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濟南市深入貫徹落實《全國黨員教育培訓工作規劃(2024——2028年)》(以下簡稱《規劃》),緊盯黨員“急用什麼、需教什麼、盼獲什麼”,積極構建分級分類培訓體系,推動黨員教育培訓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轉變,為建設“強新優富美高”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鍛造忠誠干淨擔當的過硬黨員隊伍。
突出政治性引領,筑牢對黨忠誠的“根與魂”
黨員教育培訓必須始終把講政治作為第一要求,不斷增強政治功能。一是把穩政治方向“定盤星”。突出黨的創新理論教育,完善年度黨員教育培訓計劃逐級備案審查制度,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黨員培訓各類班次的首課、主課、必修課,確保課時佔比不少於50%。設置專門教學單元,開發涵蓋“總課、分課、特色課”85個專題課程,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入腦入心、見行見效。二是激活初心使命“動力源”。將黨性教育貫穿黨員教育全過程、各方面,堅持領導帶頭,市委書記每年為全市廣大黨員干部講授“新春第一課”,帶動區縣、街道、村居“四級書記”聯動講授黨課,構建“書記抓書記、一級帶一級”的工作格局。注重系統發力,抓住重大節日、關鍵節點,將“黨課開講啦”“學習身邊榜樣”等活動有機串聯、一體推進。濟南市將每年7月份確定為“黨員教育活動月”,一年一主題系列化開展“與時代同行展榜樣風採”“入黨初心之問”等特色活動,引導廣大黨員不斷強化宗旨意識、踐行初心使命。三是筑牢廉潔自律“防火牆”。堅持把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作為黨員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構建“教育+文化+陣地”三位一體的廉潔教育格局,引導黨員學紀、知紀、明紀、守紀。開發的《官箴裡的清廉》《曉廉說紀》《齊魯家風與政德》等3個系列10部視頻課程教材,以及涵蓋廉潔文化展館、張養浩紀念館、初心長廊等15個廉政教學基地的“泉照廉心﹒清風正氣”主題線路,成為教育引導黨員強化紀律意識、涵養廉潔品格的沉浸式教育載體。
突出針對性分類,搭建精准施教的“舟與橋”
提高黨員教育培訓質效,既要得力,更要得法。必須堅持分類指導、精准施策,避免“一刀切”“一鍋煮”。一是堅持科學分級組訓。制發貫徹落實《規劃》的實施意見,細化明確培訓對象、人數、比例要求。依托組織架構,落實市級示范訓不少於2000人,區縣重點訓不少於黨員總數的5%,街鎮兜底訓不少於黨員總數的25%的年度培訓任務,構建“市級示范訓、區縣重點訓、街鎮兜底訓”培訓管理網絡。目前,全市已舉辦各類專題培訓班次3610個、培訓黨員21.4萬余人。二是堅持精准分類施策。根據全市黨員職業、分布特點,深入29個常態化試點單位,對教育培訓的堵點、難點問題進行全方位調研,針對《規劃》明確的6類黨員群體特點,部署實施鄉村振興先鋒領航、服務群眾能力提升、國企“三牛”先鋒培樹等“六大行動”,以特色化引領差異化分類培訓開展。特別是面向新興領域黨員,整合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快遞配送網點等,建設“泉新泉驛”小微校1167個,打造“15分鐘教育服務圈”。三是堅持強化要素支撐。從供給側發力,按照“內容為王、務實好用、就近就便”原則,分領域打造142堂符合中央精神、貼近時代要求、具有濟南特色的理論課黨性課實踐課,選育187名基層請得到、用得起、管實用的本土師資,因地制宜建設提升涵蓋161所街鎮黨校、4所本土特色學院、92個教學點的“一干多支”陣地體系,為黨員教育培訓提供了堅強保証。
突出實踐性賦能,貫通學用轉化的“知與行”
學習的目的全在於運用。黨員教育培訓必須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一是健全常態規范的學用機制。積極構建資源整合、精准配送、評價提升的學用閉環,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從“靜態儲備”向“常態學用”轉化升級。先后出台《濟南市黨員教育培訓“菜單式送課”管理辦法(試行)》,探索實施優質教育資源“五進五納入”行動,推動優質師資、課程、教材在基層全面講起來、用起來。二是創新典型引領的載體矩陣。注重發揮教育品牌的示范帶動和榜樣的價值引領作用,創新打造“海右先鋒·基層大講堂”視頻集中培訓平台,累計舉辦集中培訓25期,覆蓋黨員53萬余人次﹔探索“榜樣工作室”“榜樣學徒”“榜樣講堂”等措施,推動榜樣典型由點上開花到面上結果。三是搭建能力提升的實踐平台。堅持把實踐鍛煉作為黨員教育培訓的重要環節,先后在全市常態化開展“亮身份、樹形象、作貢獻、助發展”示范活動,在交通運輸、民生辦事、項目一線,搭建“黨員先鋒車”“黨員示范崗”“黨員突擊隊”等一線練兵平台,組織黨政機關黨員“上一線、察實情、練本領、促發展”,構建“學習——實踐——提升”的良性循環。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系濟南市委組織部部長、市委黨校校長)
( 編輯:孫凱佳 送簽:徐雅維 簽發:林燕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