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2019“根在基层”调研实践活动

西南地区地球观测与导航相关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科技部“根在基层”2019年调研实践活动

第34调研团
来源:旗帜网2019年10月24日13:52
文字缩放: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直属机关团委关于开展2019年“根在基层”青年干部调研实践活动的要求,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7月7-13日,遥感中心组织办公厅、引智司、人事司、中信所、21世纪中心、评估中心等7家单位的13名青年干部,以“学用新思想、建功新时代——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调研”为主题,围绕地球观测与导航领域科技创新发展赴四川省成都市和甘孜自治州开展调研,参观相关领域核心器件研发及应用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就科技创新有关政策措施在基层落实情况开展座谈交流,并以“缅怀革命先烈、重走长征路”为主题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开展主题教育。有关调研情况具体如下。

一、调研基本情况

1.参观相关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实地了解科技创新发展成就。调研团先后参观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银河·596科技园,了解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相干强太赫兹源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项目进展,以及新材料、新装备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情况;参观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听取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了解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自适应光学高分辨率活体成像仪及其应用”项目进展和大口径地基望远镜轻质主镜镜坯研制情况;参观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博物馆、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了解新型电子薄膜材料与集成电子器件的研究和开发情况,调研遥感大数据应用中心、机器人研究中心、公共安全信息与装备集成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参观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调研遥感、地理信息及导航技术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全球首个真空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台、和谐号列车运行环境仿真平台等科研成果;参观西南交通大学贡嘎山冰川科研基地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参与面向冰川监测的地基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实时监测实验。

2.与一线科研人员面对面交流,掌握政策在基层贯彻落实情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座谈与调研现场自由交流,调研团实地了解了地球观测与导航领域科技创新情况,《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等科技创新政策措施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情况,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基层科研单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一线科研人员对科研环境、政策落实、项目申报、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的期盼与建议。同时,调研团成员结合工作简单宣传了新出台的科技创新相关政策,并对科研人员提出的问题和疑问进行了解答和回应。

3.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发扬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爱国奉献的科学家精神。调研团参观了位于泸定县的红军长征磨西会议纪念馆和磨西会议旧址,通过观看丰富的图片、展板、实物及故事场景,感悟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和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坚定了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在调研过程中,有关科研单位介绍了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在祖国的三线地区“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电子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调研团向“布衣院士”、遥感泰斗李小文塑像敬献鲜花,缅怀李小文院士在遥感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以及在治学、育人方面折射出来的光辉科学家精神。

二、调研单位科技创新发展情况

1.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若干科研领域取得了重点突破。

由中科院光电所开展的活体人眼视网膜自适应光学高分辨率成像技术研究,实现了成像技术从静态到动态的突破,可以在视细胞水平对眼底毛细血管和视觉细胞进行连续动态层析成像,为眼底血管血流动力学、视觉生理研究等提供了有力的科学工具,也为相关临床试验和诊断提供了全新的检测手段。目前,光电所正针对临床试验要求对人眼视网膜自适应光学成像仪进行实用化改进,力争早日进入临床。

电子科大机器人研究中心研制成功的外骨骼机器人(又称可穿戴机器人),融合了机器人学、人体工程学、控制理论、传感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可以给穿戴者提供支撑和保护,并具有感知、运动预测和自主控制等功能,能大大增强穿戴者的运动和负载能力。目前已在军事、医疗、工业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西南交大地球环境学院正在加速建设地学国际化示范学院,重点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建、一流学科专业争创、产学研用平台建设等8大工程,积极构建和申报轨道交通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创新引智基地和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努力推动青藏高原科考、地质构造、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2.面向经济主战场,若干科研成果成功转化创造了经济、社会价值。

中物院银河·596科技园聚焦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新装备、新能源等领域,与专业科技服务和金融机构深度合作,技术端连接中物院和全国若干高校、科研院所,市场端面向数量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开展技术成果双向转移转化实践:一方面梳理园区及中物院丰硕的科研成果,积极促成专利、技术的对外转移转化;另一方面针对企业的需求,通过定制研发、共建联合实验室、共建工程中心等方式实现技术和市场的对接。2018年,园区企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安全信息与装备集成技术研究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用行业带动产业、用产业促进科研、用科研培养人才”发展理念,将学校相关技术进行系统化集成后在相关领域进行推广应用。中国第一代警用标准巡逻车已成功服务于G20峰会的安保工作,研制的穿墙雷达、视频内容分析系统、通信自适应组网系统、微型安全接入系统等成果已在公安机关应用。目前,以学校科研成果为依托的“公共安全产业联盟”体系年产值过百亿元。

西南交大地球环境学院在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星载SAR综合环境监测高精度数据处理与反演技术”课题的支持下,选取贡嘎山冰川为典型研究区域,结合国内外SAR卫星影像数据、新型地基SAR系统实时监测数据,以及无人机倾斜摄影、激光雷达等中低空遥感数据,围绕冰川退化、冰川流速、冰川跃动、冰湖溃决等开展综合研究,相关成果为国内外冰川、气候、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验证。

