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郑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省委确定的“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总目标,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聚焦“四高地一枢纽一重地一中心”和郑州都市圈建设,把调查研究贯穿到工作全过程,找准切入点、支撑点、发力点,全力以赴拼经济,聚精会神搞建设,努力在多重目标中把握动态平衡、在多重约束中取得最优突破,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努力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郑州实践。
>> 2023年4月9日,作者( 右) 赴郑州市经开区调研项目建设情况。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以实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九大工程为牵引,建立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持续丰富城市消费场景,大力开展房地产、汽车、家电等促消费活动,充分激发文旅消费潜能,拓展新型消费和农村消费,让群众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发挥投资关键作用。以重大项目牵引带动有效投资,畅通项目建设“绿色通道”,落实工业、基础设施、城市更新、新基建重大项目“包保制”,力争2023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00亿元、增长15%以上;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支持投资政策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进一步放宽民营经济准入,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发挥外贸拉动作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等地区贸易合作,深挖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贸易合作,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新模式,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加快形成更多贸易增量。
强化创新驱动、科技赋能,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高层次搭建创新平台。以自创区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深入推进中原科技城与省科学院、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融合发展,串珠成链打造沿黄科创带,争取国家级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在郑布局,加快推进顶尖高校郑州市研究院建设,年内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引领型平台100家。
高水平培育创新主体。以中原科技城为龙头,加大基金、风投、创投等资源引进力度,落实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行动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争取3年内全社会研发投入增幅达到3%、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实现全覆盖。
高标准打造创新生态。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健全投、保、贷、补一体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最大限度调动创新创造的积极性。
高规格引育创新人才。完善“人才+资本+项目+场景”引才模式,实现各类服务事项“一网通联、一窗受理、一次办好、一周办结”,用好100亿元青年创新创业基金,计划五年内吸引100万青年人才来郑留郑发展。
聚焦转型突破、强链补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做强做优主导产业。着力提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等发展水平,全力打造电子信息和新能源汽车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推进“芯、屏、网、端、器、用”全链条联动发展,力争推动汽车年产能达到300万辆;培育壮大智能传感器、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食品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形成龙头引领、梯队协同、链群互动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突出延链补链强链。落实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围绕重点企业、产业谋划引进上下游关联项目,实现以整机引零件、以终端带前端,推动更多本土优质产品进入供应链。
攻坚数字经济主战场。抢抓“东数西算”战略工程机遇,加快建设“中部地区第一张城市算力网”。做强做优“数智云网链”等新兴数字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代半导体、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持续实施“万企上云上平台”行动,打造一批“灯塔工厂”、智能工厂和标杆企业,在“河南链”建设中走前列,确保年内数字经济规模突破6500亿元。
加快推进绿色化转型。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减煤、稳油、增气、强电、加绿”一体推进,持续开展“亩均论英雄”,高耗能产业占比稳定在30%以下,走稳“双碳”之路。
突出优势再造、提升能级,高水平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加快推进自贸区联动区发展,高水平建设RCEP示范区,深入推进中欧区域政策合作案例地区建设,加快构建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高度集聚。
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抢抓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建设机遇,持续深化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战略,坚定走好“枢纽+开放+产业+平台”发展路子,提升“通道+枢纽+物流”优势,打造一单到底、高效衔接、多方联动的多式联运体系,形成陆、海、空内外联动的对外开放优势。
开展全员大招商。推行产业链招商、龙头企业招商等方式,开展港澳台、日韩经贸活动和东南亚、欧洲等国际重点地区及国内三大区域招商活动,确保年内招商引资总额突破7000亿元。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聚焦对标“世行标准”“用户体验”“法治城市”和“数字政府”,以“一枚印章管审批”为牵引,构建“一门一窗、一站一次、一网一键、一制一章”服务模式,建设营商环境综合性标杆城市。
筑牢民生底线、实事底线,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把就业作为优先目标。统筹抓好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落实,完善创业培训、担保贷款、孵化、服务“四位一体”扶持体系,强化脱贫家庭、低保家庭及零就业家庭就业帮扶,牢牢稳住就业基本盘。
发展社会事业。围绕“一老一小”、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加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办好民生实事,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为。
兜住民生底线。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城乡低保托底、临时价格补贴、扩大失业保险范围等政策措施,强化困难群体救助帮扶,统筹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
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持之以恒抓好安全生产,坚决守住不发生重特大事故底线。加大对房地产、金融、政府债务等领域风险排查化解力度,疏导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来源:《旗帜》2023年第6期;作者系郑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 编辑:王馨悦 送签:王馨悦 签发:钟鸣 )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旗帜杂志社版权所有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承建 版权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京ICP备18060497号-1,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