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本网专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济建设

【原创】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观亟待确立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

成升魁 谢高地
来源:旗帜网2019年01月18日10:41
文字缩放: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安全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在2018年9月赴黑龙江省考察期间再次强调:“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这些重大论断启示我们,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要跳出粮食看粮食,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大视野去系统理解、破解粮食困局。为此,我们应深刻洞悉地缘政治背景下的世界农业与粮食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国内农情、粮情、食情新动向,思考并重构适合新时代发展趋势的国家粮食安全观。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潜在风险

一是存在产量多、进口多、库存多、浪费多的“四多怪圈”。从2015年至今,我国粮食产量连续稳定超过6亿吨(人均430公斤);粮食进口1.3亿吨左右。据有关资料估算,2016年至2017年我国粮食期末结转库存约为5亿多吨(库存率90%左右)。同时,我国仅城市餐饮业浪费的食物就高达1700万至1800万吨/年,约为3000万至5000万人口一年的食物消费量。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四多怪圈”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新粮入库、洋粮入市、陈粮入口。二是我国居民膳食结构、食物供给途径已发生巨大变化,供给端和需求端发生错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三是我国粮食生产正面临巨大资源环境压力和风险。四是国内粮食生产成本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农户种粮的经济收益日益降低,规模化高效益生产仍然任重道远。五是因粮食库存积压和过度加工导致的营养流失尚未得到应有关注。如何认知并破解这些系统性的问题,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首要问题。

粮食供需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

城市化进程将加速我国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达57%,预计2030年将达到70%左右。随着我国老龄人口规模的扩大,以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大幅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升级,膳食结构无疑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是主粮消费总量会出现整体下降趋势,肉蛋奶果蔬及特优杂粮等消费持续增长,必然会刺激饲料粮需求的持续增加。二是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食物消费将日渐显露。三是简约式绿色消费会逐渐流行。四是城市宠物群体的迅速增长也将对粮食提出新需求。诸多因素的变化都意味着,新时代粮食需求结构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我国综合国力和获取国际粮食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我国的耕地和水资源无法满足我国对农产品的全部需求,适度进口部分粮食以缓解国内资源环境压力,是明智的也是必然的。近几年,中国已迅速成为世界其他农产品生产剩余大国追逐的目标市场。在开放的世界里,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彼此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国际粮食市场是否稳定,贸易规则是否有效,以及我国能否保持获取国际粮食资源的强大能力。

食油、蔬菜、水(坚)果等副食品消费迅速增加。此类食物逐渐成为我国老百姓饭碗中的必备食物,在提升居民营养健康水平的同时,也替代了部分粮食和肉蛋奶。这种食物多元化趋势对传统主粮模式或传统粮食安全观也带来了新挑战。

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

据统计,我国将于2030年前后达到人口高峰(14.5亿至15亿),其中10亿多人生活在城市,老龄人口5亿左右。人口结构、城乡结构和膳食结构变化是国家粮食需求的根本变量。

按照国家食物营养指南标准和国内调研数据,基于营养需求的人均粮食需求中,口粮为150公斤/人,占38%;与肉类、蛋类、奶类和水产品需求相对应的饲料粮为240公斤/人,占62%。以此计算,到2030年人口达到峰值期间,营养用粮的粮食需求量为5.6亿吨,其中口粮需求2.15亿吨,饲料粮需求3.45亿吨;考虑到包括工业用粮在内的其他社会用粮和可能的损失,粮食总需求大致为6.5亿吨到6.8亿吨之间。

从国内供给侧看,我国目前的粮食生产能力为6.2亿吨,其中,以小麦、水稻为主的口粮约3.9亿吨,以玉米为主的饲料粮为2.3亿吨。根据目前农业耕地资源潜力、生产体系和技术管理水平,这一粮食生产能力已达我国目前粮食生产能力极限,除非有颠覆性技术,否则未来很难再有显著增长。此外,我们要认识到,实现这种产能必然会付出沉重的资源和环境生态代价。

如果把粮食安全聚焦于我国居民的营养用粮,那么当前我国营养用粮的安全保障程度已达118%。到2030年人口高峰期,营养用粮的安全保障程度将为111%;到2050年,粮食需求量会逐渐降低到5.4亿吨,粮食安全保障程度为116%。这说明在未来30多年中,只要我们保持现有粮食生产能力,就可以依靠我国自己的资源和农业生产能力,保证城乡居民以营养为目标的粮食安全。

为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国家应该对粮食供给结构进行改革。一是调整区域结构,明确界定粮食商品主产输出区、粮食供消自给区和粮食消费输入区,改变“一刀切”的旧思路,针对不同区域制定相应粮食补贴政策。二是适当压缩口粮粮食(主要是水稻和小麦)生产,增加以玉米和大豆为主的饲料用粮生产。三是调整粮食作物品质(种)结构,满足营养和安全需要。四是改革土地流转机制,加速粮食生产规模户的发展,改善粮食生产主体结构。五是改革粮食储备体系,明确国家粮食储备单元的国家安全功能,促进粮食储备体系多元化改革。六是积极稳妥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关系。

确立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观

面对粮食领域的突出问题、重大变化和改革任务,我国应在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尽快确立以“营养、绿色、多元、开放”为核心的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观。同时,还要努力实施“藏粮于地,绿色生产;适度进口,适量储备;合理消费,营养均衡”的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藏粮于地,绿色生产。粮食生产要严格遵从生态环境底线,突出高效、优质、安全、绿色导向。通过科学的区域布局、合理的种植结构和高效的田间管理,提高农药化肥的利用效率,保护耕地和水资源,防止农业污染,并切实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在重点地区开展绿色食品标准农田建设,优化水土资源配置,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粮食安全水平。

适度进口,适量储备。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重新定位粮食储备制度,适度放开粮食储备限制,合理降低粮食储备率,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促进资源的合理流通和有效配置。适度放开进口管控,统筹国际农业资源开发和利用,实现国内和国际市场有效融合。从指标来讲,考虑到品种调剂,口粮进口率近期可设定在5%,中远期可设定为10%;粮食进口率近期可设定为20%,中远期可设定在25%。至于适量储备的指标,考虑到我国国情,建议储备率近期可设定为50%,中期可设定为30%。

合理消费,营养均衡。作为人们膳食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粮食不仅要满足温饱问题,还要能满足人们对膳食纤维、蛋白、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需求,以及为畜禽业和加工业提供合格原料的需求。不仅要实现营养元素的生产与储存,还要依靠合理的流通渠道和加工方式,保证营养元素能够充分进入人体,避免不合理的损失和浪费。同时,必须提倡健康节俭的饮食习惯,遏制食物浪费,推动形成节约、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来源:《旗帜》杂志2019年创刊号;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编辑:王楠   送签:张莉   签发:白 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