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

清 慎 勤

——《贞观政要》中的官德思想

张文珍
来源:旗帜网2023年02月28日08:22
文字缩放:

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官德,将之作为为官者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和从政的先决条件。官德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清、慎、勤最被看重。宋人吕本中《官箴》言:“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意谓为官从政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三点:清廉、谨慎、勤政。做到这三点,就可以保住爵位,远离耻辱,得到上司的赏识器重,得到下属民众的爱戴支持。因此,清、慎、勤被称为居官三字诀、为官者第一箴言。这三点在唐代政论性史书《贞观政要》中体现得尤为鲜明突出。

所谓“清”,主要指清正廉洁,清清白白为官,干干净净做事。此乃为官者的本分,是起码的官德。清人方大湜在其所著《平平言》中提到:“三字之中,自以清为第一要义。官若不清,虽有他美,不得谓之好官。”《贞观政要》中,君臣上下特别注重清廉,将之视为保持政权稳固并长治久安的根本,特别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唐太宗,时时刻刻把反贪腐挂在心上,千方百计、苦口婆心告诫臣子清廉为上。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人们拥有宝贵的明珠,都会倍加珍惜,妥善保管,不会用它去弹射鸟雀。人拥有生命,跟明珠相比不知要珍贵多少倍,但是,却有人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去非法获得金银钱帛,这是以身试法,将受到法律的严惩,会丢掉生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轻易地浪费它去猎取鸟雀,何况对人来说最宝贵的生命呢,怎能用它来换取财物?这是对生命的极端不尊重和不珍惜。他告诫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只要忠心耿耿,尽职尽责,有益于国家,利于百姓,自然而然会得到相应的官职和爵位;否则的话,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荣华富贵,收受赃物贿赂,行为暴露以后,只有死路一条,实在是可笑。唐太宗用形象的比喻告诫群臣,以身家性命作工具去赚取不义之财,是对生命的亵渎和轻贱,不知轻重,不可理喻,头脑混乱,愚蠢之至,会成为天下人的笑柄。

贞观四年,太宗对臣僚们说:我每天都孜孜矻矻,敬畏天地,兢兢业业,小心谨慎,不敢有丝毫懈怠,为百姓的生计安危担忧操劳,也想让你们能够富贵长存。你们如果能像我敬畏天地那般小心翼翼严守法令,就能使万千百姓安宁,自己也可常得快乐。“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即是说:如果徇私枉法贪污受贿,不只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也常常恐惧不安;而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大丈夫岂能为了贪求财物,而既害了自家性命,又使子孙蒙受羞耻呢?太宗是在提醒大家贪赃枉法不仅使自己成为罪人,也使子孙蒙羞。他希望所有的臣工都能长享富贵,快乐永驻,但这是有条件的,就是要循规蹈矩,严守法度,不能见钱眼开,贪赃枉法。如果真有人那么做了,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因为心中有鬼,难免如惊弓之鸟,战战兢兢,寝食难安,惟恐东窗事发,身败名裂,所以像抱了炸弹一样随时随地、没日没夜地恐惧担忧。而这是有损健康的,说不定因此惊惧而亡。他自己死不足惜,还祸及子孙,他的子孙们也成为贪官的子孙,世世代代蒙受耻辱,永远抬不起头。唐太宗这理讲得可谓入木三分,痛陈利害,直抵人的心灵深处,让人悚然一惊。

正因为唐太宗大力反贪,强化治吏,惩治腐败,构筑思想防线,又加以严格的制度约束,因此太宗在位期间算得上是“整个隋唐时期政治最清明贪污腐化最为收敛的时代”,直接促成了彪炳史册的“贞观之治”的出现。

“慎”是谨慎,做人做事心存敬畏,谨小慎微。“慎”包括慎独、慎初、慎微、慎欲、慎终等意思,但最重要的是不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一颗“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心,居安思危,警惕小心,只有这样才能永保政权稳固。

太宗君臣研读以往历史发现一个规律:一个政权刚开始的时候,大都能做到上下一心,奋发有为,欣欣向荣;但是等到天下太平,阵脚稳住,自以为大功告成,可高枕无忧,就开始放纵懈怠,有善始却没善终,这是多数王朝的宿命。比如魏徵说过:“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开始往往都想得很好,信誓旦旦,言之凿凿,立志纤尘不染,立志长盛不衰;但往往走着走着就变了,忘掉了曾经的不易,忘掉了曾经的初心、誓言和使命,以至于重蹈覆辙,悔之莫及。

《贞观政要》最后一章为“慎终”,具有双关的用意:一是全篇的终结,二是提醒统治集团们要善始慎终。该章提到,唐太宗曾对公卿大臣们说:“经过大家共同努力,现在天下太平,国家和谐稳定,民风淳朴,政治基础稳固,当此时,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才能善始善终的问题。我们应该竭尽全力,使大唐的江山社稷永远稳固,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太宗说自己:“不敢恃天下之安,每思危亡以自戒惧,用保其终。”不敢自恃天下安定就掉以轻心,而是心怀忧患,经常用历史上的危亡来警诫自己,要将好的治国政策贯彻到底。他还说:“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常得如此,始是可贵也。”居安不能忘危,治平不能忘乱,虽然今天无事,也得考虑如何才能有始有终,要经常这样反省思索,才是难能可贵。

因为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所以君臣上下经常呈现出一种忧虑谨慎的执政心态。唐太宗“常怀忧惧,或恐抚养生民不得其所,或恐心生骄逸,喜怒过度”,“每自惧危亡,必不敢懈怠”。群臣们经常建言献策,如魏徵提醒“战胜易,守胜难”,“安而能惧”。打胜仗容易,保持胜利困难。国家太平无事,更要心怀忧惧。反复强调要居安思危,勤勉敬慎,才能善始善终。

“勤”就是勤于政务,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业精于勤荒于嬉,政不勤则百事殆。只有勤于政事,有所作为,才能造福于民;庸庸碌碌,慵懒怠惰,必为人所不齿。

太宗朝之所以成就盛世之美名,很大原因就是君臣上下以国事为重,夙兴夜寐,勤勉敬业,尽心尽力。太宗自称“恐怀骄矜,恒自抑折,日旰而食,坐以待晨”。就是害怕内心滋长自满情绪,常常自我告诫,要勤于朝政,废寝忘食,不敢怠慢。他要求“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所有人都要恪尽职守,勠力同心,共同成就一番功业。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可见太宗每天政务繁忙,将大臣汇报和亟待处理的事情贴在卧室的墙壁上,出来进去都要随时看看想想,甚至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到三更半夜才上床睡觉。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如此恪尽职守、孜孜不倦、竭尽全力,真可谓难能可贵。

众位臣工也没有让他失望。魏徵竭其力用,“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评价魏徵:“忠诚奉国”,“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房玄龄“既总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房玄龄负责百官的任命,自感责任重大,常常夜以继日地工作,竭尽心力,务求不在政务上出现半点闪失。杜如晦“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至于台阁规模,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时之誉,时称房、杜焉”。杜如晦和房玄龄共同掌管朝廷的政务,有关修筑宫殿的规模、典章制度等事情,都由二人商议决定,二人的政绩深得人们赞赏,以至于有“房谋杜断”之说,称道二人配合得宜,齐心协力,共谋国家大事。

古人云:清者大节,慎者无误,勤则能理。“清、慎、勤”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不可。只有做到为政清廉、居安思危、勤政爱民,才能永保社稷长存,江山无虞。

〔来源:《旗帜》2023年第1期;作者系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主任、教授〕

( 编辑:贾泽娟   送签:陈诚   签发:钟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