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如何理解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意义?如何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建设?本刊邀请中央和国家机关相关部门、高校专家学者等进行解读。
党中央高度重视航天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航天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既是对我们前期成绩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未来工作的深刻鞭策。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特征更加明显,在新的赶考路上,我们需牢牢把住航天发展67年来的宝贵历史经验,踔厉奋发、挺膺前行,交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优异答卷。
始终坚持党中央对航天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航天事业是党一手缔造、一路领航的,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全力支持航天事业发展。“两弹一星”能够在时间短、困难大的情况下取得成功,中央专委高权威、高效率、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强有力领导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航天事业发展,7次深入一线视察调研、6次亲切接见会见、24次致贺电贺信和回信、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把建设航天强国两次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自2016年起,党中央批准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为中国航天事业勇往直前、誓夺成功、在浩瀚太空不断刷新中国高度注入了信心和力量。进入新征程,中国航天将毫不动摇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自觉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一致,确保航天事业始终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方向前进。
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天问一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
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是航天发展的第一动力,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技术领域之一,中国航天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战略基点,深刻把握自主创新、协同创新与开放创新的辩证关系,成功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的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创新驱动航天高质量发展,在探月探火等重大工程中勇于创新,挑战世界航天科技高峰,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任务圆满收官,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绕着巡”,达到了目前人类火星探测的最高水平。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箭采用的247项核心关键技术全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核心器部件实现国产化率100%。进入新征程,中国航天将毫不动摇坚定道路自信,坚定不移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支撑,勇攀科技高峰,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以创新赢得发展先机,加快成为世界航天创新高地和空间科学探索中心。
始终坚持新型举国体制下的系统工程管理。坚持新型举国体制是航天发展的重要优势,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探月工程到火星探测,举国体制、大力协同始终贯穿于航天事业发展全过程。中国航天逐渐形成了“两条指挥线”的管理机制,出台了质量问题管理归零与技术归零的“双五条”标准,“航天质量问题归零管理”成为国际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最大程度地调动、激发各方主体积极性,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嫦娥五号”任务成为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探月工程直接和间接参与单位近2000家,科研人员多达数万人。进入新征程,中国航天将毫不动摇坚定制度自信,牢牢把握系统工程的制胜之道,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更好协调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强化航天科技战略力量,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要素集约化、创新力量规模化,把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我国航天的发展优势。
始终坚持人才为先、人才为要的发展战略。坚持人才是航天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的高度决定了航天事业的高度,中国航天坚持“党管人才、党管干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培养造就了一支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昂的爱国热情、强烈的责任担当、良好的精神风貌”的航天人才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战略更是提高到国家战略,中国航天不断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基础扎实、作风优良的青年人才队伍,嫦娥团队、天问团队、神舟团队、北斗团队平均年龄均不足37岁。进入新征程,中国航天将毫不动摇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厚植人才发展沃土,推动构建形成以航天战略科学家为骨干、高精尖人才为主体、其他优秀专业人才为补充的多位一体航天人才大体系。
始终坚持全球视野、互利共赢的开放合作。坚持合作共赢是航天发展的光荣使命,自20世纪80年代起,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航天发展大势,坚持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坚持“高质量”引进来、“高水平”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航天国际地位,打造了中巴资源卫星等“南南合作”典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航天在美西方围堵遏制中化危为机,初步构建了以中外合作协定为指导、合作大纲为抓手、合作机制为依托的航天国际合作模式,实施了以中法(法国)海洋卫星、中法(法国)天文卫星、中意(意大利)电磁监测卫星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合作。进入新征程,中国航天将毫不动摇服务于国家政治外交大局,深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基础上,深入开展外空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增进民生福祉、服务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探索与贡献。
始终坚持薪火相传、旗帜引领的航天精神。坚持航天精神是航天发展的精神支柱,“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中国航天人是红色精神的自觉继承者、坚定践行者和大力弘扬者,在6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航天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国航天人的血脉,是中国航天的“根”“魂”之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航天在实践中孕育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纳入了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成为激励航天人奋勇前行的精神力量。进入新征程,中国航天毫不动摇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传承、大力弘扬并与时俱进地发展、丰富航天精神,不断强化使命担当,涵养精神动力、夯实人文基石,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强大精神力量。
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着巡合影”。
党的二十大作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战略部署。中国航天全线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守航天报国初心、坚定航天报国使命,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蹄疾步稳加快建设航天强国。
加强创新引领,实现航天技术新突破。牢牢把握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目标,推动建设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航天战略科技力量,建立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航天创新体系,加快实现航天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实施月球探测、行星探测、载人航天、重型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空间环境综合治理、遥感数据共享交换服务系统等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力争取得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集群式突破,推动航天科技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全面提升。
推动转化赋能,培育太空经济新业态。优化航天工业能力结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航天产业集群。完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推动空间应用产业发展,提升航天发展效益效能。加强卫星产品和服务在海洋、交通、农业、环境、大众消费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实现遥感、导航、通信卫星应用产业化发展,加强卫星公益服务和商业应用。加速推动航天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向国民经济各领域各行业深度融合,服务网络强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平安中国、美丽中国、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建设。引领太空经济发展新趋势,培育发展太空生物制药、空间育种、空间碎片清除、航天器在轨维护、空间试验服务、地外天体资源利用等太空经济新业态,提升航天产业规模效益。
致力合作共赢,推动构建太空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原则,加强与主要航天国家的战略互信,引导塑造太空安全等方面对话机制,推进人类航天事业的共同进步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在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太空交通管理、小行星防御等方面提出中国方案,共同应对航天发展的全球性挑战。持续开展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星际探测领域开展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大科学计划,加快推进国际月球科研站论证实施。持续推进北斗系统、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等航天公共产品全球应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高质量的空间信息服务。推动航天技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粮食增产与防灾减灾等,积极参与解决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锚定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宏伟目标,推进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旗帜》2023年第9期;作者系国家航天局局长)
( 编辑:孙丽 送签:孙丽 签发:钟鸣 )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旗帜杂志社版权所有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承建 版权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京ICP备18060497号-1,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24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068010