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近日,廣東省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辦公室的一則通報,直擊基層痛點:汕頭市人社局擅自將本應限定在地市層級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視頻會議,層層“擴編”延伸至區縣、鎮街。省裡開完市裡開,市裡開完區縣開,同樣的內容,鎮街干部竟在三級會場間全程“陪會”。
“我們不怕開會,怕的是把開會當工作。”基層採訪中,一位鄉鎮干部的肺腑之言,道盡了“陪會”之苦。上級會議剛散,下級會議又至,內容高度重復,無非是“再傳達、再強調、再加碼”。基層干部被“釘”在會場,分身乏術,落實工作的時間被擠佔。
“陪會”痼疾難除,根源在於少數領導干部扭曲的政績觀和工作慣性。在他們看來,“不開會就是不重視,不‘陪會’就是不落實”。仿佛隻有基層干部端坐會場,留下記錄,才算“高度重視”上級部署。一旦形成“開會即落實”的思維定式,動輒要求全員“陪會”,基層干部就容易深陷“會海”,疲憊不堪。
剎住“陪會”歪風,為基層鬆綁,必須動真碰硬。
傳達精神固然是必要的,但落實的關鍵是俯身實干。一些地方的“鄰裡議事小院”模式,讓干部走出會場,走進田間地頭、群眾中間,效果很好。這啟示我們:與其層層開會“念經”,不如多總結可操作的基層指南,多到一線解決問題。政策的生命力在於落地生根,而非在會議室空轉。衡量工作的標准,應從“開了多少會”轉向“辦了多少事”。
制度具有根本性,要立規矩、嚴把關。湖北某鄉黨委書記因一年開會高達208次,空話套話連篇,最終被嚴肅問責。這一典型案例警示我們:根治“陪會”,關鍵在制度上嚴把關、立規矩。秉持“非必要不開”原則,會議審批必須從嚴﹔向下延伸更要慎之又慎,精准控制參會層級與范圍。近年來,一些地方的探索值得推廣:明確限定會議規模與數量,對內容重復、缺乏實質部署的“套娃式”會議果斷亮紅牌﹔大力推行“打捆開會”“以文代會”“線上快會”等務實舉措,讓會議真正“瘦身”。
或許有人會說,某些重要工作確需“一竿子插到底”,讓基層干部直接領會精神。這有其合理性,但關鍵在於“統籌”。省裡的會議精神已直達區縣、鎮街干部,市、區縣層級若再開內容雷同的會,意義何在?上級部門應強化系統思維,提升統籌能力。對於確需基層知曉的重要部署,力求通過一次高質高效的會議直達最需要知曉的層級,避免讓基層干部在不同層級的同一主題會議上重復“陪綁”。這既是對基層干部的尊重,也是對工作效能的提升。
當前,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正在全黨推進。各地應以此為契機,堅決向“陪會”之風亮劍,把基層干部從無謂的會場中徹底解脫出來,讓他們輕裝上陣,把時間和精力真正用在服務群眾的第一線、攻堅克難的最前沿。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9日 19 版)
( 編輯:劉瓊 送簽:徐雅維 簽發:林燕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