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

徐颖:北斗之下,见自己

徐可莹 李晨阳
来源:旗帜网2022年08月12日10:30
文字缩放:

作为一位拥有“名气”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徐颖的故事曾被媒体争相报道。

4岁上小学,16岁读大学,26岁博士毕业,32岁担任博导。

2017年,徐颖被评选为“科普中国”形象大使,今年,又荣获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获奖者简介中这样描述她的成就:“主导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全球导航卫星系统(BD/GNSS)电离层监测接收机,支撑构建了当前国内最大的电离层闪烁监测网络,填补了中国气象局电离层应急移动监测能力的空白。 ”

她的人生,听起来宛如小说般过瘾。实力、灵气和机遇在她身上齐聚,助她步步犀利,走出别样的精彩。

“少列个公式,多讲个故事”

很多人认识徐颖,都源自那场题为《来自星星的灯塔》的科普讲座。讲台上,她用诗一般的语言,围绕北斗讲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条视频后来在全网有超过2000万的播放量,媒体都习惯称她为“北斗女神”。

但她至今都不太适应这个称呼,“能不能把‘女神’改成‘青年科研工作者’?”她打趣道:“毕竟,再过几年,你们就只能称我为‘北斗中年科研工作者’了。”

对受众和媒体而言,她是那种“非典型”的科学家,气质儒雅,谈吐幽默,还会经常化身“段子手”,把那些原本枯燥、复杂的科学事件,讲得生动有趣。

“雷电和恐怖片更配哦,那么雷电和什么不般配呢?不错,就是卫星发射。”“然而,北斗第9颗卫星发射时也是一个电闪雷鸣的天气……”“为什么明知山有虎,而我们偏向虎山行呢?”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发和建造过程,就这样在徐颖的讲述下,变得鲜活起来。听众们纷纷被这个有血有肉、情绪饱满的故事打动,开始明白北斗的不易与不凡,对数万人齐心打造的北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原来,北斗是那样润物细无声地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作用。

数据显示,国内常见的智能手机中,近95%都支持北斗;农业、畜牧业、工业、科学研究等都需要北斗的参与。北斗与遥感技术的结合,还被应用于测量土地分布、土壤养分、林区面积等环节,帮助提高生产和生态保护。此外,和世界上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相比,中国北斗独有的源定位和短报文功能,令其在灾害救援及各类搜救场景下,也有着极大的应用潜力。

谈及和世界上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区别,徐颖说:“中国北斗与美国GPS系统、俄罗斯GLONASS系统、欧盟伽利略系统一起合作、兼容、互操作,平时看似难分彼此,但如果其他系统不能用了,北斗还在。”

为保障祖国和人民生命安全打造一只高悬于空的“千里眼”,是包括徐颖在内的数万北斗人共同的心愿和目标。

谈及做科普的初衷,徐颖说:“主要是为了北斗的应用推广。北斗作为一个应用系统,人们需要先了解它,再感受它、使用它。”

对她来说,科研和科普是相得益彰的两件事。前者为主,后者为辅。“科学家做科普,首先要保证正确,其次再考虑有趣。”“少列个公式,多讲个故事。”她说道。

徐颖讲故事显得得心应手。因为,看小说是她闲暇时最大的消遣。她喜欢读那些古灵精怪的小故事,喜欢偶尔把自己沉溺在天马行空、脑洞大开的想象中。如果不做科研,她最想做的事就是写小说,写各种旖旎的故事。

“科普对我来说更像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一件事。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有什么价值,是一种使命。”徐颖说道。

也正是由于科普,徐颖的名字开始和“北斗”二字紧紧联系在一起,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这让后知后觉的她意识到,与陪伴自己走过了十余载的北斗已经是“老朋友”了,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是彼此挑战的“诤友”,更是相互成就的“挚友”。

“每一次都感觉过不去了”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我国成功发射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完成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部署。自此,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北斗终于正式开通,登上世界舞台。

作为其中关键的一分子,徐颖对此却很平静。回忆起十几年前和北斗的初遇,她甚至觉得有些恍惚。

“我读到过一篇散文,说改变你命运的那一天,在日记上总是沉闷而平凡的,‘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再普通不过的一天’—这就是我回顾那个人生选择时的感觉。”

1999年,徐颖16岁,刚刚考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通信工程专业。懵懵懂懂的小姑娘,对自己即将步入的行业和领域,都还一知半解。只是听旁人说“21世纪一定是通信的世纪”,便一拍脑袋,给自己报了这个专业。

徐颖在北京理工大学攻读研究生期间,导师正在着手做北斗二号一期接收机的课题。由于之前有过类似的研究经验,徐颖便自然而然转入了北斗课题组。

时至今日,徐颖和北斗已经相伴近15年了,已经习惯了和北斗较劲儿死磕。在被问及经历过的科学难题时,徐颖笑道:“我还不配称为一名科学家,最多是一名工程师。”做工程和做科研很不一样,要想方设法让纯粹的科学原理落地。这注定是一个繁琐、令人疲惫的过程。徐颖坦言:“每一次都感觉过不去了。”

尽管身上的责任总压得她头皮发麻,但好在性子很刚,有着典型的问题解决式思维。在她看来,工作和人生一样,需要活在当下。北斗工程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就像一颗颗五颜六色的弹珠,解决一颗,才能触发下一颗。而她要做的,就是集中注意力,解决手上的这一颗。交互、发射、入轨、报文、组网……这些闪耀时刻,对徐颖来说,都更像是答题的句点。她很少为之激动或感慨,脑子里装的,永远是下一个问题。

回顾成长历程,徐颖觉得,自己无疑是幸运的。国家机遇哺育了北斗,茁壮成长的自己又遇到了茁壮成长的北斗,才得以理想实现、岁月不负。

而年近40的徐颖,对青年不同阶段的烦恼,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二三十岁的时候很清苦,但很快乐。因为年轻是一个不断得到的过程,你在走上坡路,在不断成长;40岁的当口儿开始不断失去。不知道自己处在上坡还是下坡路的时候,才会觉得焦虑。”

但她并不畏惧这种焦虑。多年科研工作,赋予她最重要的东西,就是面对未知的勇气。

“没有谁的一生能够一直处在高峰,都是有起有落的。低谷会帮助你从原有的思维中跳脱出来,对自己有更清楚的认识。”徐颖说道。

也许,她的人生,她的性情,早已和北斗融为一体。北斗高悬于空,为世界指引方向。而徐颖,在它的见证下,坚定地迈着自己的步伐,不断向前。

(来源:《旗帜》2022年第7期)

( 编辑:徐雅维   送签:吕凤茹   签发:张桃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