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 全面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郑国光
来源:旗帜网2020年06月16日15:14
文字缩放: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防灾减灾救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次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深刻回答了我国防灾减灾救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尊重生命、情系民生的执政理念,为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应急管理部组建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全力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灾害风险,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坚持党的领导,形成各方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自然灾害防治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开展的许多重大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我们始终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组织动员防灾减灾救灾各方面资源和力量,进一步理顺统和分、上和下、防和救的关系,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形成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整体合力。当前,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在实践中充分展现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即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和党的组织优势。要继续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推动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克服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培养防灾减灾救灾专业化人才十分迫切,要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我国防灾减灾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同时,还要加大对广大领导干部的培训,强化领导干部灾害风险意识,既要救灾冲在前、表现好,更要防灾做在前、做得好。

1月10日上午,作者(前排右一)到南宁市应急管理局调研慰问。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多次强调,要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近年来,我国汛情旱情和森林火灾接连不断,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地震风险不可忽视。去年受灾人数超过1.2亿人次,总量依然十分巨大。今年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总体增多增强趋势明显,多灾并发和灾害链特征日益突出,重特大灾害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十分复杂。与此同时,公众灾害风险防范意识相对淡薄、公众自救互救技能还普遍缺乏,需要探索完善。要增强忧患意识,时刻保持高度警醒,做好随时应对各类灾害,甚至同时应对多场重特大灾害的应急准备。机构改革以来,按照“国家队、主力军”的定位,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力量建设,加快重塑重构和转型升级,以适应复杂条件下“全灾种、大应急”实际救援任务需求。要继续健全完善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军队应急力量为突击、专业应急力量为协同、社会应急力量为辅助的中国特色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提高各类灾害事故救援能力。结合区域灾害事故特点,建设若干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加强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加快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努力满足可能发生灾害事故的物资需求,确保物资有序调度、快速运输、高效配送、精确溯源。灾害发生后,根据预案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及时调拨救灾款物,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要完善灾害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机制,调整优化生活补助标准,因地制宜制定灾后恢复重建政策,特别关注受灾贫困地区,加大支持帮扶力度,严防因灾致贫返贫。

坚持预防为主,努力把自然灾害风险和损失降至最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必须构建统筹应对各灾种、有效覆盖防灾减灾救灾各环节、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要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减少人为因素引发自然灾害的概率。把自然灾害防治融入有关重大规划、重大工程、重大战略是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要根据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的安排部署,充分发挥自然灾害防治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抓紧统筹推进实施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开展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灾害风险底数,是落实灾害风险管理理念的关键举措,要强化风险源头管理,做好第一次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编制灾害频发易发地区风险图。应急管理部已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自然灾害风险形势会商机制,要加强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灾情会商研判,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

坚持综合减灾,强化防灾减灾救灾的各项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近日全国人大已正式启动《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修改工作,我们正抓紧推动自然灾害防治综合立法,要系统梳理和修订防灾减灾救灾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快制订修订防灾减灾救灾技术标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调动社会各类资本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完善灾害应对金融体系,进一步探索多渠道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为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研究制定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相关政策、标准和准则,落实税收优惠、人身保险等支持措施,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化防灾减灾救灾格局。要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进科技自主创新,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以信息化推进防灾减灾救灾现代化,推进先进技术装备研发应用,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先进指挥通信、轻型智能工程机械等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推广使用。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区域框架下的减灾合作机制,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人财物技等方面的合作,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区域合作。

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乌鲁木齐市从5月7日开始,开展为期3天的地震应急救援综合演练。

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社会共治,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要把社区居民发动起来,构筑起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5月9日至15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旨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知识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切实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从源头上防范化解群众身边的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要根据疫情防控的不同情况,通过网络公开课、新媒体直播、在线访谈等多种形式,面向社会公众普及各类灾害事故知识和防范应对基本技能。不断强化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开展全面系统的灾害事故隐患排查,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尽最大可能减轻灾害事故风险。统筹推进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促进乡镇(街道)政府专职消防队、企业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灾害信息员等多元力量发展,提高基层灾害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强化灾害信息报告发布制度建设,尤其要加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和人员密集区的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和接收能力建设,统筹运用互联网、大数据、自媒体等新技术新手段和应急广播、大喇叭、吹哨子等传统手段,确保信息到户到人,有效解决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问题。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家庭储备基本应急物资和逃生避险设施装备,推广使用家庭应急包。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满足辖区居民紧急避险和临时安置需求,修订完善基层各类应急预案,因地制宜开展线上等多种形式的演练活动,促进公众熟悉灾害事故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路径,能够及时转移避险,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来源:《旗帜》2020年第5期;作者系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局长)

( 编辑:白 翔   送签:冯爱龄   签发:白 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