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人物名片
他扎根市場經濟理論研究70余年,被譽為中國經濟學界的“常青樹”﹔他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征與規律,在價格改革、建設現代市場體系、政府與市場關系、企業改革與治理現代化等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提出許多頗具建設性的主張,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作出了突出理論貢獻﹔他耄耋之年仍筆耕不輟,關心年輕學者成長。他,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張卓元。
2024年9月1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張卓元“經濟研究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
治學之道,求真務實
張卓元的學問不是陷在紙堆之中,而是扎根於生活。
聽他講理論,並不枯燥。他常常透過生動的生活現象發現其背后的經濟學原理,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進行闡釋。
談及價格改革,張卓元的思緒回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彼時的北京市西城區三裡河街道,因幾條活魚而熱鬧起來,前來購買的人們排起了長隊——在計劃經濟年代能買到活魚是十分難得的。他說:“菜市場就是人民生活指數的風向標,價格改革搞活了市場、激活了經濟,無需講什麼大道理,這便是生活的事實。”
分析不止於此。在理論層面,張卓元指出市場供求關系決定商品價格,而行政定價體制不僅難以充分反映供求關系的變化,而且會導致不合理的比價、差價。如何扭轉過去由於實行行政定價體制而僵化的價格關系,成為張卓元的理論研究方向。他明確提出,必須推進穩健的市場化改革,實行市場定價體制勢在必行。他作為“穩健改革派”的領頭人而為學界所熟知,亦是最早堅持市場化價格改革、主張通過市場來形成價格的經濟學家之一。
張卓元曾多次參與中央重要文件起草工作,任務十分繁重,短則數月,長則一年。在文件起草過程中更新知識、拓寬思維,使經濟理論研究更好地同客觀實際緊密聯系、同國家發展所需緊密結合,便是張卓元的治學之法。
改革之道,穩中求進
張卓元的經濟學研究之路始於興趣。
張卓元生於廣東梅縣。在梅州中學讀書時,他偶然讀到了蘇聯著名經濟學家列昂節夫所著的《政治經濟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年少的他無法理解書中晦澀的經濟學理論,卻感到十分好奇,萌生了一探究竟的想法。
1950年,懷著對經濟學的滿腔熱情,張卓元考入了中山大學經濟系。畢業后,他進入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現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長期在中國經濟學領域“頂級”期刊《經濟研究》編輯部工作。
1983年至1993年,張卓元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所長,集中研究價格改革,主張從根本上改革傳統的行政定價體制,轉向市場價格體制。1993年至1995年,張卓元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他把研究領域轉向國企改革和國資改革。
張卓元指出,所有制結構改革和經濟運行機制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兩條主線。這兩條主線是互相促進、互相滲透的,沒有主次之分,同等重要,它們統一於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中。
張卓元是“穩中求進”改革和發展思路的重要倡導者之一。多年來,他始終如一地強調經濟發展與改革需秉持穩中求進的理念,以改革助力經濟穩定,引領經濟步入良性循環。穩,就是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基本穩定,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保持社會大局穩定。進,就是要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新進展,在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他提出的一系列理念成為支撐“漸進市場化改革”的堅實理論基石。
張卓元提出和歸納的經濟學理論,對於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經濟學理論體系,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和實現高質量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人生之道,律己寬人
張卓元筆耕不輟、篤行不怠,多年來始終堅持經濟理論研究並發表著作。80歲之后,他陸續出版了《中國經濟轉型論集》 《經濟改革新征程》 《經濟轉型與改革攻堅》 《張卓元學術自傳》等多部專著,90歲時還出版了《桑榆論集》。
“不能停筆,不要找學生代筆。寫東西也有規律性,越寫越順手,越不寫越不知從何寫起。寫東西逼迫你思考,找文獻資料,找對立觀點,找論據。”張卓元說。
2018年,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85歲的張卓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報告廳作了題為《中國經濟改革的兩條主線》的報告。有學術期刊要發表此文,文中涉及大量的數據及引文,光是腳注就有59個,需按照雜志的格式重新核對並標注。張卓遠親自查找原始資料后一一完成。
張卓元對自己嚴格要求,從不馬虎對待任何一篇文章。而在審閱他人文稿時,他僅會在認真通讀后作一些基礎性修改。他說過:“發揚民主,尊重他人的學術觀點和文字風格,除非必要的,不要亂改亂刪。要多討論,集思廣益,讓每個參與者的優勢和長處都表現出來。”
採訪札記
不激不厲,風規自遠
如今,張卓元步入鮐背之年,卻仍舊保持著初學者的心態,謙恭虛己。
2018年,張卓元著手編寫《新中國經濟學70年》 一書時,先草擬了全書大綱,發給寫作組和專家組,商定兩周后碰頭討論。在討論會上,有專家指出,改革開放初期東歐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學界影響甚大,故可增加一章。張卓元馬上贊同該提議,向大家坦陳,他對這塊內容不太熟悉,導致了遺漏。
時刻自謙自省、學無止境,無疑是一位學者對知識的最大尊重。
一位中央文件起草組的同志說,讓他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張卓元能夠很好地把經濟學的一般邏輯和中國的客觀實際結合在一起,著眼於中國改革穩步向前推進,而不是追求一鳴驚人,或是提出很激進的主張。
與張卓元交流過的人也發現,他很少用“我”,而常用“我們”。有人問起中央文件中有關改革的內容,都有誰貢獻了哪些思想時,他從來都說,這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全黨智慧的結晶。
唐朝書法理論家孫過庭在探究王羲之書法妙處時,曾用“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風規自遠”來形容。而這十六個字,也正是張卓元作為“穩健改革派”理論家的生動寫照。
(來源:《旗幟》2025年第3期﹔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 編輯:張莉 送簽:張莉 簽發:林燕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