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志远则旨永”,出自清代诗论家叶燮的《原诗》一书。意为志趣高尚、宏远之人,写出文章自然行文简洁流畅,措辞刚健,思想深邃,耐人寻味。
叶燮(1627—1703),字星期,号己畦,江苏吴江人,晚年寓居横山,世称横山先生。曾任江苏宝应知县,为人耿直,不趋奉上官,后被参落职。遂纵游名胜,诵经撰述。叶燮在和当时盛行的唯心主义、教条主义、复古主义文学思想的斗争中,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研究了文艺本源、艺术发展、艺术真实、艺术特征、作家修养等问题,写出了有完整体系的诗论专著《原诗》。
书取“原诗”为名,意思是想借此对诗歌创作做“因流而溯源,循末而返本”的工作。全书分为内篇、外篇,内、外篇又各分上、下卷。通观全书,可知内篇重在阐释理论,外篇则多为以己之理论评论古今诗。在《原诗·外篇上》中,叶燮从“诗言志”出发,提出“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认为诗歌第一关键是有志。
“志”在中国古人思想当中,尤为重要。无论是孔子强调的“志于学”“志于仁”“志于道”,还是孟子所说的“尚志”,它既是每个人人生的重要起点,也是为之努力的方向。今天,“志”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发展依然非常重要,它是为人处世、躬身实践的先导。
有志者事竟成,故要立志。晋文公重耳亡居在外19年,然有四方之志,终成霸业。司马迁身残处秽,历时14载,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范仲淹划粥割齑,如是3年,先忧后乐,思济斯民,成为一代贤相。鲁迅弃医从文,以手中的笔作为武器,为民族而“呐喊”,代表着“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无数英雄儿女都在为梦想奋斗,书写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壮美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需要伟大的志向,唯有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才能不断书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志当存高远,故应崇志。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涌现出许多“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的仁人志士。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又如“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更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他们的志以江山为念,以民族为重,正如毛泽东所评价:“以身殉志,不亦伟乎!”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要树立远大志向,常怀“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赤子初心,做到“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立身须苦志,故需笃志。在为志向奋斗的征途上,既有纸醉金迷的诱惑,更不乏艰难险阻,甚至生死考验,需要不屈不挠的坚毅品质,矢志前行。自古以来,就有笃志“为民请命”者,牺牲小我抒写为民大爱;有笃志“靖虏安邦”者,马革裹尸心亦不悔。近代以来,更有无数先烈为了国家统一、民族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铸就起中华民族的英雄脊梁。“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要笃志弘毅,激流勇进,开拓进取,做到在各种重大斗争考验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要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养、涵养、素养。要善于作为,以饱满的精神面貌、昂扬的干事状态、积极的工作态度,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争先锋、作表率,让人生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来源:《旗帜》2022年第2期)
( 编辑:贾泽娟 送签:王春春 签发:钟鸣 )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旗帜杂志社版权所有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承建 版权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京ICP备18060497号-1,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