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机关党建资料库>>习作共读>>书籍>>《习近平在福建》

“习近平同志不仅重视调研、躬行调研,而且讲究科学调研、高效调研”【2】

——习近平在福建(十七)

采访组:邱然 陈思 黄珊
来源:学习时报2020年07月31日16:34
文字缩放:

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同志依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并把它提高到事关党的执政资格和执政地位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指出:如果我们连群众吃的东西都管不好,我们党执政的资格在哪里?

关于随机调研,还有一个小事例值得讲一讲。2002年9月,国庆节前夕,习近平同志到福州检查节日的安全和保障工作。当时,南江滨公园刚刚建成,视察结束乘车离开时,他看到公园里一个小小的、精致的建筑物,就问:“那是啥?”随行人员回答说:“是厕所。”习近平同志很感兴趣,他说:“我去看看。”我们也跟着下车去看了那栋厕所,它的外立面很前卫,造型很独特,跟公园环境融合得也很好,树木的掩映下,效果不错。上车后,习近平同志说:“厕所不可小视,一定要加强管理。许多外国游客来访提的意见最多的就是厕所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批示,亲自推动解决我国厕所的卫生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厕所革命”,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采访组:习近平同志的“随机”调研确实能够掌握更加深入、更加真实的情况。请讲讲他调研的第六个特点。

潘征:习近平同志很善于借力调研,借助媒体记者和专家智囊的力量调研。他经常会根据工作需要邀请一些中央媒体的记者来参加省政府的重要活动,包括他自己的调研活动。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驻福建的一些记者就应邀参加过他的调研活动。习近平同志说,请媒体记者来,一则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省情,了解省政府的工作;二则可以请他们帮助出些点子,提些意见,助推工作。记者来参加调研,以为省长要交代什么任务,为此经常会问我,有什么任务吗?我说,省长没有给你们安排具体任务。他们都说,省长没直接下任务,我们更要认真调研才是。时任经济日报福建记者站站长石伟同志,就跟着调研了几次,写过几篇好文章。2001年6月,他给习近平同志送了一份材料,反映的是在采访中发现的一个怪现象:福建一些地方的货车挂外省车牌。了解后才知道,这样货车主可以规避福建有关部门监管,还可以少交税费。如向外省税收部门交5吨载重量的税,却在福建拉8吨或以上的货,这就造成税费流失且有安全隐患。习近平同志当即批示要求整改,不久便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还有一个很好的做法,就是坚持每年春节前请新闻界人士一起来座谈。座谈会上他主要是听大家讲,听大家提一些工作上的意见建议,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对新闻记者提要求。在这种场合他都是即席讲一段开场白,话语不多,却讲得非常精彩,把现场气氛营造得热烈、融洽。

习近平同志担任省长后,亲自倡导、推动组建省政府智囊机构,我是具体经办人。2001年1月初,正式发文组建省政府经济社会发展顾问团;3月,成立“数字福建”顾问团;5月,成立国际顾问团;9月,又组建法律顾问团,经历了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我现在还保存着当时的顾问团名单,这里面既有知识渊博的学者型专家,也有很多一流的实务型专家,都是真正能为福建发展出谋献策的。顾问团组建以后,在使用上是充分的,真正发挥了智囊团的作用。2001年5月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国际顾问咨询会,主题是“经济全球化与福建产业发展”。他在会上提出,设立国际顾问团是适应全球化的需要,让福建能够有效地参与国际产业的分工。现在回想起来,习近平同志很有国际视野、世界眼光,善于在对外开放、国际分工的大背景下分析判断福建产业发展的位置和走向,推动福建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他现在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也是一样的道理,视野特别开阔,不是就中国讲中国,而是站在世界发展大潮和全球化大背景里看当代中国的发展。2002年1月,习近平同志听取了顾问团成员、主要是省内成员对省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2002年6月,他主持召开专家咨询会,听取顾问团成员对生态省规划的意见。现在,经济社会发展顾问团、“数字福建”顾问团、法律顾问团这些当年设立的顾问团都还在运行。习近平同志借力调研确实也是一个高效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拓展了调研外延,更大范围汲取理论和实践的养分。

