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基层组织建设

红色血脉励后人 新的征程再出发

——新华社办公厅“红色中华”牌匾回家主题党日侧记

来源:旗帜网2023年08月16日11:26
文字缩放: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不久前,一块刻有“红色中华”四个大字的牌匾,历经90余载风雨沧桑,跨越千山万水,终于回到了它的家——新华社。

“通过这块牌匾翻看新华社历史,追根溯源,新华社的根就在瑞金。”7月28日下午,“红色中华”牌匾线索发现者、新华社原新闻研究所新闻史研究室主任郑德金为办公厅党员干部深情讲述牌匾回家的故事。在承载着92年红色历史的新华社历史陈列馆一层大厅,办公厅党委开展了“红色血脉励后人,新的征程再出发”主题党日,郑德金受邀讲授社史,开展志愿讲解员培训,以实际行动常态化长效化开展赓续红色血脉教育。

“在网上发现‘红色中华’牌匾的线索后,正坐在电脑前查资料的我激动地一下子站了起来。这块牌匾将填补新华社历史上红中社时期实物文物缺失的空白,也是党的宣传工作史文物的重要发现。”郑德金回忆说。

时光倒转到3年前。2020年11月,一块刻有“红色中华”字样的牌匾的照片在网络上流传。发帖者是四川省雅安市退休工人史晋川。牌匾上“红色中华”的字体与1931年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社前身)创办的《红色中华》报刊头题字颇为相似。长征途中,红军曾在雅安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留下了很多红色革命文物和遗迹。作为历史文物爱好者的史晋川从雅安市芦山县朋友处收来此牌匾,在查阅有关史料后,意识到牌匾的重要性,并将照片发到网上。郑德金几经周折联系到史晋川。之后,在新华社办公厅、研究院、四川分社和雅安市多方努力下,“红色中华”牌匾终于回家。

7月4日,新华社党组在社史馆隆重举行“红色中华”牌匾入馆仪式。社党组同志与总社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及青年代表汇聚一堂,共同迎接“红色中华”牌匾回家。

这块牌匾所承载的,是新华人与生俱来的政治忠诚;所凝结的,是新华人薪火相传的理想信念;所书写的,是新华人献身事业的执着追求。它的背后,是新华人引以为豪的红色历史——1931年11月7日,伴随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在江西瑞金成立。同年12月11日,红中社开始出版印刷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牌匾左下方落款“中央红军瑞金机关报戈丽书”。戈丽是红中社最早的编辑之一李伯钊的笔名。牌匾落款时间为“民国二十一年冬月初七日”,即1932年12月4日。1934年秋,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李伯钊正是随中央红军长征的女战士之一。

“听我们讲述新华社历史!”伴随着舒展豪迈的旋律,7位社史馆志愿讲解员以朗诵的形式,带领现场同志回望新华社90多年历史。从瑞金“赣水那边红一角”,到延安“万众瞩目清凉山”,从太行山到西柏坡,从香山下到北京城……新华社从烽火硝烟中诞生,在艰苦卓绝中成长,于时代大潮中发展,始终紧紧跟随在党中央身边。一代代新华人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记录时代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始终是党中央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新闻宣传尖兵。

新华社办公厅主要负责同志表示,新华社是党的政治机关,90多年的红色血脉是我们独特的精神标识。办公厅是政治机关中的“第一方阵”,开展赓续红色血脉教育,有着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意义。办公厅全体同志要从90多年的光辉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华社的殷殷嘱托,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社史凝结着新华社最鲜明的印记。近年来,新华社办公厅社史馆志愿讲解员坚持以社史馆为“课堂”,以红色档案史料为“教材”,用心学习社史、用情讲好社史,受到社内外同志一致好评。“‘红色中华’牌匾的故事,让我们进一步坚定了先是‘革命人’再是‘新闻人’、先是‘党的人’再是‘新华人’的政治定位。”在现场聆听讲座的志愿讲解员感慨道。大家表示,要从红色历史中正心明道、凝魂聚力,为实现 “努力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供稿单位:新华社办公厅)

( 编辑:白 翔   送签:白 翔   签发:赵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