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期刊>>《旗帜》杂志>>2023年第1期

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要着力扩大内需

宁吉喆
来源:旗帜网2023年01月31日15:53
文字缩放: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岀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指出,2023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会议把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摆在2023年五项工作之首,对此,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挖掘国内市场需求潜力、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必须着力扩大内需。过去一年,面对十分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国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成绩殊为不易。同时应看到,当前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总需求不足矛盾凸显。2022年1月至11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1%,其中10月、11月同比分别下降0.5%、5.9%。通过实施好宏观经济政策和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恢复和扩大消费,扩大和拓展内需,有利于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扩大内需。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征。通过持续扩大内需,在不断拓展需求总量的同时,调整和优化需求结构,引导供给总量相应拓展、供给结构随之调整和优化,有利于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适应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着力扩大内需。世界各国发展实践表明,大国经济具有内需为主的显著特征。内需包括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以来平均在90%以上。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应从我国实际出发,持续开拓国内需求的广阔空间,培育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和投资相结合的完整内需体系,有利于站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个立足点,努力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使我国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近日,海南启动离岛免税促消费活动。图为消费者在中免集团海口国际免税城选购商品。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必须着力扩大内需。内需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社会民生,生产的目的是生活,供给的动力在需求。扩大内需必然要求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也必然会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改善居民消费结构,这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而且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着力扩大内需。我国有14亿多人口,约9亿劳动力资源,7亿多就业人员。着力扩大内需,有利于发挥我国人口规模巨大带来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更多地增加城乡就业人员,培育起强大的国内市场,立足中国国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着力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利因素

促进居民消费恢复性增长。2020年至2021年,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实际增长率降为4.4%,主要是受到疫情冲击影响,这种状况必须扭转。一是积极恢复接触性、聚集性、流动性消费。2022年1月至11月,全国交通服务类、文体娱乐服务类、旅行和咨询等商务服务类、住房和餐饮服务类零售额同比分别下降28.3%、10.2%、10.2%、5.2%,这影响了上亿个体工商户和小微服务企业的收入及就业。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确保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落到实处,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及时引导商业服务行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二是巩固和恢复吃穿用等基本消费。努力提升居民基本消费、传统消费,促进健康营养农产品和食品销售,实现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不浪费;适应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实现居民正常服装消费,满足人民个性化、多样化、时尚化衣着需求;丰富居民生活用品消费。三是培育和扩大新型消费。2022年1月至11月,全国零售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27.1%。2023年,要进一步支持线上线下商品和服务消费融合发展,发展智慧超市、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发展智慧旅游、智慧出行等新型数字消费业态,促进共享经济等消费新业态发展。还要积极培育绿色低碳消费市场,鼓励绿色电力交易,增加绿色家电、智能家电消费,推广应用绿色建材,倡导节能集约的绿色生活方式。

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的发力点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要明确消费重点、引导消费方向、实现消费拓展。一是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我国有7亿多农村户籍人口,3亿多流动人口,2亿多农民工,每年1000多万的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其他进城人口等新市民和城镇新成长人口的刚性住房需求,以及部分老市民的改善性住房需求,将长期伴随我国城镇化历史进程。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因城施策,支持居民合理自住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售并举的住房制度,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二是支持新能源汽车等出行消费。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消费亮点。2022年1月至11月,我国汽车产量达到2500万辆,同比增长5.6%。新能源汽车一枝独秀,产量和销量均超过600万辆,同比增长均达100%。繁荣的国内市场也培育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2022年1月至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率达100%。2023年,要继续推动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大力推进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加快推动公共领域车辆和公务用车电动化。三是支持养老服务等服务消费。目前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服务支出已占45%左右。要重点发展养老服务,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推动公共设施和居民家庭适老化改造,不断发展和完善养老托育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养老托育服务。还要着力培育文化消费,促进旅游消费提质扩容,提升教育服务质量,促进群众体育消费,推动家政服务等居民服务提质扩容。

增强消费能力,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2020年至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5.1%,明显低于2013年至2019年7.1%的水平。要通过促进经济发展和完善分配制度等,有针对性地增加居民各类收入。一是增加工资收入。目前,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55.9%,增加收入必须稳定和扩大就业。公共工程和企业不能再拖欠农民工和劳动者工资。二是增加经营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经营净收入占16.8%,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和城市居民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为他们创造公平竞争、正常有序的营商环境。三是增加转移性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转移净收入占18.7%,近年来有所提高,这表明疫情冲击下国家加强了对基本民生的保障。要在现有政策框架下继续扩大覆盖面,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和低收入者纳入保障范围。四是增加财产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财产净收入占8.6%,要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机制创新,使中低收入群体得到更多要素收入。

2022年12月,游客在位于重庆解放碑商圈的著名景点山城巷游览。

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一是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要建立假冒伪劣产品惩罚性巨额赔偿制度,严格食品药品监管,坚决打击相关诈骗行为,促进消费者维权活动常态化机制化。二是完善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对各类提供消费品生产服务和服务消费供给的企业平等对待,反对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行为,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三是加强消费领域标准质量品牌建设。要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管理,推进缺陷消费品召回常态化,健全主要消费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健全商标注册管理制度。四是增强区域消费综合承载能力。要培育建设若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一批区域消费中心,提升城乡商贸设施水平。五是打造消费应用场景。要发展高水平商品交易市场,改善商业综合体、商务区、步行街等消费聚集区设施条件。目前我国所有地级市和县域城区均已实现5G网络应用互联网全覆盖,要着力打造数字化消费和服务场景。还要加强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汽车消费场景。

围绕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推动补短板重大项目建设

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大对符合国家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截至2022年12月初,全年新增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已突破4万亿元,相关项目开工率约为95%;截至11月底,7400亿元金融工具支持的2700多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64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也已全部下达完毕。这不仅带动了大项目投资较快增长,而且促进了整个投资稳定发展。2022年1月至11月,全国亿元及以上项目同比增长11.9%,新开工大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20.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2023年,随着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增效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预计地方政府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金融工具等支持投资力度会加大。要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等要素跟着项目走,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

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2022年1月至11月,全国民间投资仅增长1.1%。2023年,要完善政策环境,改善民间投资预期,尽快推动民间投资增速回稳向上。一是平等对待民间投资。在交通、水利等重大项目招投标中,对民间投资一视同仁。利用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二是加强对民间投资的融资支持。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制、产业引导基金、金融机构贷款安排、融资方式创新、创业投资、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等方面,支持民间投资项目。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项目中,发挥好民间投资的重要作用。三是引导民间投资参与重大项目。支持民企参与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民间投资以综合开发模式参与城市基础性重点项目建设,鼓励民间投资参与5G应用等新基建投资运营,鼓励民间资本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

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102个重大工程,可以分解成2600多个项目,必须加快建设。一是持续推进重要领域补短板投资项目。这些投资项目利当前惠长远,迟早都要干,不会造成重复建设和浪费,晚干不如早干。要推进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设,有序建设跨省跨区输电通道重点工程,建设好国家水网骨干工程。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系统建设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二是系统布局新基建。要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推动物联网全面发展,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三是加大制造业投资支持力度。要支持战略性新兴企业集群投资,加强制造业投资的用地、用能要素保障。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四是支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投资。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设。

(来源:《旗帜》2023年第1期;作者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 编辑:孙丽   送签:孙丽   签发:钟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