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 信息交流

凝聚“紅色力量” 激活“最強大腦”

來源:旗幟網2025年10月27日11:20
文字縮放:

近年來,蘇州市委市級機關工委聯合蘇州市科技局黨組、蘇州大學科技黨委聚焦蘇州產業發展需求,以“服務企業、賦能產業”為導向,組織大院大所常態化開展800余場黨建共建活動,參與組建市級創新聯合體項目108個,與企業開展科研合作項目1000余個,開展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項目1300余項,引進科技人才(團隊)3600余人,描繪出“以聯聚力、以聯聚才、以聯匯智”的生動圖景。

抱團聯合攻關,繪就協同聯動“同心圓”

2025年上半年,圍繞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先進材料等重點領域,聯建單位共組建了12個技術攻關團隊,集中力量突破產業共性技術難題。其中,由中國科學院蘇州醫工所牽頭,聯合蘇州大學等7家單位共同承擔的“高端醫療器械”項目,已成功攻克3項“卡脖子”技術,相關成果正在蘇州高新區實現產業化。

中科大蘇州高等研究院在蘇州市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產業科技的牽線搭橋下與企業深度合作,針對3D打印定制化脊柱矯形器設計效率低、成本高的難題,開展專用3D打印設備研發和智能化設計軟件開發。

“黨建聯建不僅加強了院所間的聯系,更重要的是構建了穩定的合作機制。”蘇州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三年來,聯建單位間合作項目數量年均增長35%,聯合發表高水平論文數量翻番,真正實現了“1+1>2”的聚合效應。

搭建載體平台,構建創新策源“動力核”

蘇州市大院大所依托黨建聯建機制,2024年發布《大院大所黨建聯建“服務企業、賦能產業”倡議》,啟動“新質生產力服務團”,推動中國科學院醫工所、蘇州大學、清華大學蘇州汽研院等6家高校院所與6家企業簽約,進一步匯聚合力。目前,已啟動建設硅光子集成工藝制造平台、 綜合創新中心兩大平台和具身智能機器人、硅光等2個產業科創聯盟,進一步推動研發平台與科技型企業加深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合作。

2025年5月以來,蘇州工業園區陽澄數谷的智能網聯小巴自面向公眾開放免費試乘后,每天都有不少市民前來體驗,親身感受無人駕駛的科技魅力。智能網聯小巴的研發成功,是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等科研院校與蘇州金龍攜手合作的結果。在“智能網聯城市客車研發及產業化”項目中,雙方緊扣“環境感知、決策規劃、協同控制”三大技術痛點,構建起以多源感知融合與車路協同為增量信息的智能駕駛系統進化框架,並實現了四項核心技術的突破。

推進產創融合,跑出成果轉化“加速度”

蘇州市大院大所黨建聯建機制引導成員單位精准把握成果轉化這一關鍵環節,通過搭建橋梁、整合資源,已推動實施校企聯合攻關項目1691項、總投入達35.7億元,並組織推進130項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項目。

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堅持以技術服務為帆,護航企業創新,推動成果加快轉化落地,已孵化成立54家產業公司,為300余家企業和單位提供技術服務,蘇州聚維元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不僅在生物質轉化技術方面提供支持,還幫助我們解決了從實驗成果到規模化生產中的關鍵難題。”公司研發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得以快速完成將秸稈等非糧食生物質轉化為高價值環保產品的技術開發與產品落地,為綠色環保領域提供了可持續解決方案。

強化育才賦能,打造人才奔涌“活力池”

蘇州大院大所黨建聯建機制緊緊圍繞“人才聯育”理念,通過項目路演與人才對接、開展技術經理人培訓等形式,為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注入源源不斷智力動能。

“蘇州的學術交流和產業對接活動,為科研人員提供了廣闊的交流平台。”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的海外留學歸國研究員們表示。三年來,圍繞蘇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高層次青年人才創業行動計劃,蘇州市委市級機關工委、蘇州市科技局積極組織動員成員單位參與申報,並做好配套服務。截至目前,聯建成員單位累計引進科技人才(團隊)超3600人﹔蘇州累計發布的30位蘇州青年科學家,其中有7位來自聯建成員單位。

(供稿:蘇州市委市級機關工委)

( 編輯:劉瓊   送簽:徐雅維   簽發:林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