总的来看,习近平同志在调研上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他不仅重视调研、躬行调研,而且讲究科学调研、高效调研,这些成为习近平同志在福建领导实践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刚才从6个方面归纳了习近平同志的调研方法,也可以称之为调研“六法”。这“六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领导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如果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能像习近平同志这样,把调研这个基本功掌握好、运用好,以各种不同方式来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总结经验,我们的治理能力和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就会得到极大提高,我们国家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兴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自然也就能够得到更大满足。

采访组:在您陪同习近平同志调研的3年多时间里,还有没有给您留下印象深刻的事情?

潘征:印象深刻的事情还有不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习近平同志在调研中体现出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对待工作勤勉负责,这些本身对我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

1999年10月,习近平同志去视察位于福州西洪路的市传染病医院。这不是省政府办公厅安排的,是习近平同志主动提出要去看一看的。当时我想,去传染病医院可能会对领导的健康造成影响,但他毫不在意,还是坚持去了,此后又去了一次。后来我了解到,福州传染病医院是当时全省唯一的一家,他认为办好这类医院对群众健康很有意义,应该去调研、去关心。习近平同志总是时刻想着工作而不是想着自己,这深深感染了我们。

1999年12月的一天,习近平同志一早就带领大家去南平调研。当时去南平要跑半天。午休后,我去他住的房间请他出发,看到他坐在沙发上,脸色发白。一了解,是因劳累过度,肠胃不适,浑身没劲儿。我说:“省长,要不下午的调研调一调,先吃点药休息一下明天再去吧?”他说:“不行啊,已经跟人家说好的事情,我们还是要去。”那天,他还是坚持准点出发,完成了原定的调研任务。这种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的精神,让我很受触动。

2001年7月上旬,他去南平政和、浦城调研。那天赶到浦城,刚吃完晚饭,就接到消息说台风要袭击福建。当时气象预测没那么准,外出调研时并不知道台风的准确路线。他放心不下,决定马上坐车赶回福州。浦城是福建靠近浙江的最北的一个县,当时路又不好走,赶回福州时已经是凌晨了,整个晚上都在路上奔波,一到福州就让车子直接开到福州东水路省防汛办,他根本顾不上休息,立即紧锣密鼓地部署全省的防台风工作。这种拼命工作的精神,这种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感染了随行调研的每一位同志。

习近平同志平时在生活上很节俭,下乡调研时既严格要求自己和身边工作人员,也严格要求地方。他只吃简单的工作餐,从不大吃大喝,从不给地方增加负担。2002年4月,他去寿宁县调研。县里领导见习省长来了很高兴,也很感激。因为在他的直接关心下,通往寿宁县城的沙土路刚刚全部改造成柏油路了。“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如今有了全新的柏油路,县里的同志多高兴啊。他们张罗着要好好接待一下省长,想把晚餐搞得丰盛点,习近平同志知道后提出不能铺张,就吃当地农家菜。吃晚饭时,县里的同志满怀歉意地说:省长,不好意思,没啥好东西,就是这些土货。他却说:“简单点好!这寿宁的‘地瓜扣’(地瓜粉加工成的粉丝)就很好吃嘛!”对于习近平同志来说,下乡调研吃最简单的饭菜,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到工作上,早已成为习惯。

还有一次,在调研当中,习近平同志说:“我们不仅要做群众看得见的事情,还要做群众需要但是看不见的事情。”他这样说,也这样做。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开始关注城市垃圾处理问题。福州每天都产生大量垃圾需要处理,他通过详细调研,决定建设红庙岭垃圾处理场,1993年开始建设,1995年投入使用。这个垃圾处理场现在还在持续发挥作用。他说,种树、修马路,老百姓看得见,这是“显绩”;在荒僻的地方修垃圾处理场,这是“隐绩”,是大多数人看不见的,但我们更要做。习近平同志为人民办实事、好事,不是流于表面,不是摆摆样子,而是真正把那些大家看不到甚至想不到的事情,踏踏实实、不声不响地做好。

