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

将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读《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有感

杨树弘
来源:旗帜网2023年01月12日14:50
文字缩放:

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为改变干旱缺水的困境,在太行山腰修建了“人工天河”,孕育出了红旗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作家杨震林创作的纪实文学《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一书以“为什么要”“为什么敢”“为什么能”的“红旗渠三问”为主线,深入解读了红旗渠蕴含的红色基因。作者通过丰富翔实的史料、生动的场景描写和典型人物的刻画,生动再现了红旗渠从酝酿到决策、从上马到建成的整个过程,深刻阐释了“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内涵与当代价值。

要想回答“红旗渠三问”,不仅要看清这背后凝结着的时代气息,还要理解其中承载的逐梦故事。通读全书,答案跃然纸上—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愿意倾听人民的心声,并带领人民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这部作品展现了一幅鲜活生动的“奋斗群像”。我们看到的是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无数人民群众紧随其后的感人场面。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工地总指挥马有金、技术员吴祖太……这是一场参与者超过30万人的持久奋战。建设红旗渠过程中,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谱写了党史的光辉一页。

细节最能戳中人心。县委书记杨贵下乡调研时,在老乡家洗了把脸,顺手倒掉洗脸水后方知,老乡本来要用这水喂猪,他心里“一阵阵懊悔”……寥寥数笔,深刻反映了杨贵作为县委书记的爱民之心、恤民之情。再如,建设者们鞋不够穿,县长李贵在捐鞋动员大会上当场脱下自己的鞋捐了出去。细节背后,蕴含着共产党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品格。今天,物质生活虽大为改善,但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

然而,好事有时也不是“人人都拥护、一直都支持”。建设红旗渠过程中,也一度出现过质疑反对之声。有人暗地里说修建红旗渠劳民伤财。尤其在1960年秋,国民经济十分严峻的情况下,红旗渠一度面临停工。在挫折压力面前,杨贵等人没有退缩,而是宁愿被撤职、抱着“引不来水,就跳太行山”的决心,也要坚持奋斗。“反对声音”和“所遇困难”的再现,不仅没有丝毫弱化红旗渠精神,反而更凸显其弥足珍贵。这也揭示了一个不变的道理:中国共产党人的抉择,从来都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为此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早已外化为沉甸甸的一份责任。充分发挥组织力和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坚定地逐梦、圆梦,这是“战天斗地”的红旗渠精神赋予我们的时代启迪,也是新时代我们面对和迎接各种风险挑战、攻坚克难的思想武器。

从革命战争年代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红旗渠精神,这些伟大精神既一脉相承,又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山腰上的中国”,不仅指代山上蜿蜒的红旗渠,更是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缩影。当下,全国人民正处在“攀登高峰”的“山腰地带”,这时更需大力发扬红旗渠精神,以顽强拼搏的姿态奋进新征程。

(来源:《旗帜》2022年第11期;作者系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党刊分会主任委员;当代党员杂志社总编辑) 

( 编辑:贾泽娟   送签:陈诚   签发:赵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