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效显著,主要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集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勾勒出更加清晰的顶层设计。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勇于担当作为,狠抓改革落实,扎实做好新时代经济体制改革工作。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改革规律,科学分析新时代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开创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改革认识论和方法论。
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当前,世界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收官阶段,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别无他途。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立场、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前进。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全方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深化和展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作出了新的部署和安排。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正确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坚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蹄疾步稳地推进改革,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
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落地生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当前,我国改革到了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关键时刻,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直接决定着改革成败。要力度不减、步伐不变,聚焦、聚神、聚力抓改革落实,遵循改革规律和特点,建立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统筹制度改革和制度运行,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的关系,搞好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配套,注重各项改革协调推进,使各项改革相得益彰。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体制改革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创新突破,推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和动力支撑。
市场微观主体活力不断增强。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持续深化国企改革,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深入调整,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2018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营业总收入、利润总额分别比2013年增长96.2%、98.5%、26.5%和41.4%。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总体上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公平有序。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系统清理有违产权保护原则要求的规章规范性文件5847件,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些重大涉产权案件再审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商品和服务价格市场化程度已由2012年的94%上升至超过97%。新一轮电改实施以来,电力直接交易改革为工商企业减少电费支出超700亿元。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改革举措陆续推出。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科创板成功开板并试点注册制,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8.5%,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释放,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升到第14位。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重大进展。2018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3.4%,2014年以来大约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新增约9000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推进农业“三项补贴”和涉农资金整合改革,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持续健全,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4%,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财税和社会保障等再分配调节机制不断健全。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改革稳步推进,实施新预算法,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绝大多数省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率降至16%,职工养老保险中央调剂金比例从3%提高到3.5%,不断增加对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
政府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出台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意见,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大为增强。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累计削减44%,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取消,中介服务事项压减74%,企业开办时间缩短三分之一以上。加强和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我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2013年第91位跃升至第31位,是全球营商环境改善程度最显著的经济体之一。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设立18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启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由2017年版63条减至2019年版40条。推动外商投资持续增长,2018年,全国新设外资企业增长近70%,直接投资金额8856亿元。境外投资结构稳步优化,境外投资效益不断显现。截至2018年底,境外投资存量达1.98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6.4%。“一带一路”建设逐步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2019年9月底,我国与137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97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积极推进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从2015年的82%提高到2018年的87.5%,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力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能源消耗和建设用地总量、强度“双控”制度,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制度。截至2018年底,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优良天数达到79.3%,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了10.4%。
奋力开创新时代经济体制改革新局面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新起点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深入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把落实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作为重要任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要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健全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政策,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发展新动能,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加快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步伐,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以深化市场化改革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努力满足最终需求,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要完善合理扩大有效投资的体制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和带动作用,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活力。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推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商品消费升级换代,引导企业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促进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通,打造纵深的市场空间布局,不断扩大市场容量。
完善政府宏观管理职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要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善营商环境。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做好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举措等重大问题的体制机制改革研究谋划,推动各项改革全面体现国家发展战略。完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完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扩大开放。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健全促进对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推动建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健全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国家技术安全清单管理、不可靠实体清单等制度。
稳步推进社会领域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结合群众的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推出一批改革举措。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推进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推进能源革命。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为早日建成美丽中国而努力奋斗。
(来源:《旗帜》2020年第1期。作者系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 编辑:冯爱龄 送签:冯爱龄 签发:白 翔 )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旗帜杂志社版权所有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承建 版权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京ICP备18060497号-1,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