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2019“根在基层”调研实践活动

红色土地掀起绿色革命

——江西省崇义县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环境部
来源:旗帜网2019年10月24日11:16
文字缩放:

根据按照中央和国家机关“根在基层”调研活动安排,生态环境部“走基层 接地气 转作风”青干培训班第八组5名学员于2019年8月25日至9月4日,深入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调研生态建设工作。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崇义县作为赣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始终坚持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青山绿水作为立县之本,创优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创造生态财富,初步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齐头并进的新路子,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板,调研组对崇义县生态建设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同时结合调研实际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便为类似地区提供借鉴。

一、阳明之城,天然氧吧,森林城市生态底蕴深厚

崇义县地处江西西南边陲,与湖南、广东交界,土地总面积2206.27平方公里,人口21万,辖16个乡(镇),124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是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南酸枣之乡,被评为全国重点林业县、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

历史文化厚重。1517年,王阳明先生以“崇尚礼义”之意取名设县。保留上堡整训旧址等革命史迹,被誉为中国“军旗不倒的地方”。三节龙、民间灯彩、牛葬等客家文化特色鲜明。

生态环境优美。境内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崇义客家梯田,“中国空气负离子含量最高的旅游风景区”阳明山,齐云山、聂都溶洞群、阳明湖等旅游资源。2015年被列为全省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2018年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中国天然氧吧”。

自然资源富集。全县林地面积269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89.3%;森林覆盖率88.3%,位居全国县级第一。钨保有储量15.2万吨,占赣州市的三分之一;锡、煤储、硅资源丰富。

二、积极探索,扬优成势,生态建设成绩显著

崇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生态环境部对口支援为契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出有崇义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将浓郁独特的阳明文化、竹文化、客家梯田文化融入到居民日常娱乐生活,开展了阳明文化旅游节、国际湿地日、全民义务植树等活动,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传播生态文化和生态理念,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民众参与度、知晓度和满意度,使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率和满意度达95%以上,市民幸福指数不断增长。

(一)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全面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全县实施“户收集、村转运、乡压缩、县集中处理”的农村垃圾治理模式,在赣州率先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工作,建立起了“两全四化”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的“崇义模式”(“两全四化”指全覆盖、全天候、服务市场化、队伍职业化、操作标准化、管理网格化)。在推进全国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建设过程中,启动铅厂镇垃圾分类试点,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垃圾分类减量,改建垃圾压缩中转站,优化农村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减少二次污染。

积极进行农村垃圾分类减量。通过开展“农村垃圾怎么办”乡镇长访谈电视节目和“乡风文明大讲堂”(农户现身说法)等,农户分类减量意识得到增强。积极听取群众意见,深入宣传发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同和支持,乱扔、乱倒垃圾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实现了从乱扔垃圾到分类减量的转变。“2019江西最美环保人物”铅厂镇义安村村民王祥有曾在“乡风文明大讲堂”的舞台上与乡亲们分享从2008年开始进行垃圾分类处理的经验,带动了身边一大批人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处理。石罗村等结合“赣南新妇女运动”,开展环境卫生、垃圾分类星级户评比活动,制定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和考评规则,村部定期公布“清洁家庭红黑榜”,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通过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垃圾产生量大大减少,以义安村为例,以前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0.8公斤,全村每天共3.68吨,现在通过分类减量,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0.3公斤,全村每天共1.38吨,较之前减少了2.3吨。

重点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崇义县农村人口分布较为分散,污水收集较为困难,在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时,优先保障人口较为集中的中心村的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并逐步向重点村和一般村延伸。全县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共27座,包括乡镇圩镇集中式污水处理厂16座(覆盖16个乡镇),日处理污水能力共计4400吨/天,污水管网约29.3公里,共服务人口约34000人;以及村级污水处理设施11座,处理规模共计675吨/天,新建管渠网约11公里,共服务人口约9000人。以铅厂镇、扬眉镇为例,崇义县不断完善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站并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采用江西金达莱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兼氧FMBR工艺”和博世华一体化膜技术等处理设备,村级污水处理设施以氧化塘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和立体生态渗滤系统为主。