记得有一次在去三明调研的火车上,习近平同志跟随行人员聊起了家常。他说:“我父亲对子女教育很严格,经常把我们兄弟姐妹叫到一起,大家排成一排后,他就开始讲话,提要求,核心的意思就是谦虚谨慎,低调做人。父亲一有空就讲,反复讲,他的话我们都倒背如流了。”习近平同志还讲到,他小时候穿的很多衣服都是姐姐退下来的花衣服,他不肯穿,母亲就把衣服拿去重新染色以后再给他穿。元旦、国庆节人民大会堂有晚会,他去看节目时,经常在门口被工作人员拦下来,直到有人出来证明说这是习家的孩子,他才进了门。因为工作人员不相信习家的孩子会穿这样的衣服。习近平同志说的这些家事,给了我们以深刻的教育。

采访组:从1999年到2002年,您在省政府办公厅为习近平同志服务3年多,这个时间不算短,您有哪些感触?

潘征:我在省政府办公厅与习近平同志的工作交集有3年多时间,能够近距离接触他,目睹他的工作,聆听他的教诲,感悟他的精神。从大的方面说,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第一点,习近平同志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他在讲话里经常引经据典,古语和典故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智慧有很深刻的理解,掌握运用得非常好。他视野开阔,不仅了解中国国情、中国文化,还走过世界上很多地方,对国外的情况也很了解,很注意吸收世界上最新的文明发展成果,能把古今中外融会贯通。他经常在讲现在的事情时提到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讲到一些国内事情时会提到国外可以借鉴的好经验、好做法。他当年讲到福建的建设,就不时援引国外的一些例子,比如谈生态建设时就说起国外的绿化怎么做、如何建设“绿色屏障”、“城市之肺”等等,给我们以很大启发。特别是,习近平同志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又通过经常性的深入调研了解和掌握实际情况,尤其是基层的情况,因而他站得高、看得远,提出的很多观点和做法都极具前瞻性。比如担任省长期间提出的“生态省建设”、“数字福建”等等,以及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的要求,包括服务型政府、有限政府、机关效能建设等等,都立足于把福建的经济社会发展放在更高、更宽、更远的时空维度去分析,从战略高度提出创新的理念思路和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他对国际国内大势的清醒认识,对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对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他还有很强的辩证思维能力,既深刻把握国内发展大局,又准确审视国际发展大势;既注重抓经济建设,又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既把握主要矛盾,又做到客观全面;既关注当下,又放眼长远;既看到成绩,又认识不足等等,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善于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第二点,习近平同志有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他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爱得很深,有“大爱”情怀。这种爱是发自内心、发自肺腑、自然流露的,在各个时期、各个方面都体现出这种精神、这种情怀。在宁德工作期间,他推行“四下基层”制度,并身体力行、躬身示范。他曾三进地处偏僻、不通公路的寿宁县下党乡访贫问苦、现场解决问题,解决连家船民上岸等难题,令当地老百姓感念至今。2000年,他当选省长后第一次作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我们一定要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他亲自领导扶贫开发工作,推动福州棚屋区改造,大力治理长汀水土流失、“餐桌污染”等等。这一项项工作,无不蕴含着他对人民深沉的爱。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目的在于教育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这方面,习近平同志早就以始终如一的自觉行动为我们作出了最形象最直接最有力的榜样示范。

第三点,习近平同志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他在宁德提出“滴水穿石”“弱鸟先飞”“功成不必在我”,在福州提出“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他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对治理长汀水土流失提出“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如此等等,都是要求我们实实在在,立足于干,而不是立足于说。他常说,我们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一定要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一件件具体事情中,体现在为老百姓办事的过程中。到中央工作后,他仍保持着高频次的深入调研,不辞辛劳,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这就是他求真务实精神最直接、最具体、最有力的体现。统揽全局、运筹帷幄、求真务实、执政为民,向来是习近平同志领导实践的最鲜明风格。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了17年半,先后工作过的地方和岗位很具有代表性,既有经济特区、贫困山区,也有省会中心城市,还有省委省政府领导岗位。他遍访八闽大地,熟悉福建的山山水水,与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感情。他在离开福建后的几次讲话中都讲到对福建的深厚感情,一再说“福建是我的第二故乡”。他在福建这块热土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形成了许多创新理念,开创了许多生动实践。完全可以说,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

