工作嵌入長株潭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大力開展黨建引領“三大行動”,以工信、科技、文旅、林業行業黨組織聯建為抓手,推進省、市、縣(區)三級聯建、跨界行動,進一步加速融城干道建設,提高科技協同創新水平,以高質量機關黨建賦能長株潭一體化發展。聚焦安全穩定第一線。堅持將黨建工作抓在安全穩定的經常、融入安全穩定的日常,全面排查整治各領域風險隱患,著力消存量、遏增量、防變量。連續3年選派黨員干部下沉新冠疫情防控一線,精准做好重點地區、重點人群、重點場所疫情防控,以“長沙紅”守護“健康綠”。
建設隊伍“聚合力”,凝心鑄魂強根基
長沙市直機關各級黨組織堅持不懈抓基層、強基礎、固基本,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不斷增強。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深入開展模范機關創建,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制度,強化政治機關意識教育和對黨忠誠教育,錘煉黨員干部忠誠干淨擔當的政治品格。堅持“書記抓、抓書記”,連續7年開展市直部門黨組(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研究制定“四級責任清單”,扎實推進“四強”黨支部建設,推動形成職責清晰、環環相扣、緊密銜接的責任鏈條。以理論武裝為載體。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形成了中心組示范學、黨支部深入學、青年理論學習小組跟進學、工委巡聽旁聽督促學的運行機制。結合歷次黨內集中教育,打造“習作共讀”“書記薦書讀書”等學習品牌,常態化開展“走基層、找問題、想辦法、促發展”活動,推動“崗位大練兵、技能大比武”,黨員干部在學思踐悟中接了地氣、學了本領、長了才干。以正風肅紀為保障。持續推進清廉機關建設,打造40余個市直層面清廉單元培樹點。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工作,聚焦機關“庸懶散拖”等問題開展專項檢查和專項治理監督。以“零違紀零違法零發案”競賽為抓手,一體推進“三不腐”,不斷濃厚正風肅紀的氛圍,引導黨員干部敢闖敢干、真抓實干。
服務群眾“聚合力”,幸福底色別樣濃
長沙市直機關各級黨組織堅決站穩人民立場,堅持“圍繞民生抓黨建,抓好黨建惠民生”,不斷擦亮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幸福底色。推動營商環境再優化。聚焦打造“營商環境3.0版本”,連續3年開展創建黨員先鋒崗、爭當服務群眾標兵活動,引領窗口部門和服務行業參與“亮身份、強服務、爭先鋒”主題實踐,激勵黨員干部比服務態度優、比業務能力強、比辦事效率高,推動更多領域更大范圍實現“高效辦成一件事”﹔持續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堅持“房住不炒”定位,推動人才政策“升級版45條”落地見效,人才吸引力指數躍居中部第一,良好的營商環境成為幸福長沙的核心競爭力。推動基層治理再提質。弘揚“四下基層”優良作風,創新開展“學雷鋒·送政策”活動,引領機關1800余個黨支部通過“線上”信息推送、“線下”政策上門,推動各項惠企為民政策直達基層、需求直通機關、服務直貼群眾,著力解決一批急難愁盼問題。以區域化黨建為抓手,指導509個市直部門黨組織與社區(村)黨組織結對共建,連續10年開展在職黨員進社區報到服務工作,推動一批老舊小區實現黨建共商共建、社區共治共享。推動城鄉品質再升級。以“五區”建設為抓手,主動將黨建引領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媒體藝術之都”“工程機械之都”“沒有圍牆的紅色歷史博物館”等城市名片享譽全國,吸引眾多游客紛至沓來﹔“15分鐘生活圈”“1530就醫圈”“15分鐘養老服務圈”實現城區全覆蓋,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在家門口升級。深化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組建21個市級工作隊駐鎮幫扶,三年來共建成美麗宜居村庄1967個、美麗宜居村庄示范片15個,推動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
( 編輯:賈澤娟 送簽:賈澤娟 簽發:趙品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