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近年來,全國農業展覽館(中國農業博物館)黨委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服務中心大局,聚焦主責主業,不斷推動黨建和業務深度融合,努力講好保護傳承農耕文明、宣傳展示農業農村發展成就故事。
學黨史,講好紅色文化薪火相傳的故事
加強對黨忠誠教育,引導黨員干部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加強黨章黨史學習,組織黨員過“政治生日”,開展系列教育活動,激發黨員干部愛黨愛國愛館的真摯情感。
以研究帶動學習走深走實,先后形成《中國共產黨領導“三農”工作的輝煌歷程、形成的寶貴精神及經驗啟示》《涵養“三農”特色的廉潔文化》等課題研究成果,獲得多項榮譽。推出系列紅色研學活動,深入挖掘館藏紅色資源,打造“紅色農博”品牌活動,講解員獲評首都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北京市優秀講解員”。設置紅色地理標志農產品展區,講述井岡紅米等紅色地標農產品背后的黨史農史故事。
建設聯學活動平台。開展“文物拾萃 廉潤初心”“節氣話廉”等聯學活動,開辟1000平米農事體驗園,與部內外20余家單位開展聯學,引導黨員干部在田園之美、農事之樂中傳承紅色基因、厚植“三農”情懷。
學思想,講好農耕文明保護傳承的故事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的重要論述,編印《習近平關於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摘編》,緊密結合工作實際深學細悟。深入挖掘凝練農耕文化豐富內涵,開展中華農耕文明“和”文化研究、村規民約搜集整理研究,以及農業文化遺產價值內涵研究,挖掘梳理闡釋農業藏品蘊含的農耕文化價值。建設中華農耕文明陳列展示獨特陣地,辦好中華農業文明、農業科普、土壤、農具、彩陶等6大常設陳列,精心推出“御窯四時”等專題展覽,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展建設,推進實施“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促進鄉村文化建設、文旅融合,活躍城市文化生活。
實施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工程,牽頭建立節氣文化保護傳承機制,召開海峽兩岸節氣文化傳承弘揚座談會,搭建兩岸文化交流平台。編撰《二十四節氣農事手冊》,拍攝《節氣裡的中國》大型紀錄片。舉辦二十四節氣國際學術研討會,推進節氣文化國際傳播。參與中國古農書的搜集、整理與研究,編纂點校本《中國古農書集成》等項目。
推進農耕文化全媒體傳播。開設100多個“雲講農博”等農業科普課程、20余個線上展廳,組織科普活動50余場,年覆蓋受眾150余萬人。與央視媒體合作推出秧馬文博系列科普節目,開發具有農博特色的系列文創產品,推進農耕文化進社區、進校園、進鄉鎮。
學論述,講好鄉村振興的故事
及時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別是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館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發揮領學促學作用,總結凝練中心組“四結合”和館青年理論學習小組“2+1”學習工作法,把學習成果體現到服務中心工作、推動事業發展的實際成效中。
結合部重點研究課題開展“三農”政策研究,大力提升“三農”政策理論水平和宣傳能力。積極宣傳展示農業農村發展成就,推出“三農這十年”展覽,獲得上級單位高度肯定和社會各界廣泛好評,展覽成為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動課堂。
助力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成功舉辦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承辦脫貧地區農副產品產銷對接會、鄉村特色產業峰會,以及各地農產品展會等。推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展示體驗館,推進文化賦能農產品品牌發展。
( 編輯:白 翔 送簽:白 翔 簽發:林燕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