习近平同志讲原则,工作要求严格,同时又非常人性化,关心部下,待人包容,很有亲和力。从人格角度看,我觉得他是非常完美的。他科学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为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钥匙”。能够有机会在习近平同志身边工作过一段时间,我觉得特别荣幸、特别幸运,现在回想起来,许多往事历历在目,心里暖洋洋的。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领导实践,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回顾他当年的一些思想观点和实践过程,对更好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很有帮助。

采访组:习近平同志除了关心身边工作人员,也非常关心老同志。请您谈谈这方面情况。

潘征:习近平同志对老同志确实非常关心。在福建工作期间,他经常去看望老同志,有时候实在忙不过来,也会让我们代他去看望。有一次,他让我代他去看望福州市委老书记张继中同志。张继中同志很感动,跟我讲,省长这么忙还记得我?我说:“习省长专门交代让我来看望您,向您表达问候,祝您身体健康!”我还代他看望过一位部队的老同志熊兆仁将军。我见到熊将军,转达了习省长的问候,熊将军很感动。

我跟他一起去看望过的老同志就数不胜数了。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我跟他一起去慰问福州鼓山镇的全国老劳模——郑依姆老人。这位老人受过毛主席接见。当时他已经患了癌症,但看上去身体还可以。老人见到习省长很高兴,他是个很豪爽的老人,把珍藏多年的家酿青红酒倒在很大的碗里,说:“习省长,你来看我,我很感动,敬省长!”习近平同志端起碗,毫不犹豫地“咕咚咕咚”地干了那一大碗酒。我也连忙跟着把自己那一大碗酒也喝了。这碗酒喝得我心里热乎乎的。

习近平同志非常关心我们这些部下。每年政府工作报告写完以后,都会和我们一起吃个工作餐,有一次还让我代表起草组发言。他从工作上、生活上都非常关心我们。多少年过去了,他一直还记得我们这些同志。

2014年11月,习近平同志回到福建视察,在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会后,大家很自觉地排队,等待与他会面、握手。省领导和正厅级领导由时任省委书记尤权同志介绍,与会工作人员由我来介绍。我介绍的时候,习近平同志问我,还有“老人”在吧?他指的“老人”就是他主持福建省政府工作期间的一些工作人员。我说,很多同志都转岗了,还有个别同志在这里。习近平同志点点头。这时,他看到队列中站着福建电视台一个记者,马上招呼道:“哎,小赖,你还在跑新闻啊?”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赖晗同志经常跟着他调研,做新闻。小赖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习近平同志还记得他,当时很激动,紧紧握着总书记的手,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小赖打电话跟我说,那天晚上他整夜没睡好,习近平同志离开福建这么多年了,还叫得出他这样一个普通记者的名字,他兴奋啊。

时光如梭,习近平同志离开福建已近二十年了,但我还清晰地记得他离开福建的当天上午,专门抽时间到省政府办公厅各个处室看望大家,与机关工作人员一一握手道别,办公厅综合处现在还挂着一张照片,是他离开之前跟处里同志们的合影。

我本人对习近平同志有着很深厚的感情。2002年国庆节,我在外地休假,得知他要调往浙江,第一反应是舍不得,感情上很割舍不下,情不自禁地给他拨了电话,迫切表达这么一种心情:感谢省长多年来的教育、培养,让我深受教益,现在你要走,我很舍不得,多么希望你能够继续为福建人民造福。当时情绪比较激动,一讲就讲了将近半个小时,话说多了。但他很耐心地听,还不时地给予一些回应。那个时候,他马上就要离开福建,手头事情肯定多得很,却还花了那么多时间听我说话,与我交流,这也说明他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尊重同志,关爱部下。通话要结束了,我依依不舍,他在电话那头说:“来日方长!”

(来源:理论网)

( 编辑:皮博   送签:皮博   签发:冯爱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