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期刊>>《旗帜》杂志>>2022年第7期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推动力

铁凝
来源:旗帜网2022年08月05日09:51
文字缩放:

5月23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会议指出,今天我们纪念《讲话》,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文艺前进方向,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文艺创作生产,其中特别强调“要坚持扎根中华文化沃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历史与时代相结合的宏大维度,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动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深刻认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传统积淀着民族的基因根脉,文化孕育着国家的底色源流。“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021年,中国文联、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共同主办的“‘学党史  传精神  跟党走’中国文艺志愿者在行动”主题活动走进湖南沩山村。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实践告诉我们,应对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思想文化激烈碰撞、世界格局风云变幻、人类环境日益复杂等种种风险挑战,更需要精神力量发挥筑牢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必然要求我们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挖掘和深入阐发,不断深化对其重要作用和突出优势的认知与理解,将这一源头活水更丰沛地引入当代,从中汲取不竭动力。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镌刻着悠久的文化烙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要求我们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从而为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根固基、保驾护航。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所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没有文明的接续与传承,没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就没有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养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必然要求我们乐于善于勇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精神指引、获取精神支持,将之熔铸于心、付诸于行,使其成为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支柱。

由中国文联、中国舞协、西藏文联共同主办的“天域舞风——原创西藏题材舞蹈作品展演”在国家大剧院举办。

深入把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命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的新观点新论断新命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进行阐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些重大论断,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和“魂”的全新定位。我们要切实守护好、培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化人、育人,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作出新贡献。

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重大理论命题,并论述了中华美学“三讲求”“四统一”的深刻内涵。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这些重要论述,是对中华美学特点的权威概括,为传统文艺审美注入强烈时代色彩,对于美学、文艺评论、文艺创作具有全面深刻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民审美追求,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的优秀作品,让人民在美的鉴赏和熏陶中获得启迪。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又对此作出进一步论述。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的指导地位,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起来,锚定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在党领导的文艺发展道路上继续勇毅前行。

深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更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有效载体。近年来,中国文联及所属全国文艺家协会大力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精心策划一系列重大文艺工程,开展举办一系列重点文艺活动,在传承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抓实重大工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鲜活而珍贵的记忆与技艺,对这些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持续抢救、挖掘、收集、整理、传播,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实现代代守护、薪火相传,中国文联及相关文艺家协会组织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家等,实施了多项重大工程,既填补了相关领域空白,更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层面推进民间文艺保护、传承和发展,同时在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奋力构筑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万里长城”。

扎根生活沃土,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生产、嵌入百姓日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依托重大节庆,中国文联及相关文艺家协会开展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影响广泛的群众文化活动。“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将挖掘传统与贴近时代紧密结合,深入研究、阐释和大力弘扬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已经举办十届的全国农民摄影大展,讲述春耕秋收的故事,诉说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对山乡的寄托、对家园的眷恋,激发广大人民守护悠悠乡愁、拥抱幸福生活、凝聚奋进力量,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紧跟时代步伐,在文艺创作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机活力。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方针。中国文联及相关文艺家协会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聚焦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委约创作的大型民族管弦乐《风雅颂之交响》,取材于《诗经》和唐诗的代表篇章,用独特的民族音乐语言和变换丰富的表达方式奏响时代黄钟大吕。组织舞蹈家深入西藏、湖北、河北、广西、海南、内蒙古、新疆等地开展主题创作,举办系列采风创作成果展演。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策划《中国书法大会》节目,通过先进视觉技术全景展现汉字发展史、中国书法史,为古老碑帖注入新生。种种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与现代连接、民族与世界对话,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更为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加强理论阐释,探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创新、发展,离不开文艺评论的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和审美启迪。中国文联及相关文艺家协会在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评论建设中,深度挖掘思想资源、主动策划研究选题、融通古今中外学理、积极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努力推出文质兼美的文艺评论,使优质研究成果得以推介宣传,提升了文艺理论评论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和内涵的理解与感悟。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库。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珍视民族文化,坚持守正创新、勇攀文艺高峰,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承担起文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光荣使命,为建设文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来源:《旗帜》2022年第7期;作者系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

( 编辑:孙丽   送签:孙丽   签发:钟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