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期刊>>《旗帜》杂志>>2023年第5期

播下科学的种子 培养科学的精神

——读 《科学的历程》

汪洋
来源:旗帜网2023年05月22日14:14
文字缩放: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聘教授、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所著的《科学的历程》以宏大的历史观、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史,以西方文明和科学的发展为主线,同时讲述了东方文明和科学技术对人类进步的重大贡献,是一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世界科学发展历程、传播科学精神的著作。阅读本书,不仅可以了解世界各国的科学发展历史,而且可以从科学发展史中汲取科学智慧、体会科学精神、寻找科学发展道路。

科学探索精神是创造人类精神文明的钥匙。吴国盛教授在书中写道,“科学和技术在文明史上始终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仿佛承载激流的河床,流水消逝了,河床留存下来;昔日的城堡、宫殿化为灰烬,昔日的赫赫战功随岁月而烟消云散,但是支撑着每一时代人类物质生活方式的技艺却传了下来,显示人类对自然界知识增进的科学理论传了下来”。科学的历史虽然只是人类历史的一小部分,但却是本质的部分,是唯一能够解释人类社会进步的那一部分。最早,对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走向文明,正是这一对科学技术最初的理解,使得人类开启了自身的文明历程。而在漫长的农业文明中,中国的四大发明也为文明的下一次变革积蓄着力量。造纸术的发明彻底改变了知识记录和分享的方式;印刷术使得大量生产书籍成为可能,让知识成为平民也可以触及的内容,打破了教会的垄断;火药彻底改变了战争;而指南针则是大航海时代中远航的水手们发现新大陆财富的必要条件。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文明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史。英国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改变了传统畜力的机械时代,推动英国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大国;计算机的发明和发展更是彻底改变乃至塑造了现代文明的方方面面。正是由于人类在科学历史上的每一次黑暗中探索,每一次向前迈进的一小步,人类文明才得以不断延续、不断进步、不断扩展。可以说,科学的繁荣,就是人类文明的繁荣。

中科院格致论道讲坛邀请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罗会仟向学生讲授《量子的爱情你不懂》,科普量子原理。

科学思辨精神是人类自我革新、发展进步的发动机。当下,过于强调科学的技术化、实用化与工具化,必然导致科学相应的人文发育不足,而纯粹的求知与思辨探索则是培养一种“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和态度。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明了第一台使小磁针绕载流导线连续运动的电动机。在最初展出时,曾有人问法拉第这个玩意儿有什么用。法拉第反问:“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的确,这个婴儿不久就长成了巨人,推动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一步。学者、知识分子、科学家固然有其“长技”,但关键在于求知、思辨、载道、弘道。书中提到古希腊时代的理性,不是今日片面的技术理性,而是包含着目的论和“善”的理念。对知识纯粹超脱是古希腊人的特质,这一点在书中不断提到,如果学生问老师学这种知识有什么用,老师会生气。对他们来说,知识是高贵的人的精神追求,这些人的生活只与哲学、理性、思考、辩论相关,而与实际的生产劳动无关。无论是泰勒斯提出的水、赫拉克利特主张的火还是毕达哥拉斯认为的数,哲学家们对世界的探索只是为了解答对神秘自然界的困惑,通过求知获得更大的确定性。也正是由于人类的每一次求知思辨、每一次求真探索、每一次科学地质疑、每一次客观批判,才造就了日益完善的现代科学体系,促进了社会不断进步。

科学创新精神是科学事业永续发展的正确道路。吴国盛教授在书中讲述,16世纪,哥白尼通过精密的观测,提出了质疑托勒密理论地心说的日心说体系,这一发现违背了基督教《圣经》的神圣性,但他的研究带动了一系列观念上的变革,为日后天文学宇宙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哥白尼学说中的革命精神强烈地感染了布鲁诺,他将宣扬日心说以及进一步宣扬宇宙无限思想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此后的故事让布鲁诺成为了当时宗教信仰下的科学的牺牲品,但他却从来没有后悔。比利时解剖学家维萨留斯通过亲自动手解剖人体,用实践证实了当时人体生理构造学说的权威——盖伦学说中的诸多错误,构建了新的人体结构学说,引起了神学家和保守医学家的不满,他最后被宗教迫害,但仍至死不渝。由此,科学家应当相信科学研究工作更像是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其中充满了创新的激情、充满了意义的突显。

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因为读史使人明智,阅读科学的历史将使科学时代的人们变得深思熟虑、深谋远虑。”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离不开科学人才与科学文化,也离不开从小的科学教育。一方面,科技工作者应当阐释科学的本质,重新确立科学的形象,重新审视“科学与人文”“技术与人文”的关系。另一方面,科学教育应当授予学生学习、思辨、创造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书本知识。作者在文中指出,“在教科书中的新概念、新术语、新公式、新定律面前,学生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这就是真理,学习它,记住它。久而久之,历史性的、进化着的科学理论被神圣化、教条化”,“它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而怀疑和批判精神对于科学发展恰恰是不可或缺的”。过于功利性的教育方法会导致学生在学校单纯地接受知识,并把学到的知识奉为真理,却忽略思辨、探索、创造的过程。由此,我们更应该培育一种科学的文化,让科学更加纯粹,不断在年轻一代中播下科学的种子,让年轻一代崇尚科学的精神,激发探索科学的热情。

(来源:《旗帜》2023年第5期;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编辑:孙丽   送签:孙丽   签发:钟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