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期刊>>《旗帜》杂志>>2023年第1期

延安家风彰显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

王纪刚
来源:旗帜网2023年02月08日10:25
文字缩放:

延安时期是理想高扬、英雄辈出、精神振发的革命年代,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而崇高的革命理想,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担当,以及对革命后代的严格要求、关心厚爱,共同营造出那个火红年代的革命家风。由笔者撰写、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延安家风》一书,聚焦于延安时期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家风主题,借助于权威的历史文献资料,特别是延安时期亲历者的人物传记、书信、回忆录等,不仅真实还原和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从家风养成方面展现出延安时期良好的社会风尚,成为延安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是延安精神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毕生追求,书中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延安时期,周恩来与邓颖超共同总结了“互爱、互敬、互勉、互慰、互让、互谅、互助、互学”这一夫妻间的“八互”原则,本书选用周恩来讲过的“是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把我们紧紧地连结在一起的”为题,既是对他们伉俪情深的精彩再现,也深刻体现了他们志同道合,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革命价值观。书中引述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给家乡子侄的回信:“青年人想到前方来参加抗日是好的,只要能够吃苦耐劳,抗日报国,不怕牺牲,到前方来是有事情可做的,多来些人更好,比如前方现在就需要担架队。如果以为我是大官,他们来了可以弄个一官半职,那就错了。我们这里官兵待遇一律平等,同甘共苦。你告诉他们,凡是希望升官发财的人,千万不要到前方来。”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来到延安仅半年,就主动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本书还引用了他给妻子钱韵玲的一封信,其中写道:“我常想念着你和妮娜,为着爱,我们更应加倍努力,我们要贡献一切所有,为民族解放、为实现我们的最高的理想。”

蕴示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人民立场。延安时期,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作为执政的根本目的,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和广泛支持。《延安家风》一书通过再现毛泽东等革命领袖的优良家风,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人民立场。1937年11月,刚刚落脚延安的毛泽东收到表兄文运昌从湖南老家寄来的希望到延安工作的信。面对有恩于自己的最亲近的表兄,毛泽东回信解释:“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无薪水……我为全社会出一些力,是把我十分敬爱的外家及我家乡一切穷苦人包括在内的。”刘爱琴是刘少奇与革命先驱何宝珍的女儿,何宝珍壮烈牺牲后,党组织历尽艰辛,把正做童养媳的刘爱琴千里迢迢送到延安。刘少奇见到女儿后叮嘱的一句话是:“要记住,你是党用几百块大洋换回来的,是人民用血汗赎回来的,等你长大了,也要为千千万万的受苦人办事。”任弼时和陈琮英夫妇因革命工作繁忙,两个女儿一直在老家抚养,直到抗战胜利后才来到延安。任弼时常对孩子们说:“吃了人民的小米不能辜负人民对你的希望,将来一定要为人民做事。”阅览全书便会发现,“为人民做事”成为延安革命后代共同的人生底色,也成为他们终身坚守并践行的根本宗旨。

饱含着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大家庭的温暖。本书既选取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也选取了吴玉章、林伯渠等“延安五老”,还选取了历史学家范文澜、文学家茅盾、音乐家冼星海等时代著名人物,通过他们延安时期的家风、家教故事,全景式地反映了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革命者的时代群像,深刻体现出延安这个革命大家庭所洋溢着的温情与关爱。李富春、蔡畅夫妇对在延安生活学习的烈士子女倾注了满腔的爱和深厚的感情,每到周末,总会把孩子们从学校接到家里,给他们讲革命故事,改善一下生活,孩子们叫着“蔡妈妈”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甜!1946年夏,正在重庆代表中国共产党开展和平谈判的吴玉章,收到一封从河南农村寄来的信,抬头是“玉章吾儿”,要求他寄些钱回家。因为吴玉章父母早已去世,这显然是把另外一个与他同名的人的信误寄给他。吴玉章除把自己的津贴寄给这位家长外,还回信称他们为“人民的父母”,并写道:“我虽然不是你们的儿子,但我是个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儿子。”著名爱国将领续范亭长期在延安休养,毛泽东对他非常关心,多次前往医院看望,并致电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请为其设法购买相关药品。1942年初,国际友人赠送给延安一批新药,毛泽东马上派人给续范亭送去。书中引用了延安马列学院副院长范文澜的一句话“边区确是全中国最快乐的地方”,道出了延安革命大家庭中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心声。

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本书真实反映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面对延安时期曾出现的严重经济困难,董必武将出国参加会议期间节省下来的生活费、置装费等,购买成打字机、印刷机运回延安;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克己奉公,生活简朴,“待客开水不装烟,领得衣被用三年”,主动响应党中央关于大生产运动的号召,“施肥锄草自动手,整旧如新不花钱。发动男耕和女织,广辟草莱增良田”,革命老人徐特立由衷称赞林老是“党员之模范,足以型后辈”。本书开篇专章介绍了延安时期毛泽东“教子务农”的感人故事。1946年初,与父亲毛泽东阔别19年的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欣喜欢聚之下,毛泽东并没有对岸英在生活上特殊照顾,而是让岸英与中央机关的同志们一起生活,和大家共同在大灶吃饭,还把岸英送到延安郊外的农村上“劳动大学”。毛岸英虚心拜农民为师,同吃同住同劳动,学会了送粪、耕地、点种、锄草、分苗直到收割、碾打等一整套农活,从一个“洋学生”变成了地道的“陕北好后生”。

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时代担当。《延安家风》以很大篇幅介绍了老一辈革命家对子女从事革命工作的积极鼓励与支持,勇于担当时代重任、敢于奋斗牺牲几乎成为他们共同选择的时代答卷。抗日战争胜利后,正在延安养病的续范亭支持女儿续磊参加赴东北工作团,鼓励她:“去吧,奋斗去吧!”“永远跟着党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一年后,当续范亭看到续磊发表的反映东北根据地工作的新闻报道,高兴地对老伴说:“这不就是小侬给咱们写来的信嘛!”由于身处严酷的工作环境以及长期的艰苦生活,革命老人谢觉哉身体一直很虚弱,但他却带病工作,用很大精力研究边区经济贸易问题,写出数万字的专题报告。谢觉哉还积极动员儿子参军,奔赴敌后战场,并写诗勉励:“喜你过家没通信,亦未中途离战营。险阻备尝识真伪,真理跟前看死生”。1945年秋,孙炳文烈士的儿子孙名世从前线回延安看望肺病缠身的母亲任锐,组织上本想让他留在延安照顾母亲,任锐却义无反顾地支持儿子到东北前线。出发那天,任锐以《送儿上前线》一诗相赠,其中写道:“父志儿能继,辞母上前方。”孙名世没有辜负母亲的教导,他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战斗,血染沙场,不幸壮烈牺牲!

(来源:《旗帜》2023年第1期;作者系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研究员、《延安家风》作者)

( 编辑:孙丽   送签:孙丽   签发:钟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