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2019“根在基层”调研实践活动

激发内生动力才能长效脱贫

——来自生态扶贫示范建设村的调研报告

生态环境部
来源:旗帜网2019年10月24日11:11
文字缩放:

2019年8月底至9月初,根据中央和国家机关“根在基层”调研活动总体安排,来自生态环境部第15期青年干部“走基层、接地气、转作风”专题培训班第5组的四位同志来到围场县开展了为期10天的基层调研。调研组在城子镇八顷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田间地头、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村产业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情况;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活垃圾处理、水质状况和污染防治等情况。调研期间还走访了围场县发改局、生态环境局、水务局、扶贫办(脱贫办)、农村农业局等部门,调研了涉农企业,查看了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八顷村脱贫攻坚状况

八顷村是围场县22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分布于“一条路两条沟”,生产生活条件差,传统产业效益低,集体经济收入少,综合贫困发生率高。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坝上一场风,年初到年终。庄稼白忙活,挣钱靠打工。”正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面对困难,八顷人并没有退缩,在驻村工作组和来自各方的帮扶下,短短的几年里,通过收入脱贫、思想脱贫、制度脱贫,八顷村村容村貌、产业发展、精神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缺乏主导产业支撑、外债多、致富门路少的穷村,变成了一个拥有1个村集体企业、5个专业合作社,集特色产业基地、山珍野菜加工厂和电商物流平台于一身的“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强村;由一个群众普遍缺乏致富信心、“等靠要”思想严重的后进村,变成了一个内在动力强大、先进思想汇聚的创业村。贫困人口由2016年的198户466人减少到59户131人,贫困发生率由39%降至9.2%,今年年底将实现整村脱贫出列。目前,八顷村已成为河北省的脱贫攻坚示范村和生态环境部的生态环保扶贫示范建设村,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1.夯实堡垒,先锋示范,脱贫攻坚党旗红

河北省广播电视局是八顷村的定点帮扶单位,2016年2月以来,驻村工作组已连续三年在八顷村开展精准帮扶,“基层党组织是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坚强堡垒”,驻村工作组组长郭安治如是说。驻村工作组从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入手,落实承德市“脱贫攻坚党旗红”工作部署,以开展“党旗红、产业强、乡风美、我要富”创建活动为载体和抓手,围绕“村民收入脱贫、思想观念脱贫、精神面貌脱贫、体制机制脱贫”四大脱贫目标,通过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反复宣讲,逐渐将党员思想统一起来,指导党支部健全了“三会一课”、党员联系户、民主议事等10项工作制度,使党组织活动逐步规范起来。

2016年8月,在围场县委组织部指导下,针对党员职业和产业分布状况,八顷村成立了党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吸纳了多名有经济头脑和市场眼光、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和复退军人等优秀年轻党员进入总支和支部班子。党总支结合实际,依托八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实施堡垒示范、致富先锋、能力提升、人才返乡、结对帮扶“五大工程”,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农民富在产业链上,通过产业带动使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脱贫户实现产业全覆盖。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号《今日八顷》、村级广播,大力宣传党的各项政策,做到宣传覆盖到农户、到家里、到田间地头,进一步增加了全体村民对党的政策熟知度,逐步提高村民的主人翁精神和“我要脱贫”的意识。

2.生态优先,找准产业,脱贫环保同向行

为实现真正脱贫,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班子围绕“大力发展集体项目、积极帮扶个人项目、引领助力新生项目”的思路,以村办集体企业--承德八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为主体,规范了原有的4个薯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帮助新建了1个柴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市场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党总支+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通过融资、股份制改造等形式,探索村民以土地、资产入股公司,把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成股东,推动产业脱贫到村到户到人,形成“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扶贫格局。

