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經典品讀 | 著力提升新時代黨員干部隊伍建設質量——重溫陳雲《關於干部隊伍建設的幾個問題》


1937年11月到1944年3月,陳雲擔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近7年,此時正值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爭取復興前景的關鍵時期。此數年間,陳雲在推動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中國化、本土化的過程中提出了許多創新性見解,推行了科學有效的黨建工作舉措,為將中國共產黨建設成堅強有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作出了重要貢獻。
1939年12月10日,陳雲在中國共產黨陝甘寧邊區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講話部分內容以《關於干部隊伍建設的幾個問題》為題收入《陳雲論黨的建設》。彼時,抗日戰爭已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本帝國主義將主要精力用以進攻中共領導的敵后根據地及人民武裝力量。由此,敵后戰場逐漸上升為抗日主戰場,中國共產黨肩負起領導全民族抗戰的神聖使命。在新形勢下,建設一個信仰堅定、政治純潔、團結統一、斗爭能力強的全國性馬克思主義政黨成為擺在共產黨人面前的迫切任務,而其中的根本環節在於干部隊伍建設。陳雲在這篇講話中開宗明義地指出干部隊伍建設“是黨的建設中的一個重要方面”,隨后從4個方面闡述提升邊區干部隊伍建設質量的路徑。今天,重溫這篇光輝文獻,對於縱深推進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鑄就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堅實力量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提高老干部的政治文化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煉就‘金剛不壞之身’,必須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不斷培植我們的精神家園。”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非常重視科學理論的學習與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面對艱苦復雜的斗爭形勢以及我們黨在抗戰中地位、責任的轉變,陳雲敏銳地認識到黨員干部尤其是老干部提升思想文化水平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一是要有“努力提高文化程度”的認識和決心。陳雲指出,目前邊區的老干部數量較多,這類干部一方面“是我們的骨干,他們有寶貴的經驗”﹔另一方面,工農出身的老干部“因為過去吃了地主資本家的虧,他們的文化程度低,寫也不會,書也看不懂”,而“干部沒有文化,沒有知識,革命是革不成功的”。因此,老干部必須端正自身態度,“下決心來努力提高文化程度,一年不成兩年,這樣慢慢地學下去,就可以趕上來”﹔“從什麼時候學起呢?從一九四〇年一月一日起吧?不行。要想到便做,從現在就學起”。
二是深刻理解文化學習與政治能力提升之間的緊密聯系。陳雲指出,“如果沒有文化的提高,要提高政治水平是不可能的”。比如,馬列經典著作是科學的理論體系,給予我們工作有力的指導,但如果沒有一定的知識積澱,想要學懂弄通馬克思主義是不可能的。除此之外,加強文化知識的學習,可以突破思想固化的藩籬,拓寬看待現實問題的眼光,如此領導本領才能夠切實提高。
三是要從當下開始,自主自覺地、長期地、有計劃地進行學習。針對部分同志“以為自己年紀大了,不能學習”,“以為學習便要進黨校、馬列學院”,陳雲指出,年齡不能成為不學習的理由,“沒有一個人從娘肚裡出來便是知識分子”,學習是任何時候都可以開始的﹔另一方面,因為學校沒有那樣大,同時工作還要有人去做,所以都進黨校、馬列學院是不切實際的。學習的方式應是照毛主席所說的進“長期大學”,堅持自學,“現在二十幾歲,活到六十幾歲還有四十年,學成之后是頭號的‘博士’”。此外,他還特別強調特委、縣委、區委的領導同志在學習方面要以身作則。
正確處理“提拔新干部和新老干部團結的問題”
強化組織建設、優化黨員干部隊伍結構、維護黨內團結統一,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取得成功的重要經驗。全面抗戰時期,伴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以及根據地的不斷擴大,客觀上需要吸收、提拔大批青年到干部隊伍中來。與此同時,由於背景經歷、精神氣質上的差異,新老干部之間也發生若干矛盾摩擦,影響了黨內團結。在此背景下,陳雲准確把握革命事業發展的客觀規律,提出了相應的原則、主張。
第一,明確提拔年輕干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陳雲指出,隨著新根據地的不斷創建以及人民武裝的持續壯大,我們黨需要進一步擴大干部隊伍、補充年輕血液。針對黨內存在的“新干部沒有老干部老練,經驗不如老干部多,資格不夠”的看法,陳雲以華北根據地依靠年輕干部打開局面、迅速發展的事實,說明資歷淺的干部也可以擔當領導工作,且“新干部經過鍛煉,就會從沒有經驗變成有經驗,由不老練變成老練”。
第二,要科學正確地認識知識分子,積極接收知識分子。抗戰以來,我們黨大量吸納知識分子參加軍隊、政府及農村根據地工作,毛澤東於1939年冬親自起草了《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不過,此時黨內仍存在著恐懼甚至排斥知識分子的現象。為此,陳雲強調“大多數的知識分子是願意為工農階級服務的,他們有較多的革命積極性”,如在五卅運動、一二九運動及抗日戰爭中,都有大量的進步學生參加﹔而彭湃、劉志丹、孫中山等知識分子則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領導了國內革命運動。陳雲進一步指出:“如果把廣大知識分子都爭取到我們這裡來,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那末,我們雖不能說天下完全是我們的,但是至少也有三分之一是我們的了。”
