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編者按】3月6日,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舉辦2025年全國三八紅旗手(集體)、全國巾幗文明崗、中央和國家機關三八紅旗手(集體)表彰暨“你奮斗的樣子最美”主題宣講。8名受表彰代表作宣講,展示了中央和國家機關女干部職工在各條戰線上拼搏奮進、巾幗建功的風採。現將宣講文章予以刊發,以饗讀者。
20年前,我第一次走進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專家講述的一個個驚心動魄的預報服務故事,點燃了我的氣象預報夢。4年后博士畢業,我懷揣著夢想,毅然投身天氣預報領域,立志與前輩們並肩作戰,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氣象工作。2019年12月新中國氣象事業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氣象工作關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發出開啟建設氣象強國的號令,為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把脈風雨,守護江河安瀾
2023年7月下旬,北京、天津、河北出現歷史罕見的極端強降水,部分地區累計降雨量超過了600毫米,並出現了城市內澇、山洪、地質災害、中小河流洪水等次生災害。
中央氣象台密切關注此次極端強降水,提前3天優化重大災害天氣應急預案,啟動應急崗。我正是值守應急崗的首席預報員。經過對海量數據的深入分析研判,我大膽預報此次強降雨極值將超過600毫米,可能是華北地區有觀測記錄以來最強的降雨過程。在我16年的預報工作生涯中,鮮少見到如此極端的暴雨過程,但我的內心一直有個聲音在提醒我,預警信息是防災減災的 “消息樹” 和 “前哨站”,要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相信專業知識和科學研判,敢於決策。我對當時的那一幕記憶猶新:當說出600毫米這個數值的時候,我的心怦怦直跳,手心都出汗了。中央氣象台及時向政府決策部門報送了重大氣象信息專報,提示京津冀有極高的暴雨災害風險,須重點防范暴雨引發的次生災害,並果斷升級發布12年來首個暴雨紅色預警。那段時間,我每天都在天亮前到值班室,忙到深夜才能稍稍喘一口氣,時時緊盯各種監測、預報以及災情數據,生怕漏掉關鍵信息。科學研判、國省會商、預警協同、部委聯動、媒體解讀……我幾乎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忘記了疲憊與困倦。
我從新聞中得知,地方政府根據預警信息及時轉移群眾190余萬人,完成水庫調度近百座,大大減少了人員傷亡以及經濟損失。在得知我們為防汛抗洪提供了科學決策依據的那一刻,我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逐夢亞冬,護航冰雪盛會
2025年2月14日,第九屆亞洲冬季運動會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圓滿閉幕。這是繼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之后,氣象人迎來的規模最大的冰雪體育賽事保障。不同於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第九屆亞冬會氣象服務保障工作准備時間短、任務重。中央氣象台運用“專家、專欄、專班”的大型冬季賽事活動氣象服務保障機制,積極組織精細化預報技術本地化研發,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強化上下協同,護航冰雪盛會。
作為專家組成員,我於1月12日赴哈爾濱開始了為期36天的賽會現場氣象服務保障。2月7日的開幕式是整個亞冬會最引人矚目的部分,習近平總書記以及亞洲各國領導人出席開幕式。黑龍江省政府對氣象保障團隊提出要求:要確保開幕式期間哈爾濱城市運行通暢、相關活動順利開展。我和團隊成員嚴陣以待,提前兩周開始密切關注開幕式當天的天氣,充分應用亞冬會氣象科技力量,根據數據分析、會商研判,提前8天預報2月6日至7日前后將有降雪。2月4日,距離開幕式還有3天,我進一步細化預報結論,明確降雪將於6日傍晚開始,7日白天有小雪,傍晚開始減弱,須重點關注降雪對交通以及人員集結進場造成的不利影響。6日下午,透過雲層依稀可以看到太陽,這場雪到底會不會下?我不斷刷新著各種數據,一刻都不敢離開電腦,眼看著天黑了起來,雲層開始增厚。突然,工作群裡有人發了一張照片,“飄雪了!”
“降雪過程與預報幾乎完全一致。”2月7日晚,亞冬會開幕式氣象服務保障匯報會作出結論。各級領導也向我們表示感謝:開幕式成功保障是氣象人踐行“監測精密、預報精准、服務精細”初心與使命的生動實踐。我知道,這是繼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氣象服務保障之后,我們打的又一次勝仗!那一刻,春節期間不能陪伴家人的遺憾與愧疚,都化作了繼續做好亞冬會氣象服務保障的激情與動力。
回望過去,一次又一次預報服務的歷程,如同散落在人生旅途上的珍珠,串聯起我的成長軌跡。展望未來,一幅又一幅尚未著色的畫卷,等待著我用智慧和勇氣去描繪。我將繼續堅守在預報一線,把脈陰晴冷暖,守護萬家燈火,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氣象力量。
(來源:《旗幟》2025年第3期﹔作者系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
( 編輯:張莉 送簽:張莉 簽發:林燕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