(二)结合本土特色发展生态产业和传播生态文化

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立足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确立了“一根藤、一颗枣、一片叶、一根竹(木)、一棚菜、一条鱼、一片林”七篇农业特色产业文章,以南酸枣、刺葡萄、笋竹、脐橙、油茶为主导,鼓励发展蔬菜、茶叶、生态鱼、林下经济等高效特色农业产业。以君子谷野果世界和齐云山食品为龙头,对刺葡萄、南酸枣进行大量的开发研究和综合利用试验,优选品种和配套种植技术,完成系列产品开发,大力发展其精深加工产业,提高产能,带动当地群众发展生态农业,以生态资源促进就业和扶贫,发挥了良好的生态扶贫示范作用。

培育精品休闲旅游业。围绕乡村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特色,突出“梯田文化”“客家文化”“阳明文化”,打造崇义客家梯田、江西君子谷野果世界、崇义县葫芦洞南酸枣科技示范园等一批休闲农业精品示范点,辐射带动乡村旅游业运转,旅游扶贫效益日益凸显。其中,崇义县客家梯田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是以崇义客家梯田荣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契机,在上堡乡水南村、竹溪村重点打造的休闲旅游产业,共修筑长达10公里的由上堡街至核心景区的旅游公路,投资122万元兴建4个旅游停车场,新建1660米青石板游步道、800米仿生态护栏,美化靓化16户客家特色民居。

持续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倡导绿色生活,开展“光盘”行动,全面推行绿色办公,在县城主干道设立县城绿道和自行车专用道,更换新能源电动公交,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发挥典型示范效应,以“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019最美江西环保人”等先进代表带动崇义人民积极参与美丽家乡建设。结合崇义历史文化特色,加强宣传教育,发挥环保科普基地、江西生态文明示范基地作用,开展生态文明进农村、机关、学校,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大家谈、六五环境日主题宣传等活动,增进公众认同感,增强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三、夯实基础,持续提升,生态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仍需继续发力

边远的村小组和不通公路的边远农户依然存在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未覆盖问题,目前,约有50个村尚未完成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378户边远农户还在自行处理垃圾,亟需确立边远农户污水和垃圾处理办法,实现无害化处理。对于建成的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目前,县每年需投入约1000万元保障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正常运行,同时已建成的23座污水处理设施每年所需的设施运维费用需县政府承担,县财政支出压力较大,导致部分污水处理设施难以正常运行。

建议:一是改善农村污水处理现状,针对边远农村住户采取人工湿地的方式处置生活污水。人工湿地技术具有投资费用省,运行费用低,维护管理简便等特征,结合崇义地区的实际情况,建议采用造价适中的潜流人工湿地。生活污水经厌氧消化后进入人工湿地处理单元,出水可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以上标准。

二是提升农村垃圾处理能力,村庄生活垃圾宜就地分类回收利用,减少集中处理垃圾量。结合崇义地区的特点,农村生活垃圾可以分为农业果蔬、厨余和粪便等有机垃圾和剩余以无机垃圾为主的简单分类。有机垃圾进入户用沼气池或堆肥利用,剩余无机垃圾填埋。各村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打好包后,自觉投放到村口垃圾收集点,可沿村庄内部道路合理设置废弃物遗弃收集点。收集点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每个村庄应不少于一个垃圾收集点。收集频次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可选择每周1-2次。

(二)绿色产业提质增效仍存在薄弱环节

一是生态产品生产服务整体不足,品牌影响力有限。崇义县刺葡萄、冬笋、南酸枣、茶叶、脐橙、高山梯田大米、野生山林产品等特色生态产品多,但产品精深加工不足,产业化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尚未建立生态产品产业市场渠道,市场知晓率不高,还没有打造出特别有影响力的县域品牌。二是支撑绿色产业提质升级的基础条件还不完善,资金、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积累比较薄弱。“吃住行游购娱”要素配套项目分散、细致、综合性强,需要广泛协调联络部门单位、实施主体,缺乏旅游行业专业人才,在各旅游要素配套项目实施过程中略显乏力,进度相对缓慢。上堡客家梯田、君子谷野果世界、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过埠客家水镇等旅游产业扶贫项目建设虽已全面铺开,但当前创新利益联结方式不够丰富,带动效益尚弱。

建议:一是地方政府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制定相关发展政策,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工作纳入到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工作业绩考核和单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之中。

二是企业进一步加快品牌创新。在发挥品牌优势,拓展销售渠道上下功夫,加强宣传推介,进一步做好品牌推广,产生品牌效应,形成品牌效益,企业要进一步发挥农业龙头带动优势,外向拓展能力强和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优势。强炼企业内功,解决自身经营产生的租金高、成本高、人才稀缺等矛盾,加强科技创新,加快与科研院校产学研战略合作,加快品牌创新突破上台阶。

