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

做有使命感的文化传承人

——读《中华文化通识课》有感

王立胜
来源:旗帜网2023年01月16日11:29
文字缩放:

2021年3月,原文化部部长、“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蒙的力作《中华文化通识课》出版。这本书基于作者近40年来对中华文化的思考,系统讲述了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帮助读者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变化,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修养,提升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等重要关系。

郁郁乎文哉

作为唯一没有中断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广袤的疆土和勤劳智慧的人民,一直延续着前人的辉煌,并不断创造着崭新的篇章。诗经、楚辞、汉赋、唐诗等伟大文艺作品丰富了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华文化的基本格局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繁荣局面。王蒙在《中华文化通识课》第二讲《灿烂辉煌的中华古代经典》中,简洁而又全面地呈现了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道法的思想,阐述了儒释道的发展与交融。美国作家赛珍珠曾说:“中国人似乎一生下来就具有一种世代相传的智慧,一种天生的哲学观。”中国人的智慧、哲学观,离不开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深厚滋养,也离不开儒释道文化的深远影响。

中华文化是古老的、典雅的,也是现代的、生活的。第五讲《当代文化生活、文艺与文学》,既回顾了革命时期的文艺作品,也分享了对当下网络文化、流行歌曲、电影电视等各种文化作品的看法。作者言论深刻、发人深省,揭示了中华文化独有的神秘魅力与青春活力。

热爱美丽的汉字

人们认识世界、分享知识,离不开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人类特有的记忆符号,是思维与推理的工具。汉字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的感受与想象。古籍《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意思为,人类一旦掌握了文字,就能自如地表达情感、传播知识,大自然的奥秘不再由鬼神掌控,人类也就不再迷信、信奉鬼神了。作者在《中华文化通识课》第一讲《美丽的汉字与中华文化》中,对汉字作出了独到的分析见解。他认为,中华文化和非中华文化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语言和文字。中华文化是汉语与汉字为本位的文化,汉字展现出一套追本溯源、层层推演的思想方法。汉字是注重审美形象的文字,它的概括力、信息量无与伦比,相较其他文字更加注重关联和秩序、递进与同一。

我们不仅要认识汉字,还要理解汉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因为文字不仅是我们学习中华文化的起点,也是真正理解中华文化的基点。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体系,体现着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维。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作者在第三讲中系统阐述了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与机遇,他认为,五四运动激活了中华传统文化,使之得以被反思,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者认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必然选择。如果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进程互相背离得太严重,那么传统文化最终会在现代化进程中被淡忘甚至遗忘。反之,如果现代化道路完全违背了传统文化,这样的现代化也是该被抗议和反对的。文化创新的关键在于用先进文化丰富调整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与情感,而传统文化应用广阔的胸襟包容当代或外来文化,使之变得更符合国情与民情。

开放包容,互鉴扬弃

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2000多年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先后传入中国,中国音乐、绘画、文学等不断吸纳着外来文明的优长。中国传统画法同西方油画融合创新,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写意油画。中国哲学、文学、医学等也陆续传入西方,渗入民众日常生活之中。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文化发展需要开放包容,需要借鉴扬弃。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古为今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还需要以我为主、洋为中用。王蒙在《中华文化通识课》中举了这样两个有趣的例子:美国的可口可乐在中国逐渐流行,除了当饮料喝,还用可乐做菜,台湾发明了“三杯鸡”,即用一杯可乐、一杯红酒、一杯酱油炖鸡。而中国的茶到了外国,会被添加桂皮、薄荷、方糖、水果调料等。这些都是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出现的一些本土化的现象。我们不用担心中华文化在交流中被同化。事实证明,有益的外来文化被中国人民接受后,都会迅速被本土化、大众化,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做有使命感的文化传承人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中国人最需具备的特质之一。这个认同不仅表现为高度的文化自信,更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应始终怀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王蒙是一个有强烈文化使命感的当代学者,他在书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1993年,他在纽约的华美协进社讲演,一位听众问:“为什么中国人这样爱国?”王蒙半开玩笑地回答:“中国人都爱吃中国菜,有一个中国腹;中国人还都喜欢唐诗宋词,有一颗中国心。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既是心腹之恋,也是文化之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今天,在党的领导下,国家繁荣昌盛,我国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作为中国人,我们要挺直腰杆、大力传承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因中华文化的繁荣而更加精彩。

(来源:《旗帜》2022年第12期;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党委书记)

( 编辑:贾泽娟   送签:陈诚   签发:钟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