第三,“新老干部、工農干部和知識分子干部應該團結起來”。全面抗戰爆發后,隨著大量知識分子補充到黨的干部隊伍中來,新老干部之間發生若干抵牾與摩擦。一些老干部往往看不起新干部,認為他們革命經驗太少,而部分新干部則“把老干部看成‘土包子’”,認為他們不懂馬列主義。陳雲認為,新老干部各有長短,老干部參加革命較早,實踐經驗和斗爭經驗豐富,但是“講不出來,寫不出來”﹔新干部的政治文化水平較高,但因實踐經驗有限,“寫出來的東西往往很空洞”。因此,新老干部之間要“團結起來,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在此過程中,老干部尤應發揚品格,“不應該向人家擺架子,而應該向他們學習”﹔同時,要主動幫助年輕同志克服弱點,“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道路”。
正確認識和處理“干部中間的思想斗爭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要不斷增強斗爭意識、豐富斗爭經驗、提升斗爭本領,不斷提高治國理政能力和水平。刀刃向內、自我革命、進行斗爭,這是中國共產黨永葆先進性、純潔性、戰斗力的重要法寶﹔斗爭過程中採取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式,達到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效果,成為無產階級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
在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的大背景下,陳雲十分重視黨內思想的正確性、統一性,強調“在原則問題上進行必要的斗爭”,“對一切不好的傾向必須斗爭”﹔“黨內不允許無原則的和平,更不允許相互包庇”。但這種斗爭絕不是“亂斗”,而是為了教育全黨,並幫助一些干部克服他們的毛病,“以免他們的錯誤繼續發展”。
陳雲進一步指出,“黨內斗爭主要是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關於如何在黨內開展高質量的批評和自我批評,陳雲提出三點意見:首先,堅持走群眾路線,傾聽群眾的意見建議,“有人做了違背群眾利益的事,就要給以嚴肅的批評,以至紀律處分。對於違法的人,例如貪污分子,還要發動群眾去斗爭,並繩之以法”。其次,領導干部要在自我批評上起表率作用。領導同志應將自我批評前置,全方位對自己進行檢查剖析,發現問題要主動承擔責任,開展批評要注意用語及場合。最后,要以客觀、全面、坦率的態度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陳雲認為,當前陝甘寧邊區軍政關系、軍民關系總體良好,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點。軍隊和地方的同志都應承認對方的成績與長處,同時“看到自己工作的不足之處,多責備自己”,以此加強團結、改進工作。
“純潔干部隊伍”十分重要
黨的二十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在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時強調:“勇於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自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無論是革命、建設還是改革階段,都面臨著一定的嚴峻形勢及錯誤思想的侵擾,因此淨化黨的肌體,保持干部隊伍的純潔干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正確認識純潔干部隊伍的現實性、必要性。陳雲強調,邊區的黨員干部多數是好的,但也存在兩類危害邊區革命事業的人員。第一類是“從外面混入邊區的”,這類人表面上很革命,實際則是反黨反人民,暗中從事各種破壞活動。第二類是“在邊區的和平環境中產生的”,主要指原為黨的革命干部,“但是在根據地的和平環境中腐化變質了,也去做壞事了”。因此,要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考驗干部、鑒別干部,“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我們的任務是不斷純潔干部隊伍,純潔黨的組織,與各種壞人作斗爭”。
第二,打鐵必須自身硬,堅持防微杜漸,持之以恆地鍛造純潔的干部隊伍。陳雲指出,我們內部是鞏固的、堅強的,就可以把打進來的敵人趕出去,但“如果內部不鞏固,外面的進攻就抵抗不住”。首先,遇到影響先進性、純潔性的問題,要高度重視而不能漠然處之,要保持頭腦清醒而不能驚慌失措。其次,對於暴露的腐敗分子及破壞分子,“應該嚴肅地進行思想教育和組織審查”,不肯改正的應予開除、法辦。最后,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切實貫徹落實群眾路線,強化人民群眾對黨員干部的監督。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証”,“不斷推進黨的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新時代新征程,我們黨所面臨的內外形勢更加嚴峻,黨的建設和黨員干部隊伍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我們事業的成敗。抗戰時期我們黨加強干部隊伍建設的有益經驗啟示我們,必須繼續強化干部理想信念與政治理論學習,把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作為看家本領,建設學習型政黨﹔堅持依規治黨,嚴明黨的紀律規矩,用鐵的紀律維護黨的團結統一﹔增強斗爭意識、豐富斗爭經驗、提升斗爭本領,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狠抓作風建設,永遠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歷史問題研究專項重大項目“新民主主義革命史”(項目編號:LSYZD21012)階段性成果】
來源:《機關黨建研究》2025年第2期
( 編輯:謝淳子 送簽:謝淳子 簽發:陳誠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