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黨建領航讓文學展覽“紅起來、活起來、火起來”
中國現代文學館是我國第一座文學博物館,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文學博物館之一。近年來,文學館黨支部以“四強”黨支部建設為抓手,緊緊圍繞文學展覽這一重點工作,持續探索黨建和業務工作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徑,堅持用黨建“紅線”串起展覽策劃、內容建設、宣傳推廣、教育服務各環節,切實把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

“山河跡憶——手稿裡的抗戰中國”展覽,不僅是對烽火歲月的深情回望,更是一堂生動的思想政治課、歷史教育課和文學傳承課。
緊扣“做人的工作”,轉變風氣激勵干部擔當作為
黨支部從強隊伍、轉風氣破題,堅持“第一議題”制度,持續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及時傳達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國作協黨組工作要求,通過“三會一課”、青年理論學習小組學習、主題黨日等活動,反復強調“政治立館”——強化政治責任擔當﹔“學術強館”——開展每周一學、工作復盤、黨小組微黨課,搭建發表平台推動館藏研究﹔“實干興館”——抓住中層干部這一“關鍵少數”,激發青年黨員積極性,營造“領導帶頭、青年爭先”的干事氛圍。
我們圍繞主題展覽舉辦黨日活動,提出“人人爭做講解員、征集員、研究員、宣傳員、安全員”活動,越來越多的青年黨員主動研究藏品、擔任講解員,把理論學習成果轉化為學術研究和生動講述,在增強自身認同感、獲得感的同時,也讓紅色文化直抵人心。緊扣“做人的工作”,注重凝聚人、引導人、團結人、鼓舞人,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期間,堅持“開門教育”,我主動與中青年干部談心談話,傾聽心聲、傳導壓力、明確導向,堅決抵制“躺平”行為,大膽選用願干事、能干事的中青年骨干承擔重點任務,推動形成人心思進、合力攻堅的良好局面。
黨支部堅持實學實用、改進作風,引導黨員干部把團結奮斗精神轉化為自覺行動,從規范參加文學活動、嚴格報批程序,到精簡會議、節約“三公”經費,再到協同推進中央巡視和審計整改,大家把紀律規矩落到實處,風氣更加清朗,干事更加專注,風清氣正的生態進一步形成,為文學館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歌以詠志 星漢燦爛——新時代文學成就展”展廳中央,圍繞中國作協“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和“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打造的巨型藝術裝置。
聚焦“國之大者”,強化政治意識策劃主題展覽
針對過去有些展覽存在的主題聚焦不夠、服務大局意識不強等問題,黨支部堅持聚焦“國之大者”謀劃展覽,引導黨員干部在學習中強化政治意識、提升政治站位,明確要求展覽策劃必須對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對標中國作協黨組工作要求,准確把握命題、持續精准發力。近年來,先后圍繞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十周年,策劃“新時代文學成就展”﹔響應“傳承紅色基因”號召,推出“‘三紅一創 青山保林’紅色經典展”﹔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舉辦“山河跡憶——手稿裡的抗戰中國”展覽。
在策展中,特別突出“紅”的底色,用文物、文獻和文學敘事生動詮釋黨的創新理論,比如“山河跡憶”展緊扣“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主線,以手稿、日記、報刊等實物實証,借助沉浸式展陳增強感染力。展覽前與中央廣電總台合作推出《抗戰中的文藝》專題片,開幕后成為多個中央和國家機關部門開展主題黨日的“紅色課堂”,實現政治性、學術性與觀展效果統一。

中國現代文學館官方抖音號圍繞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推出“文學代言人”系列視頻,魯健在展廳為觀眾講解徐光耀的《小兵張嘎》手稿,播放量達35.3萬。
堅持“系統觀念”,樹立一盤棋思想促進中心工作
樹立大局意識,建章立制、明確職能,提升內部協同效率,推動全館構建“一盤棋”工作格局,保障年度重點展覽順利進行。堅持“系統觀念”,延伸展后工作,把宣傳、講解視為與策展同等重要的環節。
“此地江河浩蕩——中國現代文學館建館40年回顧展”開展后,策展團隊不僅做深研究,還寫活故事,連續在館公眾號、抖音、小紅書等平台推送,讓文物“開口說話”,在取得良好傳播效果的同時,也帶動了館內新媒體平台粉絲量大幅增長。依托館內展覽推出“沉浸式互動文學黨課”“文物裡的黨課”等黨建服務業務,邀請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互聯網企業和大中小學師生來館交流,把展廳變成思政課堂和黨性鍛煉的生動現場。
近年來,多個展覽入選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和國家文物局的主題展覽推介項目,行業影響力持續提升。文學館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文學館年參觀人次、藏品總量均創歷史新高,黨員策展團隊獲得全國“巾幗文明崗”“中央和國家機關三八紅旗集體”表彰,相關經驗入選中央和國家機關黨建創新案例,黨支部被命名為中央和國家機關“四強”黨支部,黨支部副書記獲評中央和國家機關“四好”黨員。
( 編輯:白 翔 送簽:白 翔 簽發:林燕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