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育新机开新局

来源:湖北日报2020年12月03日08:24
文字缩放:

访谈嘉宾

胡敏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央党校报刊社副社长

阅读提要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其他的大国经济一样,国内供给和国内需求对于经济循环必须起到主要的支撑作用。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要使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从这四个环节看,目前我国具有重要的基础条件和突出优势。

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意味着对外开放地位的下降,而是要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循环,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

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如何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理解这两个“战略抉择”?

胡敏:这两个“战略抉择”是我们党在进入新发展阶段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的生动写照。

——从历史维度来看,上世纪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党中央结合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提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以出口为导向的“国际大循环”战略。这一战略既很好契合了当时国内经济形势,让我国传统经济要素的比较优势充分释放,市场主体、地方政府、区域经济活力充分迸发,企业在外向型经济中找到了市场,企业经营者激发了创新精神,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得以快速流动。这为上世纪90年后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预计超过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率贡献连续多年在30%左右,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大国经济。从欧美发达经济体的发展路径来看,大国经济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要立足国内经济可循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其他的大国经济一样,国内供给和国内需求对于经济循环必须起到主要的支撑作用。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提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持续释放内需潜力”“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等。可以说,党中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在过去十多年持续探索的基础上,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是基于对我国发展阶段的深刻认识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之举。

——从现实维度来看,近几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中国发展将面对长期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外部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着重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近年来,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多保持在90%以上。国内大循环的动能明显增强,实施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战略基础逐步夯实。

再从大国经济的发展安全考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遭遇过很多外部风险冲击,最终都能化险为夷,靠的就是办好自己的事,只有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才能统筹发展和安全。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我们还必须重塑新的竞争优势来夯实大国经济地位,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既满足国内不断升级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促进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做强做大做实国内市场。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在新的国际经济合作中赢得主动,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促进大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的基础条件和突出优势

记者: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的基础条件有哪些?突出优势在哪里?

胡敏: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要使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从这四个环节看,目前我国具有重要的基础条件和突出优势。

从生产端来看,我国已经形成世界制造中心,传统优势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经济社会的大底盘,在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参与国际合作分工的过程中,形成了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工业门类,有机嵌入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齐全的配套能力和灵活的适应能力。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我国在短时间内能够及时生产提供巨大的防疫物资,就是对我国生产制造能力、结构调整韧性和弹性能力的一个很好检验。国内产业这种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规模效应、范围效应以及学习效应在产业体系中得以全面展现。

从流通端来看,经过这些年物流体系和城乡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和不断建设,供应链体系日渐完备,现代流通体系架构也逐渐成熟,特别是近年来供应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产业上下游、城乡产供销、线上线下方式相结合的物流体系建设有了长足进展。

从分配端来看,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人口已超过4亿人,随着收入分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将有力支撑起日益扩大的中等收入群体。

从消费端来看,市场是稀缺资源,一个具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构成了一个不可替代的巨大消费市场。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都是形成未来超大规模内需市场的有力支撑。未来一个时期,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建设,以及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内需潜力还会不断释放出来。

从制度层面看,制度优势是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重要的基础条件和突出优势。随着一个更加统一公平有序竞争的全国大市场在各类基础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改善营商环境等举措的作用下逐步形成,国民经济在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将基本实现畅通,相对稳定、相对独立、富有效率、良性互动的国内经济大循环也将夯实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会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最有力的制度保障。

使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记者:“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在现实推进过程中需要把握什么?

胡敏: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进程中,当务之急是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通诸多环节的难点堵点。打通堵点必须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实现重大突破,尤其要促进各类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还要着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要着力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要加快建设完善现代流通体系,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要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国内大循环不是一个个地区的自我循环,而是相互联通、有机协作、要素流动充分的全国大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意味着对外开放地位的下降,而是要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循环,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外资企业的市场准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依托国内强大市场,使我国成为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成为外商投资兴业的沃土,使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促进同各国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发展。这样就既能够拉动国内经济,又为世界各国创造更大市场机会。

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记者: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处于“战略基点”的重要位置。因时因势,扩大内需要从何处入手,抓住什么样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胡敏: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就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在开拓消费需求层面,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在拓展投资需求层面,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在“两新一重”方面取得新进展,比如,要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还要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在制度完善层面,要切实做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坚决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程曼诗)

( 编辑:冯爱龄   送签:冯爱龄   签发:冯爱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