(三)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系统平衡

崇义县生态优美,森林覆盖率88.3%,林木、矿产与旅游资源丰富。崇义县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立足生态优势,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围绕“生态资源资产化、生态资产资本化、生态资本产业化”,大力推进基于旅游的产业发展。

但同时要看到乡村的生态环境也是非常脆弱的。调研期间,发现沿途路上有非常多的山体滑坡处,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部分村庄里的溪流水质的变化非常明显,上游水质清澈,下游经过居民区后水质已明显浑浊,水质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目前全县多个乡村正在或计划打造旅游景点与开展配套建设,大规模的旅游产业发展会带来大量的资源消耗,可能会破坏崇义县当前的生态系统平衡。

旅游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但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同时要充分的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只有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持续运转,才能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发展模式。

建议:一是做好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全县要统筹布局旅游产业,制定一套科学、严谨,并且具备一定预见性的旅游产业开发及运作规划,以便更为有效的平衡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二是加强旅游环境的宏观调控。政府相关部门要基于游客数量、景区环境负荷状况以及游客分布情况来合理规划旅游线路、适度设置游客流量限制,在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针对实际情况提前设定预警机制,对游客进行科学调度,确保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

三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政府相关部门要注重培养和提高景区管理者、导游与游客的环保意识,在旅游产业的开发及运营过程中,从源头加强旅游行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依靠。

(四)自然保护区建设需继续加强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绿盾2018”自然保护区专项行动联合督查情况的通报》(赣府厅字〔2018〕83号)中,崇义县涉及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问题合计57个,目前已销号24个,已整改完成20个,继续整改的13个。按问题来源分,其中卫星遥感问题27个,自查问题30个。在整改过程中也随之发现了一些问题,2017年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动态遥感监测报告提到章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点位和阳明山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点位有明显的人类活动,但现场核查报告中提到8个点位均位于保护区界外,在阳明山景区整改过程中也发现,为方便观光车停靠的硬化停车场,作为需要整改的内容,硬化的停车场对于景区来说还是有存在的必要性。

建议:一是应切实提高遥感数据技术分析能力,分析人类活动数据时,应对数据进行准确定位,确保发现问题的定位更加精准,减少发现问题点位与实际保护区域不符的情形。在对成熟景区进行遥感数据分析时,应该尽量统筹考虑景区实际情况和需求,在不影响景区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做好数据分析工作,从而使景区的自然环境得到最大程度保护的同时,又能在景区观景的便民性上做到最大开发,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是争取政策,开展生态移民工程,将核心区内的居民全部迁移安置,减少核心区内的人类活动,并逐步推行缓冲区生态移民工程。

三是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科技人员待遇,建立起稳定的专业人员队伍。同时,加大组织各种培训及学历教育的力度,提高现有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

(五)垃圾分类仍需进一步推广

农户环保意识薄弱,随着工业的发展,农民的传统生活习惯的改变,农村的生活垃圾由过去易自然腐烂的菜叶、瓜皮,发展到塑料袋、农业生产薄膜、快餐盒、废电池等,其中许多东西难以回收,不可降解,严重污染了环境。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十分原始,房前、屋后、道路两旁到处都成了生活垃圾的天然倾倒场所。经过日积月累,垃圾越堆越多,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这些垃圾不仅仅对土壤、水源造成危害,同时也污染着空气,污染着农民的生活环境。

建议:一是要深入宣传教育,调度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各类媒体、活动等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坚持倡导农户“门前三包、分类减量,主动缴费、互相监督”。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了“小手牵大手”活动,分班级全体同学倡议“搞好垃圾处理,共建美丽家园”,充分发挥学生的示范作用,带动影响家庭其他成员积极参与。召开村组户主会议,议定村规民约,包括垃圾清运费收取标准、方式等,选举村组卫生监督理事会。

二是要建章立制,加强监督管理。农村环境整治需要全社会监督参与、帮助改进。积极探索村民自治与政府支持相结合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将农村环境整治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加强对乡镇工作成效的督查考核,实行“不定期督查,年度评先评优,既扣分又扣钱”,做到奖罚分明。村组卫生监督理事会与农户签订协议,做到理事会监督农户,邻里互相监督。事实证明,只有建立了管用的机制,才能保障常态化、长效性。

(执笔:陈龙雨、高月、杨科、陈德敏、薛宁宁)

( 编辑:宋美琪   送签:张莉   签发:张桃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