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幾回回夢裡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延安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帶著歷史的哲思,揣著初心的守望,來自新華社總社各部門各單位、國內各分社和京外直屬企業的102名專職黨務干部,齊聚中國延安干部學院,開展為期一周的研學。
新華社機關黨委和中國延安干部學院精心設計課程,學員們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足跡,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紅色新聞山”鑒往知來、淬煉作風,傳承弦歌不輟、開拓進取的精神品格,以學促干提升本領,從“勝利的出發點”走向更大的勝利,做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信得過、靠得住、用得上的新聞宣傳尖兵。
時代回響“到延安去”
《紅星照耀中國》又譯為《西行漫記》,記錄了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於1936年6月至10月在陝甘寧邊區的所見、所聞、所感。“中國共產黨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人?他們如何生存下來並擴大自己的隊伍?共產黨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飯?……”斯諾在第一篇“探尋紅色中國”中,拋出了“一些未獲解答的問題”,並決心一探究竟。
楊家嶺革命舊址的一孔窯洞狹仄昏暗,毛澤東與黃炎培關於歷史周期律的“窯洞對”發軔於此。遠處,中共七大中央大禮堂舊址內,毛澤東親筆為大會題寫的主題詞“同心同德”四個大字高懸。“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在授課老師帶領下,學員們齊聲重溫毛澤東在中共七大閉幕詞《愚公移山》中提出的戰斗口號,學黨史增強“四個意識”。
“當年奔赴延安的愛國青年,大多是唱著抗大校歌走向延安的。”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副院長曹琨《感悟紅色歌曲中的革命精神》的授課新穎生動,他將黨史韻詠於《黃河大合唱》《八路軍進行曲》等歌曲中,帶領學員們學唱經典,深度解析當年的青年們為何“只要還有一口氣,爬也要爬到延安”,用歌聲講述黨的精神譜系,歷史為什麼選擇延安。學員們唱出了千山萬水不忘來時路、愈是艱險愈向前的新時代答卷。
從“延安精神”中走來
“延安精神”如何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之一?延安革命紀念館內人流如織,學員們在一個個展陳中尋找“勝利的起點”。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內,一塊巨石上雕刻著“實事求是”4個大字。走進“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主題教室,4扇大門造型別致,浮刻著“1935—1948”“鳳凰山、楊家嶺、棗園、王家坪”字樣。“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和革命傳統,隨著老師講授和現場展陳,深深烙進了學員們心裡。“那種精神、那種力量、那種熱情,敲打著我們的心靈,那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號角。”大家紛紛感嘆。
本次培訓精心設計了重回“精神家園”環節。延安清涼山記錄了新華人為黨的新聞事業不懈奮斗的光輝歷史,更淬煉了新華人堅持實事求是、密切聯系群眾、涵養品德情操、嚴守紀律規矩的優良作風。
續“烽火”為人民服務
“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中寫道。
這厚植的人民情懷從哪來?學員們在梁家河尋找著答案。“知青們當年要過跳蚤、飲食、勞動、思想‘四關’,習近平總書記當年什麼苦都吃,開荒、種地、鍘草、拉煤、挑糞,帶領鄉親們打井、修淤地壩、建沼氣池……”當年房東劉金蓮的講述帶著濃濃的延川口音,學員們聽得滋滋入味,也深刻地感悟了習近平總書記心懷家國、躬身為民的初心所在。延安寶塔旁,學員們集體重溫入黨誓詞,牢記初心使命。在張思德巨型石雕下,大家齊聲誦讀《為人民服務》,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初心使命的重要論述。
讓歷史告訴現在,讓歷史啟迪未來。
如何做好一心為公、一身正氣、一塵不染的新時代新華人?清涼山的歲月雖已遠去,延安的作風卻永承初心。
新華社機關黨委負責同志在培訓班結業式上提出,本次培訓圍繞“賡續紅色血脈、淬煉政治忠誠”主題,結業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學員們一致表示,“夢回延安”身上激蕩著“烽火”,要將先輩們的高尚情操和優良作風內化為日用而不覺的行為准則,加強黨性修養,“鑄忠誠、正操守、嚴規矩、改作風、善作為”,以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推動新華社事業發展不斷開創新局面。
(供稿:新華社機關黨委)
( 編輯:劉瓊 送簽:徐雅維 簽發:林燕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