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期刊>>《旗帜》杂志>>2021年第9期

加快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

田丰
来源:旗帜网2021年10月20日15:05
文字缩放:

【摘    要】 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风向标”“导航仪”。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评价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守学术初心,坚持分类评价和分领域评价兼顾、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并重,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加快完善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 评价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标准

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风向标”“导航仪”,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必须牢牢抓住评价体系建设这个“牛鼻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评价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评价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加快构建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评价体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根本标志就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评价体系建设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在评价指标体系中设立明确的政治标准和价值标准,将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优秀成果和人才遴选出来,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对忽略、甚至无视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的错误倾向,实施“一票否决”。

坚守学术初心,为人民做“大学问”“真学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根本目的在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大学问”“真学问”的理念,自觉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获取名利从来不是、也不应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初心。在评价体系建设中,要通过多种方式,将真正了解人民大众所思所想所需、真正增进民生福祉的优秀成果与人才评选出来。在成果形式上,应推行理论文章、决策咨询研究报告、建言献策成果、优秀网络文章、艺术创作作品等与论文、专著等效评价;在价值评估上,应综合衡量科研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在人才评价上,应完善涵盖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和贡献等要素的指标体系,全面考量科研人才。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牢牢抓住历史机遇,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研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体现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担当。在评价体系建设中,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国情出发,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研究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要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实际作为评价体系建设出发点,不能人云亦云、照搬照抄外国期刊、智库、学术、学科、人才评价模式;要重视用中文传播中国学术,破除对国际期刊的盲目崇拜,完善国内外学术期刊分级分类制度,对刊发在同级同类国内外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同等对待。

构建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评价体系

科学权威、公开透明是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建设的总体原则和基本追求。要尊重科研发展规律,加强评价理论研究,采用并不断完善科学的、为学界广泛认可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评价程序、指标体系、数据来源、专家遴选机制要公开透明、严谨科学,努力排除个人情感、行政干预、舆论压力、他人请托等干扰因素,权威客观地将学术成果的价值和水平体现出来。加强评价法治建设,强化评价重点环节监督,建立健全公示、反馈、申诉、巡查、举报、回溯等评价监督制度。综合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多途径加大透明度建设。及时掌握评价领域网络舆情动态和热点事件,积极回应学界与社会的关切,切实提高评价公信力。

坚决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改变片面将论文、职称、学历、奖项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纠正“以刊评文”“以刊评人”的错误倾向。统筹兼顾分类评价和分领域评价,建立与科研活动类型、学科领域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突出考察重点。对主要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才,重点评价其在推动理论创新、传承文明、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能力贡献;对主要从事应用对策研究的人才,重点评价其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服务支撑的能力业绩。充分考虑社会和学术发展需要,针对新兴领域、交叉领域、跨学科研究设立合适的评价标准。推行代表作评价,注重标志性成果的研究质量、内容创新、学术贡献、政策影响和社会效益。不以数量论英雄,强调质量导向,鼓励发表高水平、高质量、有创新价值的学术论文。

坚持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并重。定性评价“请专家说话”,主要通过同行专家长期以来积累形成的专业知识和认知完成评价活动;定量评价“用数据说话”,通过量化指标及分析体现研究成果被他人认可、利用的程度。定量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学术偏好、人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降低定性评价中可能出现的偏误。但是,哲学社会科学以人类精神世界和人类社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涉及价值判断、历史判断和道德判断等问题,仅凭定量指标难以充分评估。因此,必须坚持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并重,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评价质量。要充分发挥同行专家在学术标准制定和学术评价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依靠、相信、尊重同行专家的专业判断。建立健全动态、随机、回避、轮换的评价专家遴选机制,优化专家来源和结构,注重业内代表性,将业内学术水平高、学风好的专家选出来。增强学术同行专家的自律,通过发布学术准则、规范与指引等,倡导专家自觉维护学术同行评议制度公平。完善评审专家的退出、信誉和问责制度,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加强评审专家数据库建设和共享,完善大型引文数据库,构建学术论文同行评议大数据平台,夯实定量评价的基础。创新定量评价的理论方法,完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推动评估科学化、精准化、规范化。

(来源:《旗帜》2021年第9期;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纪委书记、副院长、研究员)

( 编辑:贾泽娟   送签:张成付   签发:钟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