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期刊>>《旗帜》杂志>>2023年第5期

坚持“两个至上” 以高质量科普满足人民群众地震安全新期待

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法规司)
来源:旗帜网2023年05月24日10:39
文字缩放: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灾害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重要论述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迫切需要,也是筑牢地震安全防线、减轻地震灾害风险的有效途径。

坚持价值引领为科普“铸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将防灾减灾纳入科普活动,有助于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损失。面对多震灾的国情,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法规司)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突出价值引领,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提高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质量。

2022年全国防灾减灾日,四川省宜宾市航天小学开展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活动。

将科普工作与国家重大战略相结合。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和推进乡村振兴、援疆援藏等重大战略,持续加大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等的科普服务力度,通过发放图书、知识讲座、科普竞赛等多种形式,强化科学普及,为防震减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安全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将传播知识与驳斥谣言相结合。与中国科协科普部共同策划,通过科普辟谣平台和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微博发布“地震科学流言榜”,并联合腾讯新闻制作辟谣漫画作品,通过10余个平台集中推送,相关话题累计阅读量超1亿,为社会公众正确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廓清迷雾、纠正偏差。

将弘扬科学精神与弘扬科学家精神相结合。鼓励防震减灾领域知名专家创作科普作品、参加科普活动,提升科普含金量。创办《震苑访谈》视频访谈节目,解读党中央、国务院科普政策,讲述防震减灾科学发展历程和科学家成长故事,引导青年科技工作者秉承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勇担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强化顶层设计为科普“聚力”

借助全国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和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等平台,不断深化与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等部门相关司局合作,认真落实《加强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意见》《“十四五”防震减灾科普规划》和两届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大会部署要求,从战略高度谋划和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工作。

打造科普精品。推出“院士谈科普”品牌,邀请陈运泰、陈颙、谢礼立、陈晓非、周福霖等院士从地震基础知识、自然灾害、建筑物抗震、地震预警等多个领域,创作发布系列科普图书、折页。每年开展科普作品评审,面向系统内外推广地震科普精品。

服务地震应急。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组织开展全方位应急科普,通过官方网站和新媒体矩阵推送地震避险、余震防范等科普作品。2022年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后,联动发布科普视频400余部,影响公众2400万人次。组织相关单位联合国家减灾中心推出应急避险科普系列读物,组织地震多发区广泛开展应急避险疏散演练,有效提升社会公众的地震灾害应对能力。

强化阵地建设。联合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创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示范学校,目前共创建国家基地132个、国家示范学校518所。其中,山东省防震减灾科普馆等9个基地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等两个基地被命名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等11个基地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加强分类指导为科普“创新”

创新活动形式,丰富科普形态,组织地震系统各单位线上线下相结合全面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让防震减灾科普既接地气,又贴人心。近年来年均参与公众超过1亿人次,科普工作力度、深度与广度得到有效提升。

突出安全教育。联合教育部、国家民委、中国科协共同开展“地震科普  携手同行”主题活动,从2022年起计划利用4年时间,面向全国民族地区和重点地区的3.5万所中小学开展“五个一”系列活动,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以“小切口”实现“大成效”。目前共向全国31个省(区、市)的7000余所学校发放图书28万余册,举办讲座1652场、演练1833次,在2.6万余个班级举行主题班会,培养传播师4771名,实现月主场活动全覆盖,惠及师生650万余名。启动仪式创造了首个“1亿+”单项活动纪录,泸定6.8级地震中学校师生“零伤亡”,检验了“百校百场应急演练”活动实效。

突出风险防范。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推荐地震专家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防大学及地方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举办防震减灾科普专题讲座,提高领导干部地震灾害风险防范与地震应急处置能力,近3年共培训770余个班次2.2万余名学员。

突出特殊群体。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近3年组织各地广泛开展农村建筑工匠抗震技术培训近9万人次,通过讲座、文化表演等各类形式,普及农村民居建筑防震抗震知识。开展“小小讲解员”等活动,拓展防震减灾科普进农村、进家庭、进社区渠道,提高农民、城镇居民和各类劳动者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统筹系统资源为科普“增效”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媒体融合、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决策部署,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顺应科普传播趋势,深度整合全系统科技成果、科普人才、作品、平台等资源,不断增强防震减灾科普实效。

推进地震科技创新成果科普转化。推进科普工作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重大科学工程等深度融合,依托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等强化科技项目成果科普转化,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等的科普源头创新作用,组织科技创新团队和各类人才不断丰富科普创作与产出。

积极推进融媒体建设。通过建章立制、考核评优、遴选试点等多种方式,融合地震系统传播平台,打造“中国地震局”“震知道”“地震科学传播师”等传播品牌,实现“统一策划、统一采写、统一编审、统一发布”。2022年防震减灾融媒体增粉超过12万人,总浏览量超过1亿,产出“100万+”作品12部,防震减灾科普传播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加。

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科普列入中国地震局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库申报领域,把科普作品纳入防震减灾科学成果奖评选范围,在地震系列职称评审中增加科普业绩条件。近3年来有2个集体分别获评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集体,2名专家分别获评全国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个人,1个团队获中国科协年度科普人物提名。

(来源:《旗帜》2023年第5期)

( 编辑:孙丽   送签:孙丽   签发:钟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