承德八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5月,在八顷村成立,公司以天然、绿色、无公害特色农产品种植为主。围场县是生态环境部定点帮扶县,生态环境部多次到八顷村开展帮扶工作,发挥行业优势,在理念、政策、资金、措施等方面积极引导支持,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脱贫攻坚工作。在生态环境部的帮扶下,承德八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现拥有玫珑瓜种植基地、富硒马铃薯种植基地、金莲花种植基地、羊肚菌种植基地、马铃薯储窖、光伏发电、山珍野菜加工等多个产业项目。通过入股分红、入企就业、土地租金、分户经营方式实现“一地生四金”,使全村贫困户在产业链上获得收益;2018年仅玫珑瓜种植项目实现务工收入达70万元,2019年上半年玫珑瓜、金莲花种植项目实现务工收入达40万元。截止目前,公司流转托管村民土地350亩,每亩均价650元,共支付村民租金22.75万元。

3.变输为造,催生内力,“三自”精神谋长远

“精神上的贫困是真贫困,精神上不脱贫不算真脱贫。”通过产业扶贫,让老百姓鼓起钱袋子,但一个村子要有长久的发展,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精气神,“输血”容易“造血”难。如何在没有外源支持的情况下,靠着自身动力自我发展,保证不返贫,为此,驻村工作组和生态环境部帮扶人员在扶贫扶技、扶贫扶志、扶贫扶智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以期激发贫困农民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

河北省广播电视局驻村工作组刚来时,八顷村集体没一分钱,还欠着7万多外债,连续4年没有村选支书。面对多年的烂摊子,一些村民不屑地说:“这个摊子谁来也不好干!”甚至有人当面就说:“你们肯定是雄赳赳来,灰溜溜走!”。驻村工作组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指示精神,经过深入细致走访调研,结合村情实际,提出了“自我加压、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八顷精神,通过高强度宣传、教育和引导,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活典型”、“活经验”,形成脱贫示范,营造了良好的脱贫攻坚氛围,消除“等靠要”意识,并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开展技能培训,提高生产技能,让贫困群体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心斗志,实现由“我不干”、“不会富”到“我愿干”、“我先富”的转变。

三、生态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究析

1.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基层干部脱贫攻坚责任意识有所弱化

“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文山会海”的现象普遍存在,有基层干部坦言,今年是脱贫关键期,各方朝督暮责,驻村工作组和村委会工作人员应接不暇,不仅需要填写各类扶贫、脱贫表格,而且由于各级、各部门领导政令不一,为了达到下一次检查的要求,基层不得不多次重复工作,不停返工,就一份扶贫手册而言,就反复填写不下5-6遍,让填写手册的人疲惫不堪。

在我们调研期间,八顷村的两委成员和驻村干部正在夜以继日的赶写材料,补充完善扶贫手册。大量时间、精力耗在纸面上,导致基层干部苦不堪言,疲于应付,脱贫攻坚责任意识有所弱化。相应地,基层干部为村里做实事的时间少了,在产业链上抓党建工作的办法还不多,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发动群众的能力还不够,“要做的”与老百姓“想要的”还不能完全统一;有的村干部认为上级部门拨付的资金限制的条条框框太多,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宁愿不要这样的资金;扶智和扶志方面持续跟进不足,部分工作流于表面化,引导村民发挥自身潜力,调配扶贫资源的能力不足;深层次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措施难以有效实施。

2.农村的“空心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脱贫攻坚质量

我们调研发现,很多青壮年外出务工带走了适龄儿童,还有一些村民为了子女能到教育条件更好的地方上学到县城打工陪读,村里几乎见不到30岁以下的年轻人,村里唯一的幼儿园,虽然硬件设施上去了,但师资力量薄弱,生源流失也较多,现只有1名老师、8名学生。

农村的“空心化”,一方面源于农业收入太低,我们与正在地里捡拾马铃薯的大姐交流获悉,在这里忙一天大概80块钱,男性劳动力外出打工一天至少有上百元,八顷村贫困人口中大部分是因病因残等丧失劳动力,健壮的劳动力也多不愿意到田地里劳作,导致种田种地的人逐年减少,农业生产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农村各项资源相对贫乏,更加速农业人口的流失,这也造成乡村干部队伍出现“人员短缺”、“后继无人”的现象,乡村干部队伍建设面临严重挑战;据围场县组织部介绍,有的村里存在没有年轻干部,只能到其他村去借人的现象。

