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正在全黨開展。這釋放出作風建設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的強烈信號。
定格的瞬間,蘊含著珍貴的啟示。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調研期間,常常停下腳步,一次又一次將目光聚焦到作風建設上。讓我們深刻學習領悟總書記重要論述,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推進作風建設走深走實。
一
2024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省咸寧市嘉魚縣潘家灣鎮四邑村黨群服務中心考察。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在咸寧市嘉魚縣潘家灣鎮四邑村黨群服務中心,牆上張貼的《服務群眾事項清單》,吸引了總書記的目光。
“過去更多的是要求群眾去做事,現在更多的是黨員干部給群眾辦事、做服務,這是一個根本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說,“要持續為基層減負,讓基層干部能夠用更多時間和精力來服務群眾。”
為基層減負成效好不好,基層干部最有發言權。“要開的証明少了,對接上級部門的權責更清晰了,讓我們有更多時間、精力走村串戶,為群眾服務。”四邑村駐村第一書記說。
二
2024年3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謝家鋪鎮港中坪村考察時,同當地村民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謝家鋪鎮港中坪村考察調研。
在港中坪村黨群服務中心院子裡,村黨支部書記段德喜向總書記匯報了切身感受到的變化:“我們村部最多的時候有38塊牌子,現在隻有12塊了。”
段德喜告訴總書記,現在需要村裡開的証明少了,原來最多的時候有20多項,包括死亡証明、出生証明等,現在多數都不用了,職能部門交辦的事也少了。村干部手機上的微信工作群也從最多時的30多個減為現在的4個。大家有更多時間和精力為老百姓服務了。
總書記點頭肯定。他指出,黨中央明確要求為基層減負,要堅決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精兵簡政,持之以恆把這項工作抓下去。
今年,在謝家鋪鎮港中坪村,村黨群服務中心的牌子又減少了,隻剩下10塊。
三
2022年10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參觀《偉大歷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歷史陳列》。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閉幕不到一周,習近平總書記帶領新當選的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來到延安,瞻仰革命聖地。
在延安革命紀念館,總書記在“延安時期的十個沒有”展板前久久駐足。展板上寫著:“一沒有貪官污吏﹔二沒有土豪劣紳﹔三沒有賭博……”
“當年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住窯洞、吃粗糧、穿布衣,用‘延安作風’打敗了‘西安作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同志要把老一輩革命家和共產黨人留下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傳承好發揚好,勇於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四
2022年8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省錦州市考察遼沈戰役紀念館。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2022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遼沈戰役紀念館。館內懸挂著一面“仁義之師”錦旗。遼沈戰役期間,錦州鄉間的蘋果已經熟了,行軍路過的解放軍戰士雖然飢渴難耐,卻一個都沒有摘。
“毛主席說‘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為這是人民的蘋果’。這樣的蘋果,我們現在也不能吃。”總書記的話語意味深長。
五
2014年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蘭考縣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參觀焦裕祿同志紀念館。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南蘭考焦裕祿同志紀念館。在看到焦裕祿提出的“干部十不准”時,總書記十分認真地逐字逐句閱讀。
不准用國家的或集體的糧款或其他物資大吃大喝,請客送禮﹔一律不准送戲票,十排以前戲票不能光賣給機關或幾個機關經常包完﹔一律不准到商業部門、合作社部門要特殊照顧……
總書記仔細觀看修改痕跡明顯的“十不准”底稿,認真聽取講解,並對隨行人員說,中央在制定“八項規定”時,曾受到“十不准”的啟發。
蘭考是焦裕祿精神發祥地。從1962年12月到1964年5月,焦裕祿在蘭考工作了470多天,依靠群眾、團結群眾戰風沙,斗“三害”,開創了工程治理和生態治理相結合的路子。
總書記說,雖然焦裕祿離開我們50年了,但焦裕祿精神是永恆的。焦裕祿精神和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樣,體現了共產黨人精神和黨的宗旨,要大力弘揚。
遇到前來參觀學習的黨員、干部,總書記說:“我們來是同一個目的,我也是來學習的。”
六
這是西柏坡紀念館內的“六條規定”展板。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柏坡。紀念館內,總書記在一塊展板前站了很久,一條一條對照:“不做壽,這條做到了﹔不送禮,這個還有問題,所以反‘四風’要解決這個問題﹔少敬酒,現在公款吃喝得到遏制,關鍵是要堅持下去﹔少拍掌,我們也提倡﹔不以人名命名地名,這一條堅持下來了﹔第六條,我們黨對此有清醒的認識……”
1949年3月,決定中國命運的三大戰役硝煙剛剛散盡,中共中央離開中國革命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西柏坡,進京之前專門制定“六條規定”。
當年黨中央離開西柏坡時,毛澤東同志說是“進京趕考”。習近平總書記也反復提到“趕考”一詞,飽含憂患地說:“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但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依然嚴峻復雜,應該說,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
黨的作風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總書記駐足的這些地方,體現著我們黨對作風建設的高度重視。
實踐証明,只要真管真嚴、敢管敢嚴,黨風建設就沒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十多年馳而不息,“八項規定改變中國”成為越來越多人發自內心的感慨。
( 編輯:孫凱佳 送簽:孫凱佳 簽發:林燕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