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2025年6月25日,中國大氣本底基准觀象台成功入選2025年綠色低碳典型案例中的“綠色低碳公眾參與實踐基地”名單,成為全國氣象領域和青海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單位。
在“中國共產黨的故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青海的實踐”專題宣介會上,中國大氣本底基准觀象台的青年氣象科技工作者向與會中外來賓分享了一代代瓦裡關人扎根高原山巔,為應對氣候變化及實現“雙碳”目標貢獻氣象力量的故事,體現了青海氣象人以黨建引領業務發展,將“兩彈一星”精神融入血脈,為全球氣候變化治理和綠色低碳實踐書寫下的中國答卷。
精神鑄魂:高原之巔的紅色傳承
中國大氣本底基准觀象台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瓦裡關山(海拔3816米),是世界氣象組織(WMO)認証的34個全球大氣本底觀測站之一,也是歐亞大陸腹地唯一的、全球海拔最高的大氣本底站。自1994年建站以來,瓦裡關黨員干部始終沖鋒在前,帶領團隊在氧氣含量不足海平面60%的環境中,30年如一日觀測大氣變化。
地處世界屋脊的瓦裡關山,平均海拔超3800米、方圓幾十公裡范圍內杳無人煙、氣溫最低可到零下25℃……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不僅考驗著精密設備在高原適應性,也對觀測員的身體健康提出了挑戰。為了維護觀測環境的穩定,減少人為活動對觀測數據的影響,確保數值精准,觀測員們長期吃半加工食品,大部分人都有胃病、高原病﹔因為氧氣不足,很多觀測員嘴唇干裂,指甲發青,但他們卻以“數據零間斷”的紀錄,繪制出國際氣象界知名的“瓦裡關曲線”,成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關鍵依據。
科技報國:數據背后的全球擔當
2024年建站30周年國際學術會上,300余名中外專家驚嘆於其貢獻——60余項高精度監測指標、連續30年積累高精度數據,20多項國際合作項目……面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上升,瓦裡關大氣觀測資料為研究全球和區域性氣候及環境變化提供了可靠的數據支撐,也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和“雙碳”戰略提供了科學依據,証實了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居世界領先地位,對全球低碳轉型具有參考意義。
以黨建為引領,中國大氣本底基准觀象台科研團隊連續攻克技術難題,不斷取得技術突破。他們先后建設青海省溫室氣體及碳中和重點實驗室,培育建設全球大氣本底與青藏高原大數據應用中心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率先建成全國溫室氣體高精度標准氣配制和溫室氣體觀測設備標校平台,開展國產化設備高原適應性等研究,為我國大氣成分本底觀測網共享體系建設和網絡化觀測指標體系的建立等提供示范和參照。開展溫室氣體監測評估、碳排放核算、碳源匯分析、碳收支平衡及碳中和路徑關鍵技術研究,發布《青海省溫室氣體公報》《青海省碳監測評估報告》《高原甲烷濃度升高成因存在不確定性》等報告,構建青海省碳進程評估體系,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通過實際行動,將“兩彈一星”精神中的為民服務理念落到實處,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黨員王劍瓊作為瓦裡關大氣成分監測技術專家,2016年被科技部授予“最美科技人員”稱號。
綠色先鋒:低碳實踐的全民行動
一代代瓦裡關人堅守山巔,如同一顆顆種子般扎根瓦裡關,以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向著科學高地進發,用青春和熱血堅守著高原氣象人的初心和使命。2025年,中國大氣本底基准觀象台入選“綠色低碳公眾參與實踐基地”。通過黨建引領產學研融合,同步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科研攻關和科普宣傳工作,為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以及國家“雙碳”戰略目標,面向生態文明建設、應對氣候變化等國家戰略需求注入更多氣象元素,實現瓦裡關“科研基地+科普平台”雙軌模式。瓦裡關氣象工作者還參與科普中國欄目時代鏡像系列節目、《零碳之路》紀錄片等採訪活動,在“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等節點,開展科普講座、專題推介宣講活動,年均覆蓋600余人次,極大提升了影響力。
30年以來,中國大氣本底基准觀象台在相關行業領域與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瑞士等多個國家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與國內外許多科研機構和院校開展了多項合作,完成了20多個科研和實驗合作項目,大氣化學成分分析、溫室氣體監測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不斷提升我國在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新征程上,瓦裡關氣象科技工作者肩扛先輩們的紅色使命,將個人理想與國家重大需求緊密相連,時刻用青春詮釋新時代的“兩彈一星”精神,為“科技藍”的創新突破和“生態綠”的永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紅色動力,為推動全球氣候變化研究和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供稿:中國氣象局)
( 編輯:劉瓊 送簽:徐雅維 簽發:林燕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