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

政在去私

马玉飞
来源:旗帜网2022年04月06日09:58
文字缩放:

西晋傅玄在《傅子·问政》中说: “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对于为政者而言,一个基本的品质就是“去私心,行公义”。只有持公秉正、公私分明,才能刚正不阿、挺然直立,才能“俯仰无愧天地”。《韩非子·有度》也说:“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私义行则乱

《吕氏春秋·季冬纪》有云:“夫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意思是带着私心去看问题,就会使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带着私心去听,就会使耳朵什么也听不见,带着私心去考虑问题,就会使心狂没有准则。由此可见,在公事上怀私心,必然判断受阻,多有局限,甚至会丧行悖德。立身行事,如果处处以“我”为中心,以“利”为目的,“所计一身肥,岂望天下活”(顾炎武《双雁》)。爱家不爱国,爱己不爱人,漠视人民疾苦,淡化国家利益,最终只会误己误国。东汉末年,“十常侍”一度掌握实权,所以就自相封赏,随意授官,甚至一些贿赂他们的地痞无赖,也得到一些官职。他们所计较的都是个人私利,毫无国家公义,成为导致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重要因素。隋炀帝为满足自己去扬州享乐的私欲征发大量农民服徭役,开挖大运河,给人民生活带来无尽的痛苦,最终引发了隋末农民大起义,导致隋二世而亡。这些都是因私废公,行私义而祸国殃民的典型。

总之,私为百祸之源,“败莫败于多私”(黄石公《素书·本德宗道》)。没有比私心太盛更能导致失败的。所以,先贤郑重地告诫后人:“先去私心,而后可以治公事。”私心杂念人人都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作为党员干部,行使的是公权力,公权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人民赋予的,所以必须去除私心杂念,一心为公。存私心,就不可能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公信力,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损害的更是集体的利益;存私心,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就会动歪脑筋,影响正常的判断力,出发点、落脚点就会偏差,损害的是国家的利益;存私心,就会不防于小,久而久之便会私欲膨胀、欲壑难填直至跌入万丈深渊。如果私心杂念太重,党员干部就很难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最终损害的是全党的利益。

公义行则治

《韩诗外传》 讲,“公道达而私门塞,公义立而私事息”。意思是公道通畅了,结党营私的门就被堵住了;公义昌明了,那些想借机办的私事就停止了。周武王推翻殷朝,建立周朝后,曾访问当时的贤人箕子,向他请教治国的道理。在讲到国家建立的施政法则时,箕子严肃地说道:“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尚书·洪范》)箕子认为,为政者不偏向自己的亲人,不袒护自己的朋友,王道的理想政治就是宽广和平坦的;不悖逆,不倾斜,王道的道路就是正直的。也就是说,当政者只有坚持公心,不偏不倚,不悖逆,不倾斜,国家才能治理有序。正如《吕氏春秋·去私》 所言,“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万物之所以能够得以生长,是因为天地日月四时都在遵循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对万物一视同仁,不存在任何偏私。

春秋时,晋平公请祁黄羊推荐南阳的县官和朝廷的法官,他分别推荐了自己的仇人任南阳的县官,推荐自己的儿子做朝廷的法官,且都非常胜任,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受到人们的称颂。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一切行为都是为国家,不是为自己。孔子非常敬佩祁黄羊,说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大公无私。

东汉顺帝时,苏章升任冀州刺史,收到不少检举揭发老朋友贪赃枉法的材料。苏章认为公私要分开,友情归友情,公事要公办。一天晚上,苏章准备了一席丰盛的酒菜,请老朋友来家叙旧。席间,老朋友说:“人们都只有一个天,唯独我有两个天,多了一个可以仰赖的。”苏章见老朋友忘乎所以,便严肃地说道:“今天晚上我和老朋友饮酒,是私人友情;明天我以冀州刺史身份办事,是为公执法。”苏章公私分明,他将老朋友的不法行为如实向朝廷报告,要求依法惩办,维护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

行公义就是要像祁黄羊那样大公无私,要像苏章那样公私分明,就是要做到不为关系所累、不为私心所扰、不为物欲所惑。不为关系所累,就是不偏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做到毛泽东同志给自己定的“待亲三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不为私心所扰,就是要事事出于公心,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不为物欲所惑,就是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去私心,行公义

政者正也,从政的核心在于克服私心,做好公家之事。 从政要以公心为基础,如果从个人感情和利益出发,就很难做到公平公正,也难以令人信服。《管子·形势》说:“出公理,则远者自亲;行私为,则子母相怨。”意思是出于公心,就是疏远的人也会亲近你;徇私舞弊,即使是母子也会彼此埋怨。清代张聪贤的《官箴》言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汉书·匡衡传》 说:“圣人慎防其端,禁于未然,不以私恩害公义。”毛泽东同志就是这样。他把外宾来访时赠送的贵重礼品一律归公,并对管理人员说:“中国不缺我毛泽东一个人吃的花的。可是,我要是生活上不检点,随随便便吃了拿了,那些部长们、省长们、市长们、县长们都可以吃拿了,那这个国家还怎么治理呢?”

在党的历史上,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树立了去私心、行公义的榜样,而且体现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上。周恩来同志收到下级邮寄来的橘子后,为了杜绝这种行为,随即寄去双倍的钱。朱德同志坚决要求家乡政府把计划为他建的“旧居陈列馆”改成学校,让更多的娃娃有学上。张闻天同志宁愿走着去上班,让汽车停在原地,也不允许儿子乘坐他的公车“沾光”。见微知著,小事更体现出他们大公无私到骨子里,到内心深处,到日常生活中。这些小事,也恰恰是每一个党员干部可以学习、可以做到的。

“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韩非子·饰邪》)我们共产党人最讲大公无私。《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就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大公无私的最高境界。党员干部要从小处着眼、从细微入手,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守住拒腐防变底线,进而去私心、行公义,时刻牢记入党誓词“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稿件来源:《旗帜》杂志第3期)

( 编辑:王春春   送签:贾泽娟   签发:钟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