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期刊>>《旗帜》杂志>>2021年第9期

沂蒙红嫂:柔肩担大义 红心跟党走

临沂市直机关工委 临沂市委党史研究院
来源:旗帜网2021年10月22日16:00
文字缩放: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现场,一首铿锵激昂的《跟着共产党走》唱响神州大地。这首歌诞生于沂蒙革命老区,是无数沂蒙人民坚定追随党的脚步、投身革命事业的真实写照。

“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2013年11月25日,踏上山东临沂这片曾饱受战火的土地,习近平总书记感慨万千:“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

拥军支前的“沂蒙六姐妹”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期间,部队急需大量的军粮、军鞋。蒙阴县烟庄村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组织全村妇女做军鞋、烙煎饼做军粮。

一只鞋底要纳120行,一行要过30多针,每针都要经过锥眼、穿线、走线、拉紧。姑娘们的手指磨起了泡、出了血、变了形,可没有一个人喊疼喊累。她们坚信,每多做一双军鞋就能帮战士们离胜利更进一步。

经过半个多月的通宵达旦,她们为部队做军鞋300余双、洗军衣8000多件、准备军粮近10万斤。1947年6月10日,《鲁中大众》以“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为题进行宣传报道。陈毅同志亲切地称她们为“沂蒙六姐妹”。

最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同志的指挥下,于孟良崮一举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扭转了整个华东战局。陈毅同志后来回忆道:“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从战火硝烟中走出的“沂蒙六姐妹”从未停止拥军的脚步;而新时代的“沂蒙扶贫六姐妹”牛庆花、曹淑云、于学艳、林西臻、刘加芹、王洋则响应党中央号召,投身脱贫攻坚战,继而转战乡村振兴“主战场”,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生动实践,为沂蒙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沂蒙六姐妹”在1997年纪念孟良崮战役50周年时的合影,前排为伊廷珍,后排左起

为冀贞兰、伊淑英、杨桂英、张玉梅。(公方莲老人1976年去世)

开办战时托儿所的“沂蒙母亲”

1939年6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等先后进驻沂南县东辛庄村,不少部队的孩子由于常年随队伍奔波而面黄肌瘦。该村妇救会会长王换于看了很心痛:“这样下去不行,得给孩子们分散到各户找奶母喂养,打起仗来也方便转移掩护。”

就这样,王换于创办了战时托儿所。“让他们吃奶,让咱孩子吃糊糊汤。咱娃就是死了你们还能生育,万一烈士的孩子死了,就断了根了。”这位伟大的沂蒙母亲当年对儿媳说的话,今天听起来依然让人动容。

1939年秋到1942年底,王换于她们先后抚养了30多名革命后代和8名烈士遗孤,其中包括罗荣桓、徐向前等将帅的子女。而王换于的4个孙子却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数据显示,当时仅在沂南县就有革命后代181人被当地妇女抚养。

时光飞逝,曾受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接见的于爱梅(“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沂南县退休教师)正致力于沂蒙精神的宣讲工作,她要把“沂蒙母亲”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沂蒙精神在铸魂育人中焕发时代光彩。

架起火线桥的“沂蒙大姐”

“32名妇女,40分钟,一整个团。”这串数字的背后,是震撼人心的奇迹。1947年5月12日孟良崮战役前夕,沂南县岸堤镇妇女干部、后来被江泽民同志称为“沂蒙大姐”的李桂芳接到命令,天黑之后部队要过汶河,必须在5个小时内架起一座桥。

没有建桥材料,怎么架桥?唯一可行的办法,是用门板当桥板,用人当桥墩。

晚上9点,战士们急行而来,随着李桂芳一声“架桥”,妇女们抬着门板毅然跳入河中。战士们红了眼眶,不忍踩着“人梯”过河。李桂芳急忙喊道:“同志们,时间就是胜利,赶快过桥。”

1分钟,2分钟,整整40分钟;一个战士,两个战士,整整一个团。当战士们的脚步声渐渐远去,妇女们早已被冻得全身麻木,累瘫在地。有些妇女因为长时间在河里浸泡导致终身不孕,但她们没有一人后悔。沂蒙妇女是革命战争的铜墙铁壁,她们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通往胜利的桥梁。

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

1941年11月3日,日军突然包围沂南县马牧池村。一个小战士在冲出敌人包围圈时身负重伤,在被追击的路上向聋哑人明德英求助。明德英急忙将他拉进屋藏起来,把日军骗走后她发现,小战士因流血过多已意识不清、缺水休克。战士的生命危在旦夕,在周围没有水源的情况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用乳汁救活了战士。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明德英与丈夫每天为小战士送饭、换药。经过半个多月的休养,小战士健康归队。临走时,他一步三回头,他深知这份救命的恩情饱含了沂蒙女性大海般的胸怀。

在沂蒙山区,红嫂精神作为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代代传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沂蒙妇女接续奋斗,无私奉献,践行社会责任。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背后,是她们用信仰写就的军民鱼水赞歌。

如今,“沂蒙红嫂”早已不再是一个人、一个群体,她早已成为中国伟大母性和爱国奉献的代名词之一。她们不仅是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六姐妹、沂蒙大姐李桂芳;她们还是新时代下的沂蒙新红嫂于爱梅、兵妈妈朱呈镕、沂蒙扶贫六姐妹……

沂蒙是山,女儿能担一半。这份力量,来自信仰,来自永远跟党走的信心与决心。沂蒙红嫂的事迹像滔滔不尽的沂河水,说不完,讲不尽。她们展示给后人的是大忠、大爱、大义、大勇的崇高精神,是无私豪迈凝聚而成的一座人民丰碑。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八百里蒙山沂水儿女将继续发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基因,将沂蒙精神融入党的建设,干出一番新天地,奋力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来源:《旗帜》2021年第9期)

( 编辑:贾泽娟   送签:张成付   签发:钟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