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

陕北公学:在烽火硝烟中造就革命先锋队

牛贯杰
来源:旗帜网2023年01月11日08:37
文字缩放:

抗战全面爆发后,为拯救民族于危难,众多爱国青年壮志逆行,从全国各地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为了把大批爱国青年培养成为优秀的抗战干部,1937年7月底,中共中央决定创办一所以“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为目标的学校,陕北公学应运而生。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陕北公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抗日先锋队。

英明决策,众志成城

“七七事变”爆发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急需大批人才为抗战助力。与此同时,京津地区和江浙等地的文化机关、教育机构先后被日军摧毁,大量青年失学失业。当时,尽管全国抗战的局面已经形成,但国民党政府却表现得十分消极,只有中国共产党在积极主动地准备抗战。

早在1937年5月,毛泽东同志便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作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的报告,指出“中国正迫近着判定自己存亡的关头,中国的救亡抗战,必须用跑步的速度去准备”。其中,很重要的一步便是教育上的准备和抗战干部的储备。我党当时已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伟大的抗战必须有伟大的抗战教育运动与之配合”,因此开始实行“使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的抗战教育政策。

在此情况下,陕北公学的创建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1937年8月,党中央从中央党校调成仿吾担任陕北公学校长。招生方面,党中央决定陕北公学与抗日军政大学联合招生,由各地党组织和八路军办事处在全国各大报纸、杂志上发布招生启事。一时间,大批爱国青年喊出了“到延安去”的口号,他们历经艰辛终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宝塔山下、延河岸边。

1937年11月1日,陕北公学在延安正式举行了开学典礼。据成仿吾回忆:“开学当天,天气晴朗,清凉山下,延河岸边,到处是青年欢快的歌声。”下午1点钟,陕北公学第一期600多名学生,身穿灰蓝色制服,排着整齐的队伍,精神抖擞地走进会场。毛泽东同志慷慨陈词,在谈到抗日战争时说:“我们一定要坚决打到底,一直打到最后一个人,为保卫祖国流最后一滴血。”

>> 1937年11月1日,陕北公学举行开学典礼。

到陕北去,到延安去

陕北公学的校址位于延安城东门外,北靠清凉山,面向宝塔山,坐落在延河边的机场旁边。陕北公学创建时经费只有1800元,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在这里,没有充足的粮食,更没有宽敞的校舍,大家只能住在机场边的平房里。随着学员的不断增加,原先的平房已不能满足住宿需要。一名学员回忆:“入校的第一课,就是挖窑洞,首先解决栖身之所。六七个人共用一个土炕,晚上翻身都十分困难。”

陕北公学没有教室,上课就在露天。学员将背包一物两用,晚上盖、白天当坐凳。雨天师生都卷起裤脚学习,冬天头顶雪花上课。主食只有小米、土豆,主菜就是咸菜。学习用品也十分匮乏,每学期每人只能领到一支铅笔和几张油光纸,写了正面写反面。学员平时还要自己种菜、打扫卫生、刻印钢板……毛泽东同志见此情景很是感慨:“同学们,过去你们大都是城市里的洋学生,现在成了山沟里的土学生。”

即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全体师生依然奋发向上,没人叫苦喊累。正如一位来自南洋的学员所言:“我从没吃过小米饭,可我并不怕吃苦。我是为了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而来,是为了神圣的民族事业而来。献身于祖国是不能怕任何艰苦的,吃吃小米饭又算什么!”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陕北公学逐渐形成了“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校风。很多当年在陕北公学学习过的老同志,常说起那时的学习生活让人终生难忘。他们感叹:“印象最深的就是陕北公学的校风,这不仅是我们坚守一生的工作作风,更是做人做事时恪守谨记的人生信条。”

万众一心,玉汝于成

陕北公学的任务是培养抗日救国的革命干部,主要培训政治干部,因此教学内容以政治教育为主,“七分教政治、三分学军事”。建校伊始,陕北公学便被党中央寄予厚望,这从雄厚的师资力量中就可洞见。教员中,既有党的领导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如毛泽东、陈云、董必武,也有新启蒙运动的文化名人,如何干之、王若飞、艾思奇,还有参加过长征、身经百战的李维汉、周纯全、邵式平等人。据成仿吾回忆:“毛主席特别关心陕北公学的教学工作,他规定政治局委员都要来讲课,他自己第一个带头来讲,主要是讲时事和形势。”由于没有统一教材,教员只能“自由发挥”,他们根据自身在革命时期的工作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党的方针政策与抗战形势“即兴”授课。这些课程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内容鲜活生动,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员们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也掌握了开展抗日工作的实际本领。

陕北公学有两种学制,一种是普通班(即学员队),一般学习时长为四个月,一种是高级研究班(即高级队),学期一年,主要是培养师资。教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抗战的基本理论;二是抗战的政策和方法;三是指挥民众进行武装斗争的基本知识;四是对目前时局的认识等。

在陕北公学,学校要求学员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要读完多本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平时还要阅读政治经济学、哲学等方面的书籍。虽然学习任务较繁重,但学习氛围却很愉快。班级每周都组织教员和学员共同参加生活检讨会,大家互称“同志”,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帮助学员进步的同时,也让教员更清晰地认识到有哪些方面还需改进提升。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大家在思想上的进步和政治上的团结。

陕北公学自1937年8月创办,到1939年夏并入华北联合大学,先后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却为我党培养出了6000多名优秀的革命干部。毕业后,有人去了敌后根据地,有人被派到国统区或敌占区,也有一部分留在了边区工作,他们都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陕北公学以开拓的精神、卓绝的意志顺利完成了党中央交办的“用跑步的速度开展抗战教育”的历史任务。对此,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

(来源:《旗帜》2022年第10期;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 编辑:贾泽娟   送签:陈诚   签发:赵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