同时,农村干部队伍的政策水平、法制观念、科学素质、工作方法、党性修养还存在“短板”,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一些思想观念还跟不上,如八顷八淘电商平台,由于专业人员不足、宣传不够、物流困难等原因,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目前农产品的销路大部分是依靠驻村工作组四处推销。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村干部和村民担忧,一旦驻村工作组撤出,现有的一些产业还能否继续下去。

3.农村生态环保工作还有待加强,生态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

八顷村生态环境优美,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村民具有一定的生态环保意识,能够认识到环保是每一个人的事。但由于没有什么工业企业,村民对于污染的认识还很模糊,很多人对什么是白色污染、哪些是有害垃圾、地膜的危害等还说不上来,多数人也不愿意为垃圾处理付费。我们走到田间地头,随处都能见到丢弃在地里的地膜,干涸的河床里也还是有丢弃的农药瓶袋,政府投资兴建的双瓮式厕所使用率也不高,有的仅仅是摆设。此外,由于当前的扶贫产业还是以传统种植、养殖业为主,存在利润低、抗风险差等问题,而贫困村民除此以外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很多时候只能由政府兜底;加之八顷村只有一条颠簸的水泥路,遏制了生态扶贫和特色农家旅游等绿色产业的发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还存在现实的困境。

在围场县生态环境局了解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还依然存在生态环保部门“单打独斗”的现象,党委政府牵头、各部门各司其职的生态环保格局尚未形成;生态环境保护部门能力建设不足,人员编制、技术装备、能力培训等方面还存在较大欠缺;而基层环保能力能力建设不足导致大量问题无法有效及时解决,尤其是对农村生态环境难以有效监管。

四、有关建议

1.多方帮扶,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能征善战的两委班子

建议以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以落实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制度为基本依托,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四个意识”,加强驻村工作组与当地村两委的统筹分工,协调工作安排,避免工作交叉过多,同时充分发挥帮扶人员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组织建设、阵地建设,做好工作技能、心理疏导等方面培训,提升基层工作者与农民打交道、处理农村事务的能力。

针对基层工作较繁重这一现实,应少一些表格填写,多一些务实培训;少一些信息调度,多一些实地调研;少一些监督检查,多一些人文关怀。建议以市级为单位,统一扶贫脱贫手册、档案等的报送格式、要求及样例,避免基层重复工作,给基层工作实际的抓手,提高工作效率。

2.抓住机遇,盘活整合好各类资源,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抓住发展乡村战略的有力时机,利用好惠农政策资金,整合农牧、扶贫、交通、林业和国土等部门的项目支持,进一步挖掘整合自然资源、闲置资源、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统筹考虑,打包推进。创新发展手段,借用网络信息化途径,延伸发展“链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抗风险能力,保证贫困群众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

同时,积极寻求外部力量,村级集体与企业联合创办就业扶贫微工厂,为贫困户提供政策咨询、岗位信息、技能培训、直接就业等一站式服务。针对贫困劳动者就业困难和身体不便的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就业形式,如有条件的贫困劳动者可以在扶贫车间进行工作,身体不便的可以选择居家就业。

3.根植理念,突出生态环境领域行业资源优势,加大扶持力度

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持续开展道德、文化、体育建设等一系列活动,针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加强生态文明思想宣传,研究地膜回收的帮扶奖励机制和可降解地膜的推广使用,进一步提升村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提升环境道德水准,将保护生态环境、爱护美丽家园变成自发行为。

同时,立足八顷村天然的环境资源优势,建议进一步突出生态环保扶贫特色和聚焦精准施策,总结推广玫珑瓜、金银花、土豆等行之有效的产业经验模式,进一步培育特色扶贫产业,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建议生态环境部派人专程指导中央储备项目的申请工作,争取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机产品认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生态旅游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运用部门职能和行业资源做好工作,做到扶贫项目优先安排、扶贫资金优先保障、扶贫工作优先对接、扶贫措施优先落实,助力打赢污染防治和脱贫两个攻坚战。

( 编辑:宋美琪   送签:宋美琪   签发:张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