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期刊>>《旗帜》杂志>>2023年第8期

合肥: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

许根宏
来源:旗帜网2023年09月04日14:48
文字缩放:

日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产教研融合研究院”迎来揭牌仪式。这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六个研究院,填补了该国家科学中心在集成电路领域的空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安徽、亲临合肥,都对科技创新作出重要指示,为安徽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合肥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心怀“国之大者”,勇当我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

论资源禀赋,合肥诸多资源先天不足。论发展成绩,合肥实力剧增。近几年,合肥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捷报频传,“科里科气”成了合肥最鲜明的城市气质。2022年,合肥跻身全球科技集群第55位、全球科研城市第16位。合肥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4168亿元增至1.2万亿元,多个指标居万亿城市前列;常住人口963.4万,迈入特大城市行列。

1952年才从安徽小邑转身为省会城市的合肥,靠什么实现弯道超车?一个核心关键词——创新!

>>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科里科气”科创驿站科学岛站。

以“国字平台”催生“原创活水”

合肥董铺湖畔,网红“科学岛”静卧碧波之中。这里,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所在地。今年4月12日21时,正在运行的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获重大成果,成功实现了403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式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作为安徽省会,合肥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视创新如生命,积极构建国字号平台,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2017年,合肥迎来历史性机遇,继上海之后成为第二个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合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的未来大科学城。

深空探测、认知智能、高端压缩机及系统技术、电磁信息控制及效应、火灾安全、电能高效高质转化实验室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挂牌,成为全国首个;“科大硅谷”和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启动建设,将汇聚世界创新力量,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集聚地示范工程……在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已建、在建、预研的国家大科学装置12个,位居全国前列。

目前,合肥先后荣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等“国字号”创新品牌,能源、人工智能等科学中心六大研究院布局组建,建成各类国字号创新平台共计100余家。

国字号平台遍地开花,催生合肥科技创新活水源源不绝。

以“第一资源”构筑“第一动力”

推动创新,关键是要牵住人才这个“牛鼻子”。

早上7点多,山西姑娘张楠坐上地铁到大蜀山站下车后,骑单车两三分钟就到了公司,开始一天的工作。“这座城市非常用心留住人才,我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作为“合肥请您来”活动中首个签约的毕业生,张楠很庆幸能够来到合肥工作。

今年5月,“合肥请您来,20万个岗位供您选”活动启动,一次性拿出20万个岗位,向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发出“青春之约”,诚邀高校应届毕业生加盟。

合肥,堪称“开门纳智”的楷模。1969年,国内外局势紧张,中央指示中科大等一批在京高校外迁。于是,便有了中科大“南迁”。为迎接这位特殊的客人,当时物质仍较匮乏的合肥真心“拥抱”中科大——将原合肥师范学院腾空,“电荒”年代优先于政府保障中科大用电,在全省没通暖气的情况下支持中科大安装暖气……中科大由此扎根发展。

随着创新步伐加速,合肥探索出了“协同创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路径,积极引进高校院所资源。2012年以来,合肥与中科大、清华、中科院、哈工大等大院大所大学累计共建新型研发机构44家,累计孵化高科技企业近1300户,共集聚海内外研发人员5000余人。

人才以用为本,合肥探索用平台和产业集聚人才。目前,合肥已培育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支柱”,集聚创新人才超7000人。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大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集群集聚人才超10万人。

目前,合肥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超200万人,其中经认定的高层次人才1.5万人。合肥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局长张旭生介绍,合肥连续5年入围“魅力中国——外国专家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单。

7月7日,安徽聚焦“第一资源”,召开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加快打造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大会。“我们努力在锻造一流人才队伍上,在打造一流人才平台上,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上,在营造一流人才生态上,走在前列。”张旭生说。

以“政策赋能”力促“成果转化”

在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有一条街道,短短几百米,并不十分宽敞,这便是被誉为“量子大街”的云飞路。街道两侧分布着数十家量子科技产业链企业,一批量子领域尖端科技产业成果在这里问世。

在合肥,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离不开“组合拳”政策的全方位赋能。

为充分发挥政策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引导作用,2021年9月,合肥市印发《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平台)备案管理办法(试行)》,2022年5月,合肥出台《合肥市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措施(试行)》,进一步健全科技成果发现、对接、转化等制度。

“在成果发现、成果评价、成果转化、成果应用多个环节打好组合拳,畅通成果转化最后一米。”合肥市科技局局长范进说。目前,合肥已组建5个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常态化登“门”(校门)入“室”(实验室)对接高校院所,制定《合肥市可转化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办法》,设立总规模5亿元的种子基金,组建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制定“三新”产品认定及推广实施方案,打造“三新”示范应用场景272个。

如今,合肥科技成果转化“春色满园关不住”。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3个产业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智能语音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以“芯屏汽合”“急终生智”为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孕育出量子信息、核聚变、空天信息等一大批未来产业,合肥市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连续5年获国务院表彰。

随着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践,目前合肥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4.7%,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达84.9%。

【记者手记】创新成就合肥

有人说“科里科气”的合肥靠的是“运气”。其实不然,合肥的成功,在于其始终视创新如生命、把创新当使命、抓创新像拼命。近10年,合肥市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由4%增长到17.8%。在创新这条“没有出口的高速路”上,从体制到机制,从科学技术到产业构筑,从文化建设到社会治理,从城市发展到乡村振兴,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举措,犹如毛细血管,渗透到合肥的“每一寸肌肤”,推动安徽省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合肥篇章。

(来源:《旗帜》2023年第8期;作者系《安徽日报》记者)

( 编辑:王馨悦   送签:王馨悦   签发:钟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