3.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若干科研成果有力保障了国家战略利益。

中物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研制成功的高平均功率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通过调节电子束能量和摇摆器磁场强度,可以实现输出频率连续可调,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太赫兹源正式进入自由电子激光时代。高平均功率、高峰值功率的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在材料、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通过研究强太赫兹环境下的物理规律和实验现象,能够为新实验研究方法和新器件设计及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中科院光电所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研究表面等离子体(SP)超衍射光学特性,提出和建立了基于SP的纳米干涉光刻、成像光刻、直写光刻等方法,突破衍射极限的光学光刻分辨力,获得了22nm最高SP成像光刻线宽分辨力水平,为发展高分辨、低成本、大面积纳米光学光刻技术提供了重要技术途径,为超材料/超表面、第三代光学器件、广义芯片等变革性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制造工具。

西南交大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了高速列车“数字化仿真与运营模拟、基础研究、服役性能研究”三大平台,建立了“高速铁路耦合大系统动力学理论”,为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理论与技术保障。提出了满足我国特殊供电方式和庞大规模监控对象要求下的牵引供电保护与控制理论,实现了牵引供电成套技术装备的国产化。建立了大型复杂桥梁隧道结构安全保障技术,实现了无砟轨道与高速道岔国产化。目前正在搭建世界上时速最快的真空高温超导磁浮直道试验线。

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有关建议

根据调研单位科研人员的反映,科技创新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科研人员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动力不足,在人才评价和绩效考核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情况不是重要考量指标,相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青年科研人员更愿意投入精力发表论文。科研单位自身开展技术中试、熟化的条件有限,企业对尚未产品化的成果投资意愿较低,导致科技成果在转移转化过程中投入缺位。二是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方面。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缺乏统一的政策管理和要求,制约了我国科学数据资源的持续积累和综合利用。近年来虽然我国发射的遥感卫星数量较多,但向外界共享的卫星遥感数据较少,因此基于国产卫星数据的相关研究论文也较少,难以提高相关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三是项目评审方面。项目评审主要依靠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判断,对于产业共性技术了解不够深入。衡量标准主要是论文、头衔、专利、奖励的情况。项目申请“马太效应”明显,项目资源多集中于少数单位。项目评审立项周期略长,申报的时间成本过高。四是人才评价方面。人才评价也与论文、专利等过多挂钩,青年科研人员忙于争取项目、追逐发表高影响因子文章,导致他们在自己非专业领域或不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上耗费精力和资源。五是政策协调方面。针对同一类事项的发文部门多,且政令不统一,存在“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的问题,导致科研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无所适从、难以落实。六是政策宣传、落实方面。改革举措在各单位落实的情况参差不齐,存在改革政策宣讲不到位、理解存在偏差、部分单位落实细化缺失等问题。

为解决好科技创新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切实抓好政策落实落地,真正释放基层单位及科研人员创新创造的活力,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和基层科研单位需按照职责定位,共同下好科技改革发展这盘棋。

1.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环境。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服务。建立科研机构、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评估体系,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情况作为对单位予以支持,以及对有关人员进行职称评定、岗位管理和考核评价的参考依据。

2.着力解决科学数据孤岛问题。建立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绩效管理和评价机制,与项目支持、人员评价等工作挂钩,充分调动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依托科学数据中心进行科学数据的二次开发与推广应用,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3.优化完善科技项目形成和评审机制。在固定时间发布项目申报指南,集中开展项目评审,避免科研人员频繁申报、多头申报。扭转项目评审时单纯数“帽子”、数论文、数专利的做法,多关注科研成果能否服务于国家需求、能否为我国科技发展带来贡献。跟踪分析获得项目资源多的重点科研团队的科研活动,确保投出产出效益和研究成果质量。

4.切实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注重发挥同行评议机制在人才评价过程中的作用。对人才予进行综合评价,使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安心教学。

5.提高政策协同性和可操作性。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加强前期调研,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交流,就同一事项统筹考虑,所发文件能归并的归并,争取以部门联合发文方式进行部署,既及时出台有效的政策,又提高政策的协同性,避免政策效应耗损。

6.加大科技政策宣讲培训力度。针对不同单位特点开展科技改革政策集中宣讲,向基层一线科研人员讲清楚政策内涵、讲清楚政策要求、讲清楚实施程序。及时响应基层呼声,进一步出台配套政策,指导和推动基层科研单位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实施细则。

四、调研体会和收获

调研团通过7天的实地参观和座谈交流,一是坚定了初心使命。通过参观红军长征博物馆,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和报国情怀,团员深受精神洗礼,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意义,努力把调研收获体现到增强党性、提高能力、改进作风、推动工作上来。二是领略了科技成就。在国家的规划部署下,一线科研人员不断进取、勇于创新,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令人备受振奋和鼓舞。三是发现了问题不足。目前科研领域在成果转化、“三评”改革、政策落实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青年干部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勇挑重担、攻坚克难、久久为功,为我国科技改革发展打通梗阻、扫清障碍。四是增长了遥感知识。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是学科交叉特点突出的前沿高技术领域,对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利益与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通过调研对地观测与导航领域载荷研制和应用开发,对相关领域科技创新有了比较全面、立体、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五是提高了调研能力。通过制定调研方案、设计调研提纲、分工组织实施,以及对调研材料深入分析、综合,增强了团员向实践学习、向一线科研人员学习的自觉,锻炼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调研能力。六是增进了同事友谊。调研团的13名团员来自部系统7家单位,在7天的调研活动中大家互学互助、同工同勤,结成了深厚的同事友谊,为以后共同做好科技工作打下了牢固基础。

( 编辑:宋美琪   送签:宋美